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1525516-1-03_F/2015-1224007 | 发布机构 | 保山市统计局 |
公开目录 | 政策解读 | 发布日期 | 2018-06-14 |
文号 | 浏览量 |
GDP核算知识
近些年来,对于统计数字,政府最关注、百姓最关心的恐怕就是GDP了,每次GDP数据的公布,都会引发新的一轮媒体热议。那么GDP究竟是什么?它是怎样被核算出来的呢?
一、GDP的含义
GDP是英文Gross DomeStic Product的缩写,就是国内生产总值。省及省以下称地区生产总值(Gross Regional Product),它是按市场价格计算的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它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的总规模,在诸多经济指标中居于中心地位,是反映经济运行状况最重要的指标,是用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总体情况的晴雨表。
地区生产总值核算的对,象为一个地区的所有常住单位,即在一个地区的经济领土范围内具有一定场所、从事一定规模的经济活动并超过一定时期(一般为一年)的经济单位。
地区生产总值有三种表现形态,即价值形态、收入形态和产品形态。从价值形态看,它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货物和服务价值超过同期投入的全部非固定资产货物和服务价值的差额,即所有常住单位的增加值之和:从收入形态看,它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创造并分配给常住单位和非常住单位的初次收入之和;从产品形态看,它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最终使用的货物和服务价值减去货物和服务进口价值。
统计频率:季度及年度。
二、GDP核算的基本方法
在实际核算中,GDP有三种核算方法,即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
生产法核算GDP,是从生产过程中价值形成的角度来计算,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所有常住单位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即新增价值之和。生产法核算GDP;所有常住单位增加值之和。增加值=总产出-中间投入。一般分三次产业进行核算,包括第一产业增加值、第二产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增加值。三次产业的划分在本书后面有专门的介绍。
收入法核算GDP,是从生产要素收入的角度来计算,按初次分配项目分为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四部分。收入法核算GDP=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
支出法核算GDP,是从社会最终使用的角度来计算,是一定时期生产的可供最终使用的产品价值。这些产品最终使用的去向,一是用于最终消费,二是用于投资即资本形成,三是用于出口(减去进口)。支出法核算GDP二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的净出口。
GDP核算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技术性,有一套完整的、科学的核算制度和核算方案。年度GDP分别按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进行核算,季度GDP按生产法进行核算。地区生产总值核算中使用的统计系统各专业数据均经过上一级统计部门审核认定,核算结果必须经过上一级统计部门的联审认定,才能对外公布使用。
三、GDP数据的具体核算过程
年度GDP核算,基础资料较为充足,采用生产法和收入法相结合的方法及支出法,按58个行业分别计算增加值,然后汇总得到GDP。
季度GDP核算现在按17个行业计算增加值。由于季度GDP核算的时效性要求很高,所获得的基础资料也没有年度核算的丰富,因此,参照一些国家通行的做法季度GDP中各行业增加值大多采取间接测算的方法,利用能够反映行业发展的一些指标来测算这个行业的增加值。
不变价GDP是把按当期价格计算的GDP换算成按某个固定期价格计算的价值,从而使两个不同时期的价值进行比较时,能够剔除价格变化的影响。不变价GDP增长速度是反映一个国家经济增长情况的重要宏观经济指标。我国不变价GDP核算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多次调整计算基期,2000年以后每5年变动一次基期。
四、GDP数据发布程序
按照国际惯例,每一年统计部门会在不同时间公布GDP初步核算数、初步核实数和最终核实数三个数据。不同时期发布的同一年的GDP数据往往不一样,这是因为GDP核算数据有个不断向客观性、准确性调整的过程。
首先是初步核算过程。某年的GDP,先是在次年的年初,依据统计快报数据进行初步核算。统计快报数据比较及时,但范围不全,准确性不很强。初步核算数一般于次年初发表在《统计公报》上。其次是初,步核实过程。在次年第二季度,利用统计年报数据对GDP数据重新进行核实。年报数据比快报数据的,统计范围全,准确度高,采用这类数据资料计算得到的GDP数据是初步核实数,一般在次年的《统计年鉴》上公布。第三是最终核实过程。初步核·实数公布后,GDP核算工作并未结束,因为GDP核算除了使用大量统计资料外,还要使用诸如财政决算资料、会计决算资料等大量其他资料,这些资料取得时间比较晚,大约在次年10月份左右取得,所以在次年年底的时候,根据这些资料再做一次核实,即最终核实,最终核实数在隔年的《统计年鉴》上发布。三次数据发布后,如果发现新的更准确的资料来源,或者基本概念、计算方法发生了变化,为保持历史数据的准确性和可比性。还需要对历史数据进行调整。我国在1995年利用第一次第三产业普查资料对国内生产总值历史数据进行过一次重大调整。
统计知识系列之三
农村统计知识
一、农村统计业务介绍
农村经济统计包括农林牧渔业生产统计、农业产值综合统计、县(市)社会经济基本情况统计、乡村社会经济基本情况统计和农业产业化统计。
1、农林牧渔业生产统计的主要内容包括农业生产条件统计、农林牧渔业生产情况统计、耕地面积情况统计、自然灾害情况统计。
(1)农业生产条件统计包括农村基层组织情况、农村基础设施、乡村人口和从业人员、农业机械、农用化肥、农村用电、农田水利建设等。
(2)农林牧渔业生产情况统计包括粮、棉、油、蔬菜等主要农作物面积和产量,园林水果产量和面积,造林面积,和干果产量,猪、牛、羊、禽等畜牧品种存栏、出栏和产量,水产品产量和面积等。
(3)耕地面积情况统计包括耕地面积增减变化和耕地资源及常用耕地情况等。
(4)自然灾害情况统计包括各种类型灾害使农作物受灾面积、成灾面积、因灾损失情况、成灾人口、因灾缺粮情况等。
2、农业产值综合统计包括农林牧渔业产值速度、农林牧渔业商品产值、农林牧渔业中间消耗和增加值及速度、农村固定资产结构和农林牧渔业生产经营单位能源消耗等。
3、县(市)社会经济基本情况统计包括乡村基本情况、人口与就业、地区生产总值、财政、金融等综合经济情况、农业、工业及建筑业、交通运输、邮电通讯、能源、贸易、外经、旅游、固定资产投资、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人民生活、社会保障、社会治安、资源环境等。
4、乡村社会经济基本情况统计包括乡、建制镇社会经济基本情况和村基本情况。
(1)乡、建制镇社会经济基本情况统计包括乡镇基本情况、人口与就业、乡镇经济、农业生产情况、企业情况、乡镇机构、财政收支与债务、固定资产投资、乡镇社区环境、科技、文化、卫生、生活质量、社会福利、小城镇发展情况等。
(2)村基本情况统计包括村基本情况、人口与就业、社会事业、人民生活及社会保障、村务情况等。
5、农业产业化统计包括主导产业、龙头企业(集团)、专业市场、中介服务组织、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等情况统计。
二、主要指标解读
1、主要农产品产量
概念:农产品产量是以实物量形式表示的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农、林、牧、渔业产品的产量。主要包括粮、棉、油、蔬菜、水果、肉、蛋、奶和水产品。
农产品产量的计算方法:通过全面调查、抽样调查和重点调查掌握年内实际生产的农产品产量。
作用和用途:农产品产量是农业生产的最终成果,是衡量农业生产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制定和检查计划、方针、政策以及安排人民生活的重要依据,对一个国家或地区农林牧渔业生产总规模的扩张和快速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农林牧渔业增加值
概念:农林牧渔业增加值是指农、林、牧、渔及农林牧渔服务业生产货物或提供服务活动而增加的价值,为农林牧渔业现价总产值扣除农林牧渔业现价中间投入后的余额。
计算方法:农林牧渔业增加值采用“生产法”和“分配法”两种方法计算。
生产法:是由现价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减去农林牧渔业中间消耗(不包括固定资产折旧及大修理基金)的方法取得。
分配法:也称收入法,是根据各种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应取得收入份额来进行计算的一种方法。
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折旧+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生产税-生产补贴)+营业盈余
作用和用途:反映一定时期内农林牧渔业生产的总净值,是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的基础,是客观反映农林牧渔业的投入、产出、效益、速度和收入等情况,研究农林牧渔业内部比例关系国民经济各业比例关系的重要指标。
统计知识系列之四
工业统计知识
一、规模以上工业统计的内容及方法
工业统计是国家现行统计职能中一个重要的统计工作。它运用一整套指标体系,采用科学的调查、整理和分析的方法,研究工业经济水平、结构、效益和速度,是进行工业经济决策和管理的一种手段,是研究工业经济及其发展规律的一个有力工具。
按照目前的工业统计制度,规模以上工业统计范围是年主:营业务收入达2009万元及以上的法人工业企业,采取的定期和年度全面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定期的月度统计是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基本情况、生产情况、财务状况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①法人单位基本情况调查,包括企业名称、地址、主要营业活动、行业分类、登记注册类型、企业控股情况、隶属关系等基本情况。②工业产销总值及主要产品产量调查,主要指标包括工业总产值(当年价格)、工业销售产值(当年价格)、出口交货值、工业生产电力消费、主要工业产品产量等。⑧财务状况调查,主要指标包括年初存货、负债合计、资产合计、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利润总额、应缴增值税等。
按照“企业一套表”制度改革的要求,规模以上工业统计报送方式采取单轨制的联网直报,即调查企业通过国家联网直报平台直接报送企业数据,各级统计机构分别同时在线对企业上报数据进行审核、查询、评估、验收、上报等操作。同时,各级统计机构可以利用平台对数据加工、汇总处理,生产基本的统计数据信息。
通过联网直报方式,能够及时、准确、灵活地提供统计信息,更好地对国民经济运行态势和工业生产经营状况进行调控和监测,同时为企业提供各种信息服务,使企业增强经营决策依据。因此,联网直报方式是统计数据报送方式的一项重要改革,也是未来数据报送方式的发展方向。
二、主要指标解读
1、工业增加值
定义:指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是企业全部生产活动的总成果扣除了在生产过程中消耗或转移的物质产品和劳务价值后的余额,是企业生产过程中新增加的价值。
计算方法:工业增加值通常采用两种计算方法,即生产法和收入法。
生产法是从工业生产过程中产品和劳务价值形成的角度入手,剔除生产环节中间投入的价值,从而得到新增价值的方法,其计算公式为:
工业增加值=工业总产值-工业中间投入+应交增值税
上述公式中,若本期企业应交增值税为负数,综合部门汇总时按零处理。
上述公式中的工业中间投入是指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用于工业生产活动所一次性消耗的外购原材料、燃料、动力及其他实物产品和对外支付的服务费用,是计算工业增加值的基础指标。工业中间投入的计算对企业来讲,难度相对较大,需要对企业内部会计明细表的有关科目进行归类整理计算。因此,准确掌握中间投入的计算原则和资料取材方法是十分重要的。
计算工业中间投入须遵循以下三条原则:
(1)必须是从企业外部购入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不包括生产过程中回收的废料以及自制晶的价值。
(2)必须是本期投入生产,并一次性消耗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不包括厨定资产等的转移价值。
(3)工业中间投入的计算口径必须:与工业总产值的计算口径一致,即计入了工业中间投入产品租服务的价值必须是计入了工业总产值的部分。
为了使工业中间投入的计算更加准确,将工业中间投入进一步细分为直接材料、—制造费用中的中间投入、管理费用中的中间投入、营业费用中的中间投入和财务费用五个指标,企业应首先计算出这五个指标,再加总计算出工业中间投入合计。
其中直接材料、财务费用根据有关会计明细科目填报。制造费用中的中间投入、管理费用中的中间投入、营业费用中的中间投入可采用倒扣法,即从制造费用—、管理费用、营业费用中分别扣除下:列项目:(1)固定资产折旧;(2)直接或间接支付给个人的部分,如工资、福利费、劳动保险费、待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差旅费中个人所得部分等;(3)支付给不构成非物质生产部门(指除工业,农业,运输邮电业,建筑业,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以外的部分)收入的各种税金、规费及其他费用,如房产税、车船使用税、土地使用税、印花税、矿山资源补偿费、排污费……
计入中间投入的费用有:营业费用中的装卸费、整理费、包装费等;管理费用中的劳动保护费、诉讼费、签证费、公证费、技术开发费、技术转让费、差旅费中的大部分、会议费中的一部分、业务招待费、无形资产摊销、租赁费、咨询费、低值易耗晶摊销等。
工业中间投入计算公式为:
工业中间投入=直接材料+制造费用中的中间投入+销售费用中的中间投入牛管理费用中的中间投入+财务费用
计算工业中间投入的具体方法可以分为两种。一是正算法,即将制造费用、管理费用、销售费用中属于中间投入的部分分别相加,再加上直接材料和利息支出,得出工业中间投入合计。二是倒算法,即分别用制造费用、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合计减去其中属于增加值的项目(大体包括工资、福利费、折旧、劳动保险费、职工待业保险费等),倒算出三项费用中的中间投入,再加上直接材料和利息支出,得出工业中间投入合计。在实算操作过程中,采用倒算法计算比较简便易行。
计算中间投入的资料来源,可分别根据企业“产品生产成本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营业费用”明细表归纳整理填报。
收入法是从工业生产过程中创造的原始收入初次分配的角度,对工业生产活动最终成果进行核算的一种方法,其计算公式为:
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折旧+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
目前,统计部门计算增加值主要根据年度成本费用调查表,并按“收入法”计算工业增加值。
作用和用途:工业增加值是国内(地区)生产总值的重要组成部分。用现行价格计算的工业增加值可以反映一个国家、地区工业经济的总体规模,用可比价格计算的工业增加值可以反映工业经济的增长速度。
统计频率:月度
数据采源:统计局
2、工业利润总额
概念:工业利润总额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各种收入扣除各种耗费后的盈余,反映企业在报告期内实现的盈亏总额。
计算方法:工业利润总额;营业利润+投资收益+补贴收入+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
营业利润=主营业务利润+其他业务利润-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
主营业务利润=: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
其他业务利润=其他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支出
作用和用途:工业利润总额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最终成果,企业盈利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企业经济效益和企业的发展潜力。通过对工业利润甘额的分析,可以分析国际、国内市场变化,宏观调控政策等因素对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
统计频率:月度
数据来源:统计局
统计知识系列之五
固定资产投资统计知识
一、统计范围
固定资产投资统计是反映——定时期内全社会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的经济活动,包括固定资产投资的规模、速度、结构、比例关系及经济效果。通过对固定资产投资活动进行分析,反映国家或地区国民经济再生产活动的总规模和增长速度,是反映国民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后劲情况的先行指标。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对国家或地区扩大社会再生产规模,提-寓社会生产力技术水平,调整经济结构,改变生产力的地区布局,增强经济实力,提高和改善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起着重要作用。
现行国家统计制度规定,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统计范围包括:城乡计划总投资500万元及以上建设项目投资,房地产开发投资,农产投资。
二、主要构成
固定资产投资按构成分包括:建筑工程,安装工程,设备、工具、器具购置,其他费用。建筑工程是指各种房屋、建筑物的建造工程,又称建筑工作量。这部分投资额必须兴工动料,通过施工活动才能实现,是固定资产投资额的重要组成部分。安装工程是指各种设备、装置的安装工程,又称安装工作量。在安装工程中,不包括被安装设备本身价值。设备、工具、器具购置是指建设单位或企、事业单位购置或自制的,达到固定资产标准的设备、工具、器具的价值。新建单位及扩建单位的新建车间,按照设计或计划要求购置或自制的全部设备、工具、器具,不论是否达到固定资产标准均计入“设备、工具、器具购置”中。其他费用是指在固定资产建造和购置过程中发生的,除上述几项内容以外的各种应分摊计入固定资产的费用。
三、调查方法
城乡建设项目投资和房地产开发投资均采取全面调查的方法,通过布置基层表收集资料,形成建设项目、房地产开发企业基层项目(单位)数据库,超级汇总生成综合数据。按报表制度规定实施月度统计。农产投资省级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通过农村住户调查资料推算全省数据,市级及以下采用全面调查或抽样调查方法,实施按季度统计。
四、主要指标解释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指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在一定时期内全社会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的工作量以及与此有关的费用的总称。该指标是反映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结构和发展速度的综合性指标,又是观察工程进度和考核投资效果的重要依据。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按登记注册类型可分为国有、集体、联营、股份制、私营、港澳台商、外商、个体经营和其他。
计划总投资:指建设项目或企业、事业单位中的建设工程,按照总体设计规定的内容全部建成计划(或按设计概算或预算)需要的总投资。没有总体设计,分别按年内施工工程的计划总投资合计数填报。单纯购置单位应填报单纯购置的计划总投资。计划总投资是反映固定资产投资在建总规模的重要指标。
自开始建设至本年底累计完成投资:指建设项目从开始建设到本年底止累计完成的全部投资。它是反映整个建设项目或企、事业单位建设总进度的指标,其计算范围原则上应与计划总投资指标包括的工程内容相一致。
本年完成投资:指从本年1月1日起至本年最后一天止完成的全部投资额。它是反映本年的实际投资规模,计算有关投资效果,进行经济分析的重要指标。
自年初累计完成投资:指从本年1月1日起
至报告期末止累计完成的投资。实际完成投资额是货币表示的工作量指标,包括实际完成的建筑安装工程价值,设备、工具、器具的购置费,以及实际发生的其他费用。没用到工程实体的建筑材料、丁程预付款和没有进行安装的需要安装的设备等,都不能计算投资完成额。
统计知识系列之六
国内贸易统计知识
贸易专业统计的基本任务,是通过一系列基本的统计指标和分组,对商品流通领域中所发生的批发零售、住宿和餐饮活动进行搜集和整理。
一、批发零售、住宿和餐饮业统计对象
1、法人企业:批发零售、住宿和餐饮业统计调查中的法人企业,一般以在各级工商管理部门注册登记为准。法人企业通常要满足以下三个条件:一是依法成立,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二是独立拥有和使用(或授权使用)资产,承担负债,有权与其他单位签订合同:三是会计上独立核算,能够编制资产负债表。
2、产业活动单位:批发零售、住宿和餐饮业产业活动单位从属于各类’法人企业,这些法入单位可以是批发零售、住宿和餐饮业法人企业,也可以是其他行业的法人企业。通常产业活动单位要满足以下三个条件:一是在一个场所从事一种或主要从事一种社会经济活动;二是相,对独立组织生产经营或业务活动;三是能够掌握收入和支出等业务核算资料(生产核算资料)。
3、个体经营户:批发零售、住宿和餐饮业个体经营户是指除农产外,生产资料归劳动者所有,以个体劳动为基础,劳动成果归劳动者个人占有和支配的一种经营单位。
4、商品交易市场:商品交易市场是指经有关部门和组织批准设立的,有固定场所、设施,有经营管理部门和监督人员,若干市场经营者入内,常年或实际开业三个月以上、集中、公开、独立地进行生活消费品、生产资料等现货商品交易以及提供相关服务的交易场所,包括各类消费晶市场、生产资料市场等。
5、连锁经营企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连锁经营企业是指经营同类商品或服务,使用统一商号的若干店铺,在同一总店(总部)的管理下,采取统一采购或特许经营等方式,实现规模效益的组织形式。
二、批发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统计范围
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的统计范围:在我国境内从事商品批发和零售经营活动、提供住宿和餐饮服务活动的全部法人企业、产业活动单位和个体经营户,具体分成三部分:
(一)全部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的法人企业及其所属的全部产业活动单位;
(二)非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的法人单位所属的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的产业活动单位:
(三)全部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的个体经营户。
三、社会消费晶零售总额指标
指国民经济各行业直接售给城乡居民和社会集团的消费品总额。其中,对居民的消费品零售额,是指售予城乡居民用于生活消费的商品金额;对社会集团的消费品零售额,是指售给机关、社会团体、部队、学校、企事业单位、居委会或村委会等,公款购买的用作非生产、非经营使用与公共消费的商品金额,
它是反映各行业通过多种商品流通渠道向居民和社会集团供应的生活消费晶总量,是研究国内零售市场变动情况、反映经济景气程度的重要指标。
四、批发零售、住宿和餐饮业统计(调查)方法
1、限额以上统计划分标准及全面调查方法。
全国统一执行的国家统计局制定的限额以上统计划分标准是:批发业年主营业务收入达2000万元及以上;零售业年主营业务收入达500万元及以上;住宿和餐饮业年主营业务收入200万元及以上;达以上标准均为限上企业或个体经营户。按照现行统计制度对限额以上
批发零售、住宿和餐饮企业和个体经营户、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连锁经营企业实行的是全面调查统计。
2、限额以下企业和个体户抽样调查方法。对于数量众多的限额以下批发零售、住宿和餐饮企业以及个体户,从1994年开始采用抽样调查方法进行统计。
3、重点企业联网直报。现行统计制度中对国家确定的重点企业实行联网直报。即,重点企业直接将数据传输报送给国家统计局。这一高效统计方式我国目前正处于起步阶段,是未来统计数据报送方式的发展方向。
五、批发零售、住宿和餐饮业数据发布
批发零售、住宿和餐饮业数据无论年、定报均需统计部门逐级审核、评估,最后经国家统计局确认后方能发布使用。统计数据一般有以统计信息、统计报告、统计资、料等形式向党政领导提供,同时以新闻发布以及{云南统计年鉴}等形式向社会公众发布。
统计知识系列之七
城乡住户调查一体化统计知识
一、住户调查业务介绍
住户调查包括农村住户调查、城市住户调查和城乡一体化住户调查。
1、农村住户调查:
(1)调查目的:全面了解农村居民收入、消费、生产、积累和社会活动情况,研究农村居民收入和生活质量的变化,监测党票摆脱贫困和全面建设小康的进程,江中各级政府和宏观决策部门研究制定农村经济政策和需要,以及社会各界的信息需求,为国民经济核算提供基础数据。
(2)调查对象:农村常住户。即:在农村范围内居住或即将居住半年以上的家庭户。户口不在本地而在本地居住或即将居住半年及以上的住户也包括在本地农村常住户范围内;有本地户口,但举家外出谋生半年以上的住户,无论是否保留承包耕地都不包括在本地农村的住户范围内。
(3)调查内容:农村居民收入支出情况以及所在村的发展情况、家庭基本情况、居住情况、住户成员与劳动力从业情况、农业生产结构高速与技术应用情况等。
2、城市住户调查:
(1)调查目的:全面了解城镇居民生活现状及变化情况,满足各级政府制定政策计划和进行宏观管理的需要。
(2)调查对象:户口在本地区的常住非农业户;户口在本地区的常住农业户;户口在外地,居住在本地区半年以上的非农业户;户口在外地,居住在本地区半年以上的农业户。包括意向户和一些具有固定住宅的流动人口。
(3)调查内容:城镇居民家庭成员基本情况;城镇居民家庭基本情况;城镇居民家庭现金收支;城镇居民家庭消费支出;城镇居民家庭非现金收入等。
3、城乡一体化住户调查:
(1)调查目的:全面、准确、及时了解全国和各地区城乡居民收入、消费及其他生活状况,客观监测居民收入分配格局和收入层次居民的生活质量,更好地满足研究制定城乡统筹政策和民生政策的需要,为国民经济核算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权重制定提供基础数据。
(2)调查对象: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住户,既包括城镇住户,也包括农村住户;既包括以家庭形式居住的户,也包括以集体形式居住的户。无论户口性质和户口登记地,中国公民均以住户为单位,在常住地参加本调查。
(3)调查内容:有分省住户调查和分市县住户调查两项,内容主要包括居民现金和实物收支情况、住户成员及劳动力从业情况、居民家庭食品和能源消费情况、住户和耐用消费品拥有情况、家庭经营和生产投资情况、社区基本情况以及其他民生状况等。
二、主要指标解读
1、农村住户调查:
(1)总收入:指调查期内农村住户和住户成员从各种来源渠道得到的收入总和。按收入的性质划分为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
(2)总支:指农村住户用于生产、生活和再分配的全部支出。包括家庭经营费用支出、购置生产性固定资产支出、生产性固定资产折旧、税费支出、生活消费支出、财产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
(3)农村居民纯收入:指农村住户当年从各个来源得到的总收入相应地扣除所发生的费用后的收入总和。纯收入主要用于再生产投入和当年生活消费支出,也可用于储蓄和各种非义务性支出。“农民人均纯收入”按人口平均的纯收入水平,反映的是一个地区或一个农户农村居民的平均收入水平。
(4)计算方法:农村居民纯收入=总收入-家庭经营费用支出-税费支出-生产性固定资产折旧-赠送农村内部亲友。
2、城市住户调查:
(1)总收入:指调查户中生活在一起的所有家庭成员在调查期得到的工资性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性收入(如红利、股息、知识产权收入、投资收入等)、转移性收入(如离退休金、赡养赠送收入、社会救济收入、保险收入等)的总和,不包括出售财物和借贷收入。收入的统计标准以实际发生的数额为准,无论收入是补发还是预发,只要是调查期得到的都应如实计算,不作分摊。
(2)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指调查户可用于最终消费支出和其他非义务性支出以及储蓄的总和,即居民家庭可以用来自由支配的收入。它是家庭总收入扣除交纳的个人所得税、个人交纳的社会保障支出以及调查户的记账补贴后的收入。
(3)计算方法: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家庭总收入-交纳个人所得税-个人交纳的社会保障支出-记账补贴。
3、城乡一体化住户调查:
(1)可支配收入:指调查户可用于最终消费支出和储蓄的总和,即调查户可以用来自由支配的收入。可支配收入既包括现金,也包括实物收入。按照收入的来源,可支配收入包含五项,分别为:工资性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净收入、转移净收入和自有住户折算净租金。
(2)计算方法:可支配收入=工资性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净收入+转移净收入+自有住房折算净租金
其中:经营净收入=经营收入-经营费用-生产性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生产税-生产补贴)
财产净收入=财产性收入-财产性支出
转移净收入=转移性收入-转移性支出
(3)消费支出:指住户用于满足家庭日常生活消费需要的全部支出,包括适用于消费品的支出和用于服务性消费的支出。根据用途不同,消费支出可划分为食品烟酒、衣着、居住、生活用品及服务、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医疗保健、其他用品及服务八大类。
统计知识系列之八
能源统计知识
【能源统计】是运用综合能源系统经济指标体系和特有的计量形式,采用科学统计分析方法,研究能源的勘探、开发、生产、加工、转换、输送、存储、流转、使用等各个环节运动过程、内部规律性和能源系统流程的平衡状况等数量关系的一门统计。
【能源统计方法】采用以普查为基础,全面调查、抽样调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等各种调查方法相结合的方法。
【能源】指从自然界能够直接取得或通过加工、转换取得热、动力、光、磁等有用能的各种资源。主要包括:原煤、原油、天然气、水能、核能、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一次能源;一次能源通过加工、转换产生的洗煤、焦炭、煤气、电叻、热力、成品油等二次能源和同时产生的其他产品:其他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一次能源指以天然形式存在,没有经过加工和转换的能源资源,如原煤、原油、天然气、水能、核能、风能、太阳能等。二次能源指以人类活动的特定需求为目的,经由加工转换装置所生产的能源产品,如电力、煤气、焦炭、蒸汽及各种石油制品等,二次能源主要由一次能源加工转换生成,同时也包括由一种二次能源加工转换的另一种二次能源。
【常规能源和新能源】常规能源也称传统能源,指目前在技术上成熟、经济上合理、已经多年被人类大规模开采、采集和广泛使用的能源,如煤炭、原油、天然气、火电、水能、薪炭材、农作物和秸秆其他柴草等。新能源又称非常规能源,指常规能源(传统能源)以外的,刚开始开发利用或正在积极研究、有待推广使用的其他各种能源形式,比如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海洋能和部分生物质能等。
【能源消费总量】指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物质生产部门、非物质生产部门和生活消费的各种能源的总和。能源消费总量分为终端能源消费量、能源加工转换损失量和损失量三部分。
【单位GDP能耗】是指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每生产一个单位的国内(地区)生产总值所消耗的能源,为国家或地区全社会能源消费总量与国内(地区)生产总值之比。
单位GDP能耗二能源消费总量/GDP
单位GDP能耗降低率可采用两种方法计算:
1、单位GDP能耗上升(或降低)率:(报告期单位GDP能耗—基期单位GDP能耗)/基期单位GDP能耗×100%
2、单位GDP能耗上升(或降低)率=[(能源消费总量增长指数/GDP增长指数)-1]×100%(式中GDP按可比价格计算)
【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是指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规模以上工业每完成一个单位的工业增加值所消耗的能源。
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工业增加值
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率可采用两种方法计算:
1、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上升(或降低)率:(报告期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基期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基期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100%
2、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上升(或降低)率=[(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增长指数/工业增加值增长指数)-1]×100%(式中工业增加值按可比价格计算)
【单位GDP电耗】是指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每生产一个单位的国内(地区)生产总值所消耗的电力。
单位GDP电耗二全社会用电量/GDP
单位GDP电耗降低率可采用两种方法计算:
1、单位GDP电耗上升(或降低)率:(报告期单位GDP电耗—基期单位GDP电耗)/基期单位GDP电耗×100%
2、单位GDP电耗上升(或降低)率:【(全社会用电量增长指数/GDP增长指数)-1]×100%(式中GDP按可比价格计算)
【能耗数据发布程序】年度发布指标包括全省及各设区市单位GDP能耗、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单位GDP电耗及其降低率。
统计知识系列之九
人口统计知识
人口统计是搜集、整理和分析人口现象的状态、变动及其与社会经济发展关系的数量关系的一门统计。由于人口现象既具有社会属性的一面,又具有自然属性即生物属性的一面,因此,人口统计在研究人口现象时,既要把人口数量特征及其关系与相关的社会经济因素联系起来进行分析,又要从人口现象的自身特点及其内部的发展变化规律性联系起来加以考察,从而对被研究的人口现象做出综合性的全面说明。
一、人口统计的对象、任务和作用
人口统计的对象是在一定时间、一定地域内,由一定的社会关系联系起来的,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有生命的个人组成的人口群体。人口统计任务在于搜集、整理和分析人口现象的质量和数量资料,即在社会发展的一定历史条件下,通过统计方法研究人口数量及其分布变化情况和性别、年龄、家庭、民族、受教育程度、职业等构成情况。
人口问题始终是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问题。人口统计是为各级政府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和制定人口、教育、就业、城镇化等方面的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有利于更好地解决与人口相关的劳动就业、城镇建设和管理、教育发展、环境保护、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等问题,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人口统计也是为贯彻基本国策、准确把握和分析未来人口发展趋势提供判断依据的重要工作。通过人口统计,及时获得人口发展和管理的统计信息,有利于及时发现人口变化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不断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
二、人口统计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内容
人口统计的内容非常广泛,涵盖了人口、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反映人口的自然属性,还反映人口的经济活动、生活水平和质量。具体包括:
1、地理和迁移特征。包括常住人口总量、各地区人口、城镇人口和乡村人口、人口在各地区的迁移流动方向和流量等。
2、家庭特征。包括总户数、家庭户和集体户构成、家庭户规模、家庭代际关系等。
3、人口和社会特征。包括年龄、性别、婚姻状况、平均初婚年龄、国籍、民族等。
4、生育和死亡特征。包括出生人口数、育龄妇女活产及存活子女数、初婚年龄、生育年龄、生育孩次、死亡人口数、死亡年龄和死亡时间等。
5、教育特征。包括受教育程度、学业完成情况、识字状况等。
6、经济特征。包括经济活动状况(如就业状况、失业状况)、行业职业状况、工作时间、就业部门情况、社会保障状况(如社会保险参与情况、生活来源)等。
7、人口生活质量特征,包括住房条件、居住环境等。
常住人口: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内经常居住在某一地区的人口。常住人口包括以下各类人口:住本户,户口在本乡、镇、街道的人:住本户半年以上,户口在外乡、镇、街道的人;住本户不满半年,户口在外乡、镇、街道,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住本户,户口特定的人。常住人口是一个时点指标,它的空间标准是乡、镇、街道,时间标准是半年。
人口自然增长率:指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人口自然增长数(出生数减死亡数)与年平均人数之比,通常用千分数表示。计算方法:
人口自然增长率:(年内出生人数一年内死亡人数)/年平均人口数×100%。
三、人口统计(调查)方法
人口统计(调查)工作是按照一定的人口研究目的,采取科学调查方法,有计划有组织
地搜集有关人口方面的原始资料的活动。人口统计调查方法主要有人口普查、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1%人口抽样调查。我国自1982年以来,逐渐形成了周期性人口普查与年度人口抽样调查相结合的人口统计调查制度。每10年进行一次人口普查,两次人口普查中间进行一次1%人口抽样调查,每年进行一次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为国家和各地区提供了大量丰富的人口数据资料。
四、人口统计(调查)的结果发布
人口统计(调查)数据的发布采取下管一级、分级发布的形式。即由上一级统计部门对下一级统计部门的主要人口数据进行综合评估、审定,反馈下一级统计部门。统计数据一般以统计信息、统计报告、。统计资料等形式向党政领导提供,同时以新闻发布以及《云南经济年鉴》等形式向社会公众发布。
统计知识系列之十
劳动工资统计知识
劳动工资统计是整个国民经济统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劳动工资统计的基本任务是准确、及时、全面系统地搜集、整理和分析反映劳动力的数量、构成、分配使用及劳动报酬等情况,为党和政府编制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制定有关就业与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政策提供依据,并监督和反映政策的执行情况,为国民经济核算提供可靠依据。同时,对于各级主管部门和基层单位而言,劳动工资统计还为自身的劳动管理和人事管理服务。
1、劳动工资的统计范围是什么?
劳动工资统计的范围是辖区内城镇全部独立核算的企业、事业和机关单位。
2、劳动工资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劳动工资统计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人员统计,包括从业人员、在岗职工、劳务派遣人员、其他从业人员等。二是劳动报酬统计,,包括上述各类人员的劳动报酬总额。城镇单位从业人员和劳动报酬情况统计按单位的登记注册类型分组有国有、城镇集体、联营、股份制、外商和港、澳、台投资;按国民经济行业分组有19个门类、95个大类和12个中类;按执行的会计制度类别分组有企业、事业、机关;按隶属关系分组有中央、省、市、县及县以下、其他。
3、什么是城镇单位在岗职工?
指在各级国家党政机关、社会团体及企业、事业单位中工作,并由单位支付工资的人员,以及有工作岗位,但由于学习、病伤产假等原因暂未工作,仍由单位支付工资的人员。
4、什么是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工资总额?
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工资总额是指各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直接支付给本单位全部在岗职工的劳动报酬总额。由计时工资(含计时标准工资)、计件工资、计件超额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加班加点工资、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组成。按劳动工资统计制度规定,各单位支付给职工的劳动报酬以及其他根据有关规定支付的工资,不论是计入成本的还是不计入成本的,不论是按国家规定列入计征奖金税项目的,还是未列入计征奖金税项目的,不论是以货币形式支付的还是以实物形式支付的,均包括在工资总额内。工资总额还包括单位从个人工资中直接为其代扣代缴的各种税、费款及各种社会保险费用。如包括社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的个人缴纳部分,并且是个人所得税税前工资。工资总额计算方法并不是大家一般理解的基础工资,不只是按实际发到职工手里现金计算的。
5、什么是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
是指城镇独立核算的企业、事业、机关单位的在岗职工在一定时期内平均每人所得的货币工资额。计算方法:
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报告期实际支付的全部在岗职工工资总额朋告期全部在岗职工平均人数计算出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目前,调查方法采用的是全面调查。
6、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是如何统计出采的?
全省城镇单位(即城镇中扣除私营、个体以外的国有、集体、股份制、外商投资等其他所有制经济类型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是统计部门根据城镇基层单位上报的劳动情况年报表汇总计算而来,用各个单位的在岗职工工资总额相加除以在岗职工年平均人数,计算出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目前,调查方法采用的是全面调查。
7、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作用有哪些?
工资是国家和单位对职工实行按劳分配的主要形式,也是广大职工生活费的主要来源。职工平均工资表明一定时期内职工工资收入的高低程度,是反映职工工资水平的主要指标。
对研究工资分配具有重要意义,对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社保费用征收和退休金标准的确定、最低工资标准、贫困救济标准、赔偿费用的计算等有直接关系,是党和政府制定有关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政策的重要依据。
统计知识系列之十一
科技和妇女儿童监测统计知识
一、科技统计简介
(一)科技统计的对象、范围和作用
科技统计的对象是科技活动。科技统计是运用科学的方法对科学技术活动中各种数量关系进行系统的调查研究,以认识科技活动的特征和发展规律。
科技统计是认识和反映科技活动的重要手段,是运用科学的方法对科学技术活动进行系统地调查研究,以反映科技活动总体及总体的各组成部分间的数量关系和特征,为制定科技政策、编制科技规划及科技计划提供依据,并及时反馈政策、计划的执行情况,以保证政策、计划的顺利贯彻。
现行的科技统计调查体系由统计系统、科技系统、教育系统、军品科研管理和其他行业管理部门共同构成。统计系统负责工业、农业、卫生业、建筑业、运输业、邮政业、通信业、软件业和地质勘查业等行业的调查。
(二)科技统计的主要内容
科学技术活动简称科技活动,是指在所有的科学技术领域内,即在自然科学、农业科学、医药科学、工程与技术科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领域(简称科学技术领域)中与科技知识的产生、发展、传播和应用密切相关的有组织的活动。科技活动可分为研究与试验发展(简称R&D)、研究与试验发展成果应用及相关的科技服务三类活动。
研究与试验发展(R&D)是指在科学技术领域,为增加知识总量,以及运用这些知识去创造新的应用进行的系统的创造性的活动,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三类活动。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是指调查单位在报告期用于开展R&D活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的实际支出。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占国内(地区)生产总值(GDP)的比重是国际上通用的反映科技投入强度的重要指标。
科技统计的主要内容包括:科技活动人员的投入、科技活动经费的筹集与支出、研究与试验发展(R&D)情况、科技成果情况、科技项目(课题)情况、科技活动机构情况等。
(三)科技统计的方法
科技统计方法采用全面调查和省直部门报送两种方式双轨运行。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施全面调查,数据报送方式是逐级审核、上报分企业的数据。省直部门报送方式是由省统计局组织协调,采用分工协作、条块结合的方式组织实施。各有关部门按照分工组织调查,并负责向省统计局提供制度所要求的综合资料,由省统计局审核汇总后报送国家统计局。其他企事业单位的科技活动情况实施以五年为周期的滚动调查。
二、妇女儿童监测简介
根据《河北省妇女发展规划(2001—2010年)》和《河北省儿童发展规划(2001—2010年)》,河北省统计局建立了妇女儿童发展规划监测统计指标体系,涉及人口、卫生健康、教育、社会保障、参政议政、司法犯罪和发展环境等多方面的内容,共包含300多项指标。
(一)妇女儿童监测统计业务介绍
统计监测的主要工作任务是:制定和完善监测统计指标体系,提出监测的重点指标;确定监测方法,收集监测数据;建立和完善分性别统计数据库;指导各设区市、县(市、区)开展监测统计工作;定期召开监测统计工作会议;组织监测统计业务培训等。以监测统计数据为依据撰写妇女儿童发展状况年度、中期和终期监测统计分析报告,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优质服务。
(二)妇女儿童监测的统计方法
每年定期召开妇女儿童监测统计工作会议,向省直相关部门布置妇女儿童监测统计报表,要求各部门按时上报统计数据和目标责任执行情况报告。
(三)妇女儿童监测的目的及统计结果的应用
监测的目的是保证妇女儿童发展规划的顺利实施,进一步推动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贯彻落实和妇女儿童事业的发展。监测统计结果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省、市、县级统计部门要根据审定后的监测统计数据撰写监测统计分析报告,分析各项妇女儿童发展目标的进展情况,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2、建立妇女儿童监测统计数据库和分性别统计数据库。建立完整的数据库查询、分析系统,便于各级领导和社会公众查询使用。
3、编辑出版相关的统计资料。编辑出版《河北省妇女儿童监测统计分析报告》、《社会的进步》等统计资料,翔实反映全省妇女儿童事业发展的历程,为领导科学决策、制定建设“和谐河北”的相关政策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
统计知识系列之十二
统计分类标准
统计分类标准是统计部门根据其职能和国民经济管理的需要,对统计数据的采集、分类整理工作的规范。它是统计工作现代化、科学化的基础,是实现信息交流的共同语言。
一、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
《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是对全社会经济活动进行的标准分类,是政府综合统计、政府部门统计和企业统计的基础分类,它是按照各单位(或劳动者)从事的经济活动类型进行的分类。它分为四个层次,即门类、大类、中类、小类。目前执行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有门类20个,大类95个,中类396个,小类913个。
20个门类分别是:
A农、林、牧、渔业,B采矿业,C制造业,D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E建筑业,F批发和零售业,G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H住宿和餐饮业,I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J金融业,K房地产业,L租赁和商务服务业,M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N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O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P教育,Q卫生和社会工作,R文化、体育和娱乐业,S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T国际组织。
二、三次产业划分规定
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将所有产业划分为三类。
第一产业是指农、林、牧、渔业。
第二产业是指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
第三产业是指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国际组织。
三、关于统计上对公有和非公有控股经济分类办法
2005年国家统计局制定了《关于统计上对公有和非公有控股经济的分类办法》。该办法以法人企业作为分类对象,根据企业实收资本中某种经济成份的出资人实际出资情况进行分类,并按出资人对企业的控股程度,分为绝对控股和相对控股。具体分类如下:
1、公有控股经济包括国有控股(含国有绝对控股和国有相对控股)和集体控股(集体绝对控股和集体相对控股)。
2、非公有控股经济包括私人控股(含私人绝对控股和私人相对控股)、港澳台商控股(含港澳台商绝对控股和港澳台商相对控股)、外商控股(含外商绝对控股和外商相对控股)。
绝对控股是指在企业的全部实收资本中,某种经济成分的出资人拥有的实收资本(股本)所占企业的全部实收资本(股本)的比例大于50%。
投资双方各占50%,且未明确由谁绝对控股的企业,若其中一方为国有或集体的,一律按公有绝对控股经济处理;若投资双方分别为国有、集体的,则按国有绝对控股处理。
相对控股是指在企业的全部实收资本中,某经济成分的出资人拥有的实收资本(股本)所占的比例虽未大于50%,但根据协议规定拥有企业的实际控制权(协议控股);或者相对大于其他任何一种经济成分的出资人所占比例(相对控股)。
四、关于统计上划分城乡的规定
为了科学、真实地反映我国现阶段城乡人口、社会和经济发展情况,准确评价我国的城镇化水平,国家统计局联合民政部等6部门制定了《统计上划分城乡的规定》。这个规定作为统计上划分城乡的依据,不改变现有的行政区划、隶属关系、管理权限和机构编制,以及土地规划、城乡规划等有关规定。以我国的行政区划为基础,以民政部门确认的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辖区为划分对象,以实际建设为划分依据,将我国的地域划分为城镇和乡村。
城镇包括城区和镇区。城区是指在市辖区和不设区的市,区、市政府驻地的实际建设连接到的居民委员会和其他区域。镇区是指在城区以外的县人民政府驻地和其他镇,政府驻地的实际建设连接到的居民委员会和其他区域。与政府驻地的实际建设不连接,且常住人口在3000人以上独立的工矿区、开发区、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等特殊区域及农场、林场的场部驻地视为镇区。
乡村是指按本规定划定的城镇以外的区域。
五、文化及相关产业划分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要求,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文化产业统计工作,规范文化及相关产业的口径、范围,国家统计局于2012年6月底修订完成了《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2)》,并发出通知,要求国务院各部门和各地区统计部门认真执行。
《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2)》是以新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1》为基础制定的,兼顾部门管理需要和可操作性,并与联合国均教科文组织《文化统计框架2009》相衔接,将文化及相关产业定义为“指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相关产品的生产活动的集合”,将文化及相产业分为五层,第一层分为“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文化相关产品的生产”两部分;第二层根据管理需要和文化生产活动的微微特点分为10个大类,即“新闻出版发行服务”、“广播电视电影服务”、“文化艺术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工艺美术品的生产”、“文化产品生产的辅助生产”等;第三层依照文化生产活动的相近性分为50个中类;第四层是具体的活动类别,共讲120个小类;第五层是对于含有部分文化生产活动的小类设置延伸层,共讲29个。
六、高技术产业分类
2002年,国家统计局根据新修订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制定了《高技术产业统计分类目录》。高技术产业包括八个行业,即核燃料加工,信息化学品制造,医药制造业,航空航天器制造,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通用仪器仪表制造和公共软件服务。
七、“三上”企业
“三上企业”是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住宿餐馆企业、资质以内的建筑业企业和房地产开发企业。包括:
1、规模以上(年主营业务收入或产品销售收入2000万及以上)工业企业;
2、具有资质等级(领取过建设部门颁发的《建筑业企业资质证书》、有五种:特级、一级、二级、三级和不分等级)的建筑业企业;
3、限额以上批发(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及以上)、零售(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及以上)、住宿和餐馆业(年主营业务收入200万及以上)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