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号
  • 66829400-2/20240807-00001
  • 发布机构
  • 保山市信访局
  • 公开目录
  • 工作动态
  • 发布日期
  • 2024-08-07
  • 文号
  • 浏览量
  • 主题词
【县域信访工作新观察】小火塘旁话村事 总有温情暖桑梓


猴桥村围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主线,赋予火塘文化新的内涵,架起干部群众“连心桥”,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7月22日,大暑。

虽是酷热时节,一阵小雨之后,仍感丝丝凉意。多雨多雾、寒冷潮湿是腾冲市猴桥镇猴桥村的气候特点,也是群众一年四季喜爱烤火的原因。

天色渐暗,行走在猴桥村国门新村火山石铺就的小巷里,木柴取火散发出的阵阵清香扑鼻而来。已近晚上8点,大多数村民家里的火塘都燃起来了。

村民余绍新家的火塘旁,猴桥村监委会主任余文辉、驻村工作队队长杨荣德、余家寨村民小组党支部书记余绍贵等人,你一言我一语表述个人建议,为明天举办的“村规民约修改征求意见会”做准备。

在猴桥村,这样的会议被称为“火塘会”;在猴桥村,这样的会议几乎每天在上演。“火塘会”不设固定场所,也不设固定议题。通常是哪家有矛盾要调解,哪家的火塘旁就是化解矛盾的地方;什么时候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便是议事的主题。

2019年11月以来,仅村“两委”人员就召集或参与各类“火塘会”306次,其中理论宣讲51次、政策宣传204次、商议重点事项12次、解决矛盾纠纷39次,让党的声音“无障碍”传递、惠民政策信息“无缝隙”对接、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第一时间”化解。

铸牢文化之“魂”

猴桥,中缅边境上的一个傈僳族聚居村,是保山11个边境村中的“抵边第一村”,离国境线不到4公里。

全村国土面积105平方公里,国境线长14.5公里,腾(冲)密(支那)公路、腾猴高速公路穿境而过,有国家一类口岸猴桥口岸联通缅甸。全村下辖8个村民小组13个自然村,1823人中傈僳族人口为1773人。

“一次次迁居,千辛万苦。一代代抗争,火塘不灭。”村史馆中,寥寥数语介绍了这个傈僳族村庄的颠沛流离史,也说出了傈僳族人民对火的崇拜。村里至今家家户户都有火塘。

“傈僳族人谚语里说,火塘是房屋的心脏。傈僳族人的家里没有火塘,便没有家的感觉。”在村民麻发强的记忆中,家里的火塘一直没有熄过,长辈们一辈子吃在火塘边、睡在火塘边、商量大事小情也在火塘边。

“火塘是傈僳族人记忆里的符号,也是傈僳族文化的根,已经嵌进了傈僳族人民的血液里。随着时代变迁,火塘的功能也逐步演变成信息传播、思想交流、历史文化传承的场所。”猴桥村党支部书记、村民委员会主任蔡文辉告诉记者。

“少数民族地区精神文明建设,要重视传统文化的培育。传承火塘文化是守住傈僳族文化的‘根’,以新的方式赋予火塘文化更加丰富的内涵,则是铸牢民族文化之‘魂’,这样的文化才会更有活力和生命力。”蔡文辉说。

近年来,猴桥村“两委”结合群众工作对象更加多元、群众诉求更加多样、群众工作环境更加复杂的时代特点,赋予火塘文化更为丰富的内涵,通过“火塘会”的形式架起干部群众“连心桥”,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推动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凝聚起干部群众打造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升级版的激情。猴桥村先后获评“保山市文明村”“云南省卫生村”“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

传递党的“声音”

7月19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闭幕第二天。

在村民蔡洪生家的火塘旁,蔡文贵、蔡幸福、欧明支、欧明财、窦文辉等一干人正在听杨荣德讲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10余人中,有年过六旬的老人,也有刚刚放假归乡的学生。

“听说余家寨的余敬芬老人也想知道中央的最新精神,只是老人已经87岁了,行动不太方便,也不太听得懂汉语。”村民欧文龙听完杨荣德的宣讲,有些遗憾。

杨荣德听到这一消息后,第二天便约上能熟练进行汉语、傈僳语互译的村干部,走进余敬芬老人家里,用傈僳语为老人作了一场宣讲。

“80多岁的老人也如此关心党和国家大事?”记者有些纳闷。

“每一场宣讲都是挑战,也是个人能力的历练,需做足准备工作。要重点突出,针对不同的受众,准确阐释相关政策的精髓要义;要通俗易懂,用受众愿意听的表达方式,讲清楚‘上面’要求什么、我们该做什么、最终会实现什么,让群众坐得下、听得懂、可落实。”身为腾冲珠宝学院的一位老师,杨荣德对做好党的理论宣讲、政策宣传颇有体会。

如何更好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近年来,猴桥村党总支通过“火塘会”形式,以“党支部+火塘会+N”为实践路径,采取“火塘会+”党课、“火塘会+”宣讲、“火塘会+”送学上门、“火塘会+”治理等模式,针对不同群体、不同受众,用汉语和傈僳语开展党的理论宣讲51次、政策宣传204次。以“小切口”解析“大道理”、“小故事”反映“大时代”,党的理论宣讲和政策宣传有温度、接地气,让党的创新理论和相关政策在边境落地生根。

谋出产业兴旺

“草果是我们村‘丢不起’的产业,虽然已经发展了好多年,但管护上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今天,大伙就说一说如何管护好这个产业?”6月25日,在蔡家寨村民小组长欧林明家的火塘边,蔡文辉率先打开了议事的话匣子。

草果产业是猴桥村最重要的产业,在全市一村一品一产业培植中被评为猴桥村的“一品”产业。到2023年底,猴桥村草果种植面积达1.37万亩,种植草果占群众收入的40%以上。2023年,村里有几户农户,未等草果完全成熟便采摘,降低了草果品质、影响了市场“卖相”。还有几户农户,疏于中耕管理,产量没有提起来。草果产业出现的这些问题让村“两委”一班人很是放心不下。

“我们村的草果产业,不是只搞一年两年,而是一个长期发展的产业。只有保证质量,才能在市场上站得住脚。”蔡文辉接着说。

“有些草果种植地的树龄超过了20年,已过丰果期,更新重植后才能提高产量、保证质量。还有,合理分配使用草果种植林地里现有的水资源,对整个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也很重要。”驻村工作队队员杨文禹总结了多次田间地头调查发现的问题。

“过去两年,一方面疫情原因,另一方面旱情影响,群众种植草果的收入没实现预期,建议今年缓收或减免在村集体林地种植草果应缴纳的10%承包金。”村民欧明富提出了个人建议。

“前几年,基本都是10月底就采收草果,由于草果种植地块的海拔不同、水肥养分不一样,成熟期也有先有后。采摘时间早了,海拔较高、水肥条件较差的地块便不能保证成熟度。另外,10月份是农事最多的时候,部分人手少的家庭担心自家的草果被偷采,等不到草果完全成熟便采摘。建议村里结合当年草果生长情况,制定统一的采摘时间。”村民欧黎明道出了部分群众未等草果完全成熟便采摘的原因,还一并提出自己的建议。

火塘里的木柴在“呲”“呲”声中燃烧,散发出特有气味。蓝色火焰温暖着每个人的身躯,也照亮了每个人的心灵……

在思想碰撞交流、情感相互交融中,“火塘会”达成了2024年全村草果统一的采摘时间为11月1日、免收2024年在村集体林地上种植草果需缴纳的10%承包金、村“两委”人员和驻村工作队员协助农户做好草果地遮荫管护等拟提交党员大会讨论的事项。

2019年11月来,猴桥村“两委”已召开商议产业发展重点事项的“火塘会”近10场次,推动了草果、泡核桃、木瓜、中华蜜蜂等传统产业持续巩固壮大,边民互市、文旅融合发展、山胡椒种植等新兴产业扩容提速。到2023年底,全村经济总收入达5734万元,村级集体经济收入79.55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8905元。

除了为理论宣讲、政策宣传、产业发展等搭建平台,猴桥村“两委”还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通过“火塘会”形式,主持或参与调解社会治安、婚姻家庭、邻里关系等矛盾纠纷39件,实现了连续多年矛盾不出村、信访零上交……

“群众有呼声,干部必回应。‘火塘会’既是架起干群‘连心桥’的一种方式,也是以‘群众需要 干部报到’的角色互换,推动群众工作走深走实的实践。猴桥镇将认真总结猴桥村‘火塘+微治理’‘火塘+微党课’‘火塘+微心愿’‘火塘+微服务’等经验模式,扎实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猴桥镇党委书记李有旭表示。



转自:保山日报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