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01525516-1-03_F/2015-1224003 发布机构 保山市统计局
公开目录 统计分析 发布日期 2015-12-24
文号 浏览量
主题词
保山市2015年1-11月工业企业能源生产、消费情况简析

 

    1-11月统计资料显示,保山市209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能源消费总量呈高位增长态势,能源消费量达到181.74万吨标准煤,增长11.43%,增幅较上年同期上升0.1个百分点,其中轻工业13.74万吨标准煤,上升3.08%,重工业168万吨标准煤,上升12.17%,64户六大高耗能行业能源消费达到161.14万吨标准煤,增长14.19%,全社会用电量48.93亿千瓦时,增长15.92% 。全市电力生产542746万千瓦时(全社会),增长6.94%,原煤生产21.45万吨(规模以下全部停产),下降7.43%。

     一、  能源生产、消费特点

   (一)六大高耗能行业比重偏高,且增幅呈高位增长态势。保山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六大高耗能企业64户,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30.62%,能源消费达到万吨标161.14准煤,占全市能源消费的88.67%,增长14.19%,增幅比上年同期上升2.05个百分点,其原因一是去年同期工业硅生产企业停产较多;二是隆阳区海螺水泥厂建成投产,1-11月达13.88万吨标准煤,同比增长66.35%。

    (二)五县(区)能源消费呈三增二减,能源消费不平衡。1-11月五县区规上工业能源消费量为:隆阳区49.65万吨标准煤,增长23.45%,施甸县14.49万吨标准煤,下降11.98%,其原因占施甸县能源消费量30%以上云维保山有机化工有限公司停产;腾冲县28.80万吨标准煤,增长9.85%;龙陵县69.42万吨标准煤,增长15.05%,昌宁县能源消费19.39万吨标准煤,下降2.42%。

   (三)电力生产稳步增长,原煤生产有所下降。全市有1户原煤生产企业,2户太阳能生产企业,11户火电生产企业(全部是自产自用),7户水电生产企业。1-11月生产原煤21.45万吨(规模以下全部停产),下降7.43%,生产水电514125万千瓦时,上升5.27%,生产火电16645万千瓦时,下降1.59%,太阳能发电量11977万千瓦时,上升446.33%,天然气226.07万立方米,增长54.45%。

     二、存在问题

    (一)发展需要与节能降耗指标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剧。当前,我市正处在加快工业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工业经济的发展在短时期内又无法摆脱资源型、粗放型的发展模式。今年鑫盛泰纸业有限公司投产,预计净增3万吨标准煤,云南永昌硅业炉子改造、 嘉华水泥建材、云南双友冶金股份有限公司等一批高载能产业项目的建成投产,我市经济发展与节能降耗指标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剧,节能工作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

     (二)多数企业技术装备水平不高,节能降耗基础薄弱。我市部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存在着节能基础较差、能源管理制度不健全、能源计量设备、仪表配备不齐、设备老化等问题;部分规模以上企业节能降耗意识不强,节能降耗需要的资金、物力投入不足,且这些投入短期内并没有直接的经济效益,因此重视不够;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改变,企业技术和装备水平低,资源消耗高,污染排放量大,企业节能降耗投入资金不足,设备更新、技术改造迟缓;企业节能降耗管理手段落后,没有专业的检测设备。因此,在生产的各环节难以做到有效监控。

    (三)保山能源生产以一次能源为主,能源对外依存度高。保山市二次能源生产今年2月份新投产1户太阳能发电(施甸国信阳光能源有限公司),昌宁松子山风能发电目前正在建设中,预计今年下半年投入生产,并纳入规模以上企业,有10户火力发电企业全部都是自产自用(企业余热发电),一次能源生产也比较单一,仅有原煤、水电、少量天然气生产。目前保山市工业企业能源消费用能有无烟煤、一般烟煤、洗精煤、焦炭、液化石油气、石油焦、汽油、柴油等消费全部靠外地购入。

    三、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落实责任。推动节能降耗工作,严格按照各级人民政府关于节能降耗的责任要求,以节约油、电、煤,以及企业转型升级为核心,完善管理制度,淘汰落后产能。把节能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突破口和重要抓手,扎实做好节能降耗工作,确保我市“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在五年内单位GDP耗能降低12%的目标才有望实现。

    (二)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提高第三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在结构调整中认真落实节能政策,加大节能目标管理投入,引导高耗能企业优化生产流程,改进生产工艺,降低能耗。

    (三)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能源综合利用率。目前保山市由原来的5户企业(制糖企业)有余热发电,增加到11户企业(腾冲县腾越水泥有限公司、龙陵海螺水泥有限责任公司、永昌硅业有限责任公司、昆钢嘉华水泥有限责任公司、云天化国际银山化肥有限公司、隆阳区海螺水泥有限责任公司),但在一定程度上企业废水、余热还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今后企业要重点围绕生产排放的“三废”和生产过程的余热余压的减排与转化,利用先进适用技术变废为宝,形成循环产业链。从而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拟稿:工业能源科  

Baidu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