“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为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促进稳定增收,龙陵县腊勐镇依托易地扶贫搬迁建设改善群众居住条件,开展了人居环境整治工程,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因地制宜发展产业项目,让困难群众挪出穷窝、住上新居、稳定就业。搬迁群众的生活旧貌换新颜,大大提升了搬迁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腊勐镇努力确保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实现“安置”与“安心”同在,“安居”与“乐业”同行,有力激发了群众致富的内生动力,拓宽了增收致富渠道。想着未来的美好生活,搬进新居的群众信心十足、步伐坚定。
在腊勐镇龙潭山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一幢幢崭新的小楼林立在眼前,错落有致、整齐划一的坐落于山顶上。下午饭过后,干净整洁的安置点内,三三两两的搬迁群众休闲散步,拉家常、谈变化,脸上都是幸福的笑容。
在安置点内开起烧烤店的杨玉富老家在白泥塘社区沙水二组,沙水二组在大山深处的半山腰上,四面环山,距白泥塘社区村委会7公里,山高水冷,出入道路狭窄曲折且都是泥土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农业生产效率低,是“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真实写照。
2017年,这里迎来了幸福生活的转机,腊勐镇将白泥塘社区自然条件恶劣的沙水一、沙水二、响水河、大岩子、山头寨、三岔树、小水井7个村民小组列入整体迁出区统一调整到白泥塘社区龙潭山进行集中安置。龙潭山安置点占地189.65亩,共有搬迁农户225户915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89户808人,于2017年底全部实现搬迁入住。安置点毗邻百年老街——白泥塘集市,靠近社区村民委员会、小学、卫生所,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安置点以“统规联建”的建设模式,建成纯居住和商住两种户型,建有公共活动场所、停车场、垃圾收集点、公共厕所等公共设施,配套完善供水、供电、通信、道路、雨污管网等相关附属设施。
杨玉富一家在龙潭山安置点有了一套125平方米的两层砖混结构新房。“新房子窗明几净,敞敞亮亮,条件和过去相比,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以前啥也没有,现在啥也不缺。”说起现在的好日子,杨玉富的母亲李绍兰难掩心中的喜悦。
“我有时会去打零工,但是老家出入不方便,去的地方有限,一年只能做工三四个月。”杨玉富对笔者说,之前自己家主要以务农和打零工为生,但是家中土地少,打工时间也不多,收入十分微薄。2018年初,搬迁进新居后他发现了搬迁点人员十分集中,具有开经销店、食品店的条件,结合妻子在瑞丽有开烧烤店的经验,他与家人合计在安置点里租了一间铺面开起了烧烤店。
今年来,龙潭山安置点党支部牵头实施了“一分地菜篮子工程”,利用安置点内的34亩零星闲置土地,按每宗66平方米(一分)规划菜园到户,做到搬迁户全覆盖,保障搬迁群众“菜篮子”供应。
杨玉富一家也在自家的小菜园里种上了韭菜、茄子、小葱等作物。“现在搬迁点交通十分便利,到集市的路很近,平时经营用的食材都能买到,蔬菜在自家的菜园子里就可以种,节省了一大笔开支。”他告诉笔者,开烧烤店两年多了,自家生意一直很红火,每年可实现收入4万多元。
搬迁不仅让农户得到一栋新房,更重要的是做好“后半篇文章”,让“土里刨食”的村民们拔掉穷根、走上致富路。为实现搬迁群众稳定增收,龙潭山安置点全面推行“两区同建”,将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区与养殖小区统筹规划、同步建设、有机衔接,鼓励群众发展养殖业。
说到养殖小区建设,39岁的徐茂强脸上笑开了花。他说:“之前在老家时,没有地方搞养殖,现在安置点上盖起了养殖小区,每户都分到了养殖圈舍,还有肉牛养殖项目,一头牛补助我们1000元,我向信用社借了小额信贷,报了肉牛养殖的项目。现在,我养着13头肉牛,有10头母牛、3头公牛,已经下了一头小牛犊,怀孕的母牛也有几头。等小牛们长大些,就可以卖了慢慢回本盈利了。”
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最终要实现生活好。龙潭山安置点的搬迁户来自不同的贫困山村,搬迁后面对的不仅是新房子,还有新的生活方式、新的社会关系。为了让搬迁户快融入、能增收,龙潭山安置点党支部牵头建立了石斛枫斗扶贫车间,为不具备种植条件的安置点农户提供石斛鲜条用以加工,增加家庭收入,为想种植的农户提供技术指导,帮助发展石斛产业。“我扭一个月的枫斗就卖了2000多块钱,还与一起来扭枫斗的左邻右舍都熟悉了,在扶贫车间扭枫斗真是个好工作,可以让我快速融入这里的生活,收入也不错,搬迁下来的日子越来越好了!”48岁的余润秀高兴地说。
如今,挪出穷窝,龙潭山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群众脚下的路不再泥泞,身旁的住房不再破旧,生活不再困苦。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实现了安居与乐业并举,搬迁与脱贫同步,搬迁群众有了安居乐业的幸福归宿,过上了甜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