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01525516-1-03_F/2016-0427001 发布机构 保山市统计局
公开目录 统计分析 发布日期 2016-04-27
文号 浏览量
主题词
保山市一季度工业企业能源生产、消费情况简析

1-3月统计资料显示,保山市215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能源消费总量呈小幅增长态势,1-3月能源消费量达到52.19万吨标准煤,增长10.31%,增幅较上年同期下降9.65个百分点,其中轻工业5.44万吨标准煤,下降11.66%,重工业46.75万吨标准煤,上升13.6%,64户六大高耗能行业能源消费达到45.39万吨标准煤,增长14.14%,全社会用电量13.01亿千瓦时,增长3.37% 。全市电力生产128030万千瓦时(包括规模以下),增长18.12%,原煤生产7.57万吨(规模以下全部停产),上升13.41%。

 

一、  能源生产、消费特点

 

(一)六大高耗能行业比重偏高,且增幅呈高位增长态势。保山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六大高耗能企业64户,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29.77%,能源消费达到45.39万吨标准煤,占全市能源消费的86.97%,增长14.14%,增幅比上年同期下降12.81个百分点,其原因一龙陵海螺水泥厂停产;二是龙陵康丰有限责任公司半停产。

 

(二)五县(区)能源消费呈三增二减,能源消费不平衡。1-3月隆阳区能源消费量达到12.85万吨标准煤,下降4.37%,施甸县能源消费7.19万吨标准煤,上升196.46%,其原因占施甸县规上工业能源消费量90%以上保山昆钢嘉华水泥建材有限公司满负荷产;腾冲县能源消费7.42万吨标准煤,增长11.82%;龙陵县能源消费19.64万吨标准煤,下降1.42%,昌宁县能源消费5.09万吨标准煤,增长4.11%。

 

(三)能源生产稳步增长,火电生产小幅回落。全市有1户原煤生产企业,2户太阳能生产企业,11户火电生产企业(全部是自产自用),7户水电生产企业。1-3月生产原煤7.57万吨(规模以下全部停产),上升13.41%,生产水电117718万千瓦时,增长17.23%,生产火电5455万千瓦时,下降6.27%,太阳能发电量4857万千瓦时,增长1.25倍。天然气67.50万立方米,增长8.52%。

 

二、存在问题

 

(一)发展需要与节能降耗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剧。当前,我市正处在加快工业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工业经济的发展在短时期内又无法摆脱资源型、粗放型的发展模式。云南永昌硅业炉子改造、嘉华水泥建材、云南双友冶金股份有限公司等一批高载能产业项目相继建成投产,我市经济发展与节能降耗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剧,节能工作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

 

(二)多数企业技术装备水平不高,节能降耗基础薄弱。我市部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存在着节能基础较差、能源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手段落后、能源计量设备、仪表配备不齐、设备老化等问题;部分规模以上企业节能降耗意识不强,节能降耗需要的资金、物力投入不足,设备更新、技术改造迟缓且这些投入短期内并没有直接的经济效益,因此重视不够;企业技术和装备水平低,资源消耗高,污染排放量大。企业节能降耗投入资金不足,设备更新、技术改造迟缓;企业节能降耗管理手段落后,没有专业的检测设备。因此,在生产的各环节难以做到有效监控。

 

三、几点建议

 

(一)提高节能意识,加强对重点耗能工业企业节能工作的监督管理。节能降耗是缓解能源约束矛盾的必然选择,也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社会效益和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途径。能耗高的企业与能耗低的企业万元增加值能耗差距较大,在目前能源供应相对紧张的形势下,市级有关部门要加大宣传和政策导向的力度,大力提倡节能意识,从节约每一度电、节约每一滴水做起,不断增强全民对能源等资源的忧患和节约意识,同时加强对重点耗能单位的节能监管力度,加快先进节能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能源综合利用效率,只有通过加大宣传和强化节能管理。

 

(二)持续扩大经济总量。保山市工业增加值能耗高于全省水平,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产业结构形成的客观原因外,还与保山市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经济总量相对较小,高耗能产业比重较大有着直接关系。节能降耗是相对节能量的下降,不是绝对节能量的下降,因此,节能降耗虽是制约性指标,与经济发展并不矛盾,也符合保山市经济发展的要求,特别是在能耗大户节能成本不断提高的情况下,更需要我们大干快上项目,尽最大可能地做大总量,只要我们把握好新上项目的节能技术优于传统技术这个关口,建立严格的项目节能评估制度,就等于坚持了“好字优先”的原则,单位耗能指标就会下降。

 

(三)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能源综合利用率。目前保山市由原来的5户企业(制糖企业)有余热发电,增加到11户企业(腾冲县腾越水泥有限公司、龙陵海螺水泥有限责任公司、永昌硅业有限责任公司、昆钢嘉华水泥有限责任公司、云天化国际银山化肥有限公司、隆阳区海螺水泥有限责任公司),但在一定程度上企业废水、余热还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今后企业要重点围绕生产排放的“三废”和生产过程的余热余压的减排与转化,利用先进适用技术变废为宝,形成循环产业链。从而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签发:易永建 审核:顾文峰 拟稿:杨丽玲 联系电话:0875-2166379

 

Baidu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