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1525503-0-/2021-0929001 | 发布机构 | 保山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
公开目录 | 发展规划 | 发布日期 | 2021-09-29 |
文号 | 浏览量 |
前 言
“十四·五”时期是全市脱贫攻坚的巩固提升期,也是转型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同时“十四·五”时期也是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组建以来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期,是构建统一的国家物资储备体系的重要机遇期。做好“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对全市积极适应经济发展形势的新挑战、妥善应对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全面落实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根据国家、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对“十四·五”粮食和物资储备行业发展规划工作的有关要求和部署,我市通过充分研究分析,广泛听取粮食企业意见建议,依据《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关于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加快建设现代化粮食产业体系的指导意见》(国粮粮〔2019〕240号)和国家对粮食安全和物资储备工作的有关规划、计划等要求,紧密结合本地本行业发展实际,全面总结“十三·五”发展成果,认真筹划“十四·五”粮食物资储备行业的基本思路和目标任务。
规划期为2021—2025年。
第一章 全市粮食行业发展环境
第一节十三·五的主要工作成效
“十三·五”时期,在上级粮食主管部门与地方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粮食行业认真贯彻落实新形势下的粮食安全战略,收储总量连创新高,宏观调控能力不断提高,基础设施持续改善,产业实力稳步提升,军民融合深入发展,智慧粮食稳步实施,促进了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和粮食市场供应稳定,有力地保障了全市粮食安全,为农业现代化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粮食宏观调控有力有效。全市国有粮食企业五年累计收购粮食62万吨(预计量,以下同),占总收购量 60%,销售粮食58万吨,促农增收2.6亿元;全市市县两级地方粮食储备由2.44万吨增加到3.15万吨,放心粮油网点达到27个。全市国有企业供应学生粮共1.35万吨,食用油510吨,国有粮食企业供应的学校数量占全市纳入学生营养餐供应学校数的比例达25.3%。
仓储物流设施焕然一新。全市紧紧围绕“一县区一中心库点”总体框架,不断优化仓储物流设施布局,目前全市总仓容为32.23万吨,完好仓可用容21.49万吨。五年累计争取中央省市上级财政资金 2715万元,带动社会投资9087万元。全市新建仓容6.89万吨,施甸永福库新建仓容2.5万吨,昌宁宝丰库新建仓容2.09万吨,腾冲石头山新建仓容1万吨,保山国家储备库新建仓容1万吨,腾冲军粮供应站新建成品粮仓容0.3万吨。维修改造危仓老库1.79万吨,隆阳区粮食收储公司改造仓容1.55万吨,龙陵龙江粮点改造仓容0.09万元吨,昌宁柯街粮点改造仓容0.15万吨。
粮库智能化建设取得新突破。我市紧紧抓住全省粮库智能化升级改造的有利时机,结合各县(市、区)中心库建设的现状,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实施6个库区的智能化升级改造项目,提升改造仓容16.46万吨,占全市总仓容的51%,全市政策性储粮做到了全覆盖。项目总投资为中央资金400万元,对122廒间的安防、粮情进行了全面建设,并将库区粮食收储情况与省、市、县局及公司进行了数据对接,基本实现粮食收购全程信息化、储备管理全程可视化,同步推进发展“互联网+”粮食经济初见成效。
脱贫攻坚措施扎实有力。我市“优质粮食工程”项目总投资4845万元,争取到中央上级补助资金1766万元,投入到地方贫困地区建设资金3975万元,占总投资额的82%。其中“中国好粮油示范县”项目总投资3100万元,争取中央资金850万元;粮食质量检测体系项目投资720万元,争取中央资金434万元;粮食产后服务中心项目总投资1025万元,争取中央资金300万元;粮食安全保障调控和应急设施专项总投资260万元,争取中央资金182万元,为地方脱贫攻坚贡献了应有的力量。
粮食产业发展持续有力。按照“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策略,我市以“转方式、调结构”为主线,通过市场导向、行业规划、政策引导和社会融资,积极助推粮食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品牌发展战略深入实施,粮油产品开发和品牌建设成效明显,品牌发展战略进一步实施,全市已培植发展了一批技术含量高、生产规模大、发展前景广、市场信誉好的粮油产品。“飞鹤、腾粮、聚友、滇鹤、兰苑、瑞莹”等粮油品牌获云南省著名商标,“麒麟、硕野、太保山、霁虹”等知名品牌得到进一步培育。保山粮油产品品牌的市场占有率和市场影响力得到不断提高。
应急保障能力得到明显提升。“十三·五”期间完成粮油应急供应网点建设84个,分别为隆阳区22个,腾冲市21个,昌宁县15个,施甸县12个,龙陵县14个,完成目标任务的91%。粮食应急配送中心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全市加工企业完成授牌并签订协议22家,其中国有13家,非国有9家。日小麦加工能力240吨,日稻谷加工能力920吨,日油料初榨能力6吨,日配送能力682吨,日运输能力1010吨,为地方应急管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依法管粮水平不断提升。认真落实粮食巡查制度,组织《粮油安全储存守则》《粮库安全生产守则》的学习培训,不断提高粮食从业人员特别是一线粮库管理人员坚守底线思维和红线意识。扎实推进“双随机、一公开 ”监督管理,建立“两库”执法人员名单共32人。“十三·五”期间,组织开展全系统粮食安全生产大检查15次;对全市粮食开展库存检查5次,年抽查粮食数量占本辖区内统计库存粮食总量的30%以上。切实加强市场巡查工作力度,春节、中秋国庆前组织开展粮油食品安全市场巡查工作各5次,确保重大节假日和重要时间节点粮油市场稳定和食品安全。开展世界粮食日和粮食安全系列宣传活动,发放了爱粮节粮健康消费、辨别粮油知识等宣传单宣传册资料共5200余册(份),解答城镇居民的咨询1900人(次)。
粮油检验检测能力显著提升。新建县级粮食质量安全监测点5个,全市建立起以市级国家粮食质量安全监测站为骨干,县级粮食质量安全监测点为基础的全覆盖无盲区的粮食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体系。质检基础设施建设显著改善,新建的市级质检站已投入使用,实验室面积共970㎡,县级监测点新增实验室面积500㎡,增加设备设施59台(套),其中区域型中心站配置了三重四级杆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全自动固相萃取仪和全自动石墨消解仪,五县(市、区)均配置了农残、重金属、真菌毒素快检设备,县级监测点围绕常规储备品种的质量和储存品质检验能力目标还配置自动脂肪酸值监测仪、便携式近红外谷物分析仪、锤式旋风磨、水分磨、电子天平等设备,部分县级监测点根据需求还配置了气相色谱仪。“十三·五”全市共增加检验参数159个,其中:市级44个;县级监测点115个。保山市通过质检体系的建设提高了各项检测任务的效率,建成前共计550个,建成后预计达到810个,增加百分比为47.3%。
第二节机遇与挑战
“十四·五”是全面破解粮食供求阶段性结构性矛盾的关键期,是全面推进粮食流通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攻坚期,更是全面释放粮食产业经济活力的转型期。国内外发展环境更加错综复杂,全市粮食行业发展既面临诸多挑战,也存在难得的发展机遇,必须深刻认识新常态,促改革、谋创新、求突破,抢抓机遇,稳中求进,实现全面发展。
保山粮食工作“十四·五”主要面临的机遇:国家三大战略为粮食行业转型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国家实施共建“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和西部大开发战略,推动企业充分利用市场资源,开展产能合作和转移,带动粮食产业“走出去”。保山作为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前沿阵地,粮食行业应当准确定位,乘势而上,主动接轨 “三大战略”,加快转型发展,全面提升粮食流通现代化水平。围绕“全面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延长产业链,促进一二三产深度整合发展”的目标,以促进农民增收为中心任务,深入落实“保山好粮油行动计划”,拓展订单粮食基地,开展优质优价收购,增强原粮就地转化能力,加强粮食产后服务体系建设,推动粮食产业经济发展,努力把保山建设成为滇西粮食生产、流通、消费的集散地。进一步深化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大“粮安工程”建设力度,深化粮食收储制度改革,促进粮食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高粮食产业发展质量效益,切实保障粮食安全,为粮食工作创新创优提供了新的指引。
“十四·五”时期,全市粮食工作也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主要表现在:保障粮食安全丝毫不容松懈。目前粮食单产处于较高水平,持续增产难度加大,种粮比较效益下降,劳动强度大,科技含量不高,粮食弱质化趋势没有改变;随着城市化水平、收入水平提高,粮食需求量呈现刚性增长趋势,粮食紧平衡状态长期存在;环境污染、化肥农药残留、粮食病害高发频发,粮食质量安全威胁依然存在。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持续发力。我市虽然粮食总量处于供需紧平衡,但口粮仍需要从粮食主产区、周边州市调入调剂,需求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粮油加工业外于起步阶段,一些“小、弱、散”传统加工业转型升级步伐不快,特别是随着城乡居民粮食消费需求不断提高,绿色优质粮油供给不足;新一轮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已经启动,粮食收储体制机制将随之发生根本性变革,国有粮食企业“收原粮、管原粮、卖原粮”的经营模式仍需要从根本上改变。必须始终坚持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在加快“去库存”、鼓励多元主体收粮、引导农民调整粮食种植品种结构、增加中高端产品和精深加工产品供应等方面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取得更大的成效。粮食行业改革和发展仍然任重道远。推动全行业深化改革的力度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特别是国有粮食企业“保供给”的状况依然存在,必须深化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积极稳妥有序发展混合所有制粮食经济,组建跨区域、跨所有制的粮食企业集团,开展全产业链经营。同时,近年来受市场和政策诸多复杂因素的影响,我市粮食产业发展增速放缓,区域之间、企业之间发展不平衡、产业链条不够长。如何通过流程再造、业务整合和产业融合重塑产业链条,优化产业分工体系,增强全市粮食产业经济整体发展能力成为紧迫任务。
第二章基本思路
第一节指导思想
“十四·五”时期的保山粮食工作,要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云南时期的重要讲话为指引,牢固秉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完善体制加强粮食储备和物资储备安全管理、建设现代化粮食产业体系、全面深化粮食产销合作,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粮食安全行政首长责任制考核、法治粮食、构建统一的物资储备体系、加强粮食宏观调控,大力发展粮食产业经济,加快建设现代化粮食产业体系,增强粮食安全保障能力,促进农业提质增效深入实施“科技兴粮”“科技兴储”、扎实推进“人才兴粮”“人才兴储”、储备品种、规划和布局等方面工作,更好地服务于满足保山人民美好生活之需要。
第二节发展理念
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大力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粮头食尾”和“农头工尾”,推动粮食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协同发展,为实现高层次、高质量、高效率、可持续发展提供产业支撑。
践行创新发展理念。改革求突破、创新谋发展,着力解决当前种粮效益不高、收储矛盾突出、产业发展滞后、人才青黄不接等问题。
践行协调发展理念。着眼于“产购储加销”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推动生产和流通、产品和需求、数量和质量相协调。
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加快新技术、新装备、新材料、新能源、新仓型等推广应用,发展绿色生产、绿色储粮、绿色供给、绿色加工。
践行开放发展理念。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培育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地方特色粮食企业。
践行共享发展理念。引导和服务农民种植适销对路的粮油品种,提供安全健康的粮油产品,确保“舌尖上的安全”。
第三节主要目标
“十四·五”期间,全市粮食工作要围绕全省粮食战略规划,立足市委、政府决策部署,加快构建与粮食生产、流通、加工、消费相适应的现代粮食发展新格局,重点建设“五大粮食”。
安全粮食:加强粮食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绿色、高效及地方特色产品种植,支持腾冲、隆阳两个全国产粮大县就地加工转化,提升粮食产业附加值,延长粮食产业链。,管好地方粮食储备,建立竞争承储机制。探索建立产销区合作利益补偿机制。加强质检体系建设,支持建设“滇西粮油质检中心”,推进粮食质量追溯体系建设,在粮油新检测能力和物资检测能力上实现突破。“十四·五”期间,粮食购销总量稳定在160万吨,地方储备稳定在10万吨,完好仓容21万吨,建成保山粮食应急供应中心,全面增强安全保障水平。
智慧粮食:加强粮库智能化、物联网等先进技术推广应用,进一步充实和完善全市粮库智能化升级改造工程,建成全市信息连动、资源共享、监管便利、利益共享的智慧系统平台,实现粮食主要业务可视可控、系统运转安全稳定的粮食信息化体系。“十四·五”期间,在原有智能化仓容16.46万吨基础上,提升安防系统、自动测温、虫情监测和粮食水分监测系统,进一步提高绿色储粮、安全储粮水平。
品牌粮食:加强涉粮企业间的联合重组,推进服务粮食生产规模化,加快全产业链建设,推动产业重构、提质增效,培育一批保山名企;适应消费需求升级变化,发展粮食精深加工,加强产品研发和品牌建设,加大对特色农产品的科技研究支撑,培育一批保山名牌;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创造条件,提高保山粮食国际市场占有率,推动企业加强与全国主产粮食区的产销合作,将市场做活、特色做强。至“十四·五”末,实现全市粮油加工业销售收入实现10亿元,成为滇西粮食集散重要基地。
法治粮食:加强地方粮食法制建设,制定和完善《保山市地方储备粮管理办法》配套制度,积极参与行业标准制订,促进行业自律和公平竞争。树立“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法治思维,推进依法行政、依法办事。加强执法能力建设,创新粮食市场监管机制,加大执法力度,维护粮食流通市场秩序。
廉洁粮食: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着力纠正行业不正之风,抑制腐败问题发生。深入践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坚持不懈纠正“四风”,推动机关作风持续好转。加强行业队伍建设,健全政策落实责任机制、奖勤罚懒激励机制和常态化督查问责机制,营造主动作为的干事创业环境。
第三章主要任务
第一节加强粮食宏观调控
(一)抓好粮源基地建设。坚持以“稳面积、提单产、增效益”为重点,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发展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扶持农业合作社。提高种植现代化水平,保证基本农田400万亩、水稻种植面积100万亩,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配合农业部门发展和推广优质稻,在保山坝区成立专业合作社,发展优质稻4000亩;在龙江和怒江流域推广种植“红细软”2万亩;积极与农业、科技等部门挖掘地方特色种植,全面推动粮食产后服务体系建设,实现供需双方互利共赢,开展多种方式的订单农业,鼓励粮食企业向上游渗透,稳定粮源的数量和质量。鼓励收储企业利用仓储、烘干等设施条件与大户合作,改进收购方式,实现粮食收割、运输、收购、烘干、结算一条龙服务,主动参与粮食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管理。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积极促进跨区域产业化协作经营,深化产销对接形式,搭建产销合作平台;促进粮食龙头企业生产基地与加工、批发、贸易、金融等对接,打造与主导产业紧密联系的原料及加工制品集散中心。
(二)落实和完善收购政策。充分发挥粮食部门自身在粮食生产流通过程中的政策优势、技术优势、设施优势,加强与相关部门配合,协同推进粮食收购工作。组织粮食收购企业与粮食规模经营主体对接,发展“一企一片”农企联动,为种粮大户、家庭农场、粮食专业合作社等售粮提供便利。鼓励销区企业在产区建设优质粮源基地,进行粮食收购。及时为粮食经营主体提供收购政策、市场、行情等信息,组织粮食产销对口衔接活动,为生产者搭建产销对接平台。探索发展混合所有制,在继续发挥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主导作用的基础上,鼓励和引导、支持符合条件的多元市场主体参与政策性粮食收购。
(三)创新收购服务。进一步完善粮食收购服务体系,统筹设立粮食收购网点。探索建立“优质优价”的粮食流通机制,分等收购、分仓储存、定向销售,引导农民调优粮食品种结构,促进农民增收。探索建立粮食社会化服务,鼓励国有粮食企业、家庭农场、合作社等多元化主体共同参与,以“大户带中小户”的模式,推行合作式、订单式、托管式服务,提高收储经济效率,建立“自主决策、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自我发展”的社会化服务利益共同体。
(四)加强收购监管。加强国家粮食收购政策和涉粮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提高粮食收购政策法规意识,确保国家粮食收购政策落实到位。认真执行粮食收购许可证的审核、发放规定,定期核查管理。加强粮食流通统计检查,监督粮食经营者履行粮食收购备案、建立经营台账和报送粮食经营基本数据等各项义务。依法规范粮食经纪人管理,发挥粮食经纪人连接农户与企业、农村与市场的作用。加强粮食收购市场监管,严厉打击“转圈粮”、“打白条”、压级压价、克斤扣两等坑农害农行为,着力解决农民“卖粮难”、企业“收粮难”的困境。
第二节发展粮食产业经济
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立足区位、资源优势,进一步丰富品种、提升质量、创建品牌,着力构建全产业链、品牌链、供应链、价值链,提高粮油加工业供给质量效益和保障粮食安全为中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突出重点领域,打造一批具有区域影响力的龙头企业,培育一批特色鲜明、产业关联度强、竞争优势明显的粮食加工,建设一批从“种子到餐桌”的“产购储加销”一体化全产业链发展集聚区。逐步形成产业布局合理、利益联结紧密、链条完整、龙头带动、业态丰富、深度融合、协同发展的发展新格局。
推动产业链延伸融合。促进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联结,以粮食优势资源为依托,将生产、流通等环节联接在一起,形成粮食产业内部紧密协作、循环利用、一体化发展的经营方式,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引导和支持粮食购销企业通过土地流转、订单收购、产业联盟等方式,参与和服务粮食规模化生产,生产优质粮食让农民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培育多元化粮食产业融合主体,发展粮食全产业链一体化经营模式,实施种、管、收、储、加、销等产业链关键环节过程控制,把控粮食产品质量安全。适应市场和消费升级需求,优化产业结构布局,统筹推进精深加工及主食加工等协调发展,加强粮食资源综合利用。
加快结构调整步伐。鼓励和引导粮油加工企业加速升级换代,加快落后产能的淘汰。推进粮食产业化经营,支持龙头加工企业建立优质粮油生产基地,逐步实现加工原料的专用化、规模化和标准化。鼓励和支持具有创新能力的中小企业走“专特精新”发展道路,提高整体产品质量。努力形成以大型国有企业为龙头,区域性企业为支柱,中小型企业为基础的发展格局。支持节粮减损、节能降耗、淘汰落后产能、改造工艺流程、提升产品质量,着力推动优质加工业的发展。积极开拓和培育老百姓认可度高的新产品和传统特色产品,实现产品从短链条、粗利用、低附加值到长链条、综合利用、高附加值产品的转变。
实施品牌发展战略。按照“优化配置、集约经营、规模发展、降低成本”的思路,推进粮油企业资源整合,引导资源向优势企业转移,鼓励各县(市、区)整合现有资源,着力培育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大粮食产业的招商引资力度,盘活闲置资产,吸引更多的粮油加工企业到保山投资落户。培育高新技术企业2户以上、省级龙头企业8户以上、省级农产品加工科技型企业6户以上、市级龙头企业15户以上,发展“放心粮油”示范企业10户以上,力争全市规模以上粮油加工企业达20户以上。加大优质品牌的培育力度,引导企业树立品牌意识,指导企业开展系列质量和环境认证,建设从原粮、加工到出厂全过程的检测体系和信息追溯体系,争创各类名牌,扩大品牌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积极实施品牌发展战略,精心打造“聚友”、“腾粮”、“瑞莹”、“飞鹤”、 “滇鹤”等粮油品牌,重点培育“麒麟”、“硕野”、“太保山”、 “火山”等知名品牌,加大品牌宣传推广力度,拓展销售渠道,扩大品牌辐射范围,不断提高保山粮油产品品牌的市场占有率和市场影响力。
加快保山粮食“走出去”步伐。突出保山独特的战略地位,依托综合交通设施的建设,在现有基础上,强化整体布局,按照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智慧粮食工程”的蓝图,夯实区域应急需求,推进农业和城镇化协调发展,构筑稳定、高效、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信息化粮食流通体系。围绕滇西粮食保障圈进行产业拓展和延伸,率先发展辐射临沧、怒江、德宏等周边地区,承接南亚粮源的集散地。主动融入昆明——腾冲——密支那西部国际粮食战略大通道建设,在隆阳区建设以粮食中转、批发为基础的粮油储备物流中心,建设外连密支那,内接昆明市的国际粮食流通大道。鼓励和支持我市粮油企业“内联外闯”、“走出去”,与省内外粮食主产区建立稳定的粮食购销协作长效机制,与缅甸、泰国稻米主产国加强合作,继续实施替代种植和其他领域开发建设,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确保长期稳定的粮源渠道。
第三节创新储备运作机制
优化市场化参与机制适应粮食市场需求的优质化趋势。优化粮食储备结构,增加优质品种的储备比例,依据粮食市场消费结构,适当调增市场喜好度较高的优质稻米,加强与德宏、大理等周边主产区的协作,建立稳定的供销关系。处理好“储备”和“市场”之间的关系,与时俱进地调整粮食储备品种结构,让政策性储备与市场化需求相衔接,更好地贴合市场需求,为市场提供适销对路的储备粮,降低轮换成本,降低“新老粮价差”,激发企业市场竞争力。
完善储备轮换机制择机轮换,多元储备共存。完善储备粮吞吐调节机制,通过探索发展静态储备与动态储备、本地储备与粮源地储备、原粮储备与成品粮储备为基础的多元化储备模式,搞活经营机制,提高经济效益。探索灵活的储备服务购买模式,吸引更多的市场主体进入储备体系,提高储备效率,降低储备成本。在保证地方政府对地方储备粮所有权、动用权和监管权不变的前提下,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实行储备粮所有权与经营权适度分离,推动国有粮食储备企业与粮食加工龙头企业建立长期稳定合作关系,改变“买原粮、卖原粮”的传统轮换模式。
第四节提升仓储物流水平
优化仓储设施建设。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引领,以优化布局、调整结构、提升功能为重点。整合集并库点,全市国有规划收储库点进一步整合。隆阳区重点建设中国好粮油示范县、粮油储备中心库;腾冲市重点谋划粮油批发市场、猴桥国家级口岸粮油交易中心建设项目;施甸县重点建设永福粮食储备库二期工程和三棵松粮点功能提升项目;昌宁县重点完成卡斯粮点搬迁项目;龙陵县重点完成储备中心库建设项目。提升现有仓储设施,对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建设的仓储设施进行拆除建新;对上世纪八十年代到二〇〇〇年建设的仓储设施视仓房质量,逐步更新;对本世纪以来建设的仓储设施,重点建设信息化设施,配套自动作业机械,提高仓储设施现代化水平。根据粮食生产布局和服务“三农”需要,统筹安排粮食收储库点,重建、扩建和新建仓储设施,应用先进适用的储粮技术和装备,大幅提升收储能力。
推广应用先进适用储粮新技术。目前,全市环流熏蒸、粮情测控、机械通风等先进储粮技术占总仓容的比重还比较低,提升空间较大。在改变基础设施面貌的同时,加大投入,推进储粮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的应用,鼓励粮食收储企业推行低温准低温储粮,推广绿色生态储粮技术,探索“四合一”升级新技术和气调储粮技术。全面推进粮食产后服务中心建设。“十四·五”期间,在粮食主产县区,通过整合国有粮食仓储企业设施设备、人员技术、信息渠道的优势,改扩建和新建收纳仓房,配套烘干、整理、输送、通风等设备,建设粮食产后服务中心,开展代清理、代烘干、代储存、代加工、代销售等“五代”业务,切实减少粮食产后损失,从源头保证粮食质量,促进粮食生产流通提质增效。加大对粮食产后服务中心建设项目,支持承担省、市、县储备任务的国有粮食企业根据自身所需配套相应的粮食产后服务装备。
第五节构建产销衔接长效机制
拓宽粮食经营渠道。引导和扶持本地企业到建立“收、储、加”基地,引导、鼓励经营企业与粮食产区建立收、储、加基地,创办粮食收购、加工、销售一体化的粮食经营企业,直接参与产区的粮食生产、流通,通过与产区建立稳定的、长期的产销合作关系,稳定粮源采购渠道,拓展上下游产业链,提高企业经营能力。重点开发面条、米线、饵块、饵丝等主食产业化品种,发展荞麦系列和杂粮杂豆特色食品,做精做优薯类休闲食品,做大做强木本油料产品,发展多样方便、营养优质、安全卫生的粮油深加工食品。在着力提升大米精深加工的同时,在隆阳区重点发展面条、米线、饵丝、杂粮、豆类、油脂及薯类休闲食品加工;在腾冲市重点发展饵丝、饵块等方便食品及木本油料(红花油茶)加工;在施甸县重点发展杂粮、杂豆加工;在龙陵县重点发展特色“细红软”和杂粮(荞麦)加工;在昌宁县重点发展杂粮杂豆和木本油料(泡核桃)加工。形成协调发展、优势互补、特色鲜明的粮油产业发展新格局。积极推动粮食产业集聚发展,着力培育产区优势品牌和产品,创新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与农户的利益联动机制,使粮食供应链成为“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有效载体。通过多渠道的产销利益共享机制降低产区收储压力,保障农民利益,同时促地方优质粮源健康发展,确保区域粮食安全。
第六节健全粮食市场体系
培育和发展多元市场主体。充分发挥国有粮食企业主渠道作用,大力培育和发展多种所有制粮食市场主体,加强对粮食经纪人队伍和中介机构的规范化管理。鼓励粮油经营企业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构建粮食企业与种粮农民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机制。支持粮食企业在粮食收储、市场信息、仓储技术等环节提供粮食产前、产中、产后全方位服务。
加快粮食交易市场建设。以“一带一路”和“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为契机,积极推进保山区域性粮食市场建设。争取改造和新建腾冲、龙陵、昌宁、隆阳粮油批发市场,推进电子商务、网上交易等先进交易方式。探索建设涵盖粮食生产、原粮交易、物流配送、成品粮批发、应急保障的完整供需信息平台,逐步建成集现货交易、竞价交易、信息处理、电子商务、价格形成等多功能服务为一体的商务信息平台,拓展大数据分析、物流配送、投融资等衍生服务。
推进放心粮油工程建设。以保障粮油质量安全、改善民生为宗旨,以粮油质检体系、执法监管体系和放心粮油供应网点建设为主要载体,深入推进“放心粮油工程”,建立起覆盖原粮出入库、加工企业、成品粮油批发零售的质量监管与供应体系,全面提高保山粮油质量安全水平。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经营为主体,积极培育发展放心粮油生产企业和经营网点,逐步形成布局合理、设施完善、标准规范、管理科学、诚信便民的覆盖全市城乡的放心粮油经营网络。充分利用现有成熟的粮油和商贸营销渠道,将“放心粮油工程”与“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成品粮应急供应网点、军粮供应网点相结合,加快网点建设步伐,使全市“放心粮油店(柜)”乡镇、街道覆盖率达到 100%。
第七节完善应急保供体系
探索建立粮食保供稳价机制,确保粮食供应数量足、质量好、不脱销、不断档。应急供应、军粮供应、放心粮油、成品粮油储备、主食产业化“五位一体”融合发展,落实和完善92个应急供应网点建设任务,建设市县应急配送中心。每个乡镇、街道建有1个以上应急供应网点,配套相应的应急加工企业、储备设施和配送中心。按照“产区保持3个月销量、销区保持6个月销量”的要求,核定和充实地方储备粮规模,建立以县(区)级储备为主、市级储备为补充的粮油储备安全保障体系。认真落实好国家、省和市要求的地方粮油储备的规模数量。进一步完善地方储备粮管理制度,推进规范化建设,加强储备粮精细化管理,确保地方储备粮油数量真实、质量完好,在应对突发情况时调得动、用得上。
搭建军粮平台,以构建“平时服务、急时应急、战时应战”的全市军粮供应保障服务体系为目标,整合现有军粮供应网络资源,创建一批集军粮供应、粮油收购、粮食储备、应急保障、放心粮油于一体,规模大、实力强的综合型军粮供应站,逐步形成以军粮供应保障基地为龙头,区域性配送中心为重要支撑,县区军粮供应站(点)为主体的全市军粮供应网络体系。
第八节推进全面依法管粮
加强地方粮食法制建设。宣传粮食法律法规,增强各地各级相关部门对于粮食安全保障立法的责任意识和合作意识;完善《保山市地方储备粮管理办法》配套制度,规范地方储备粮管理;引导推动市、县(市、区)进一步加强粮食执法队伍建设,县(市、区)级全面建立粮食行政执法监管体系。强化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的行政执法、质量监测职能,落实相应的机构和人员,配齐全市各级行政执法队伍调查取证、执法车辆、移动执法终端等必要的执法装备。加强粮油质监机构执法技术支持能力,重点加强执法检查现场快检能力建设,配备必要的快检设备。
建立市县两级粮油质量检验监测体系。按照粮食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体系不断健全,粮食检验监测能力持续提升的要求,打造滇西粮油质检中心。在“十四·五”期间争取投资1000万元,补齐“优质粮食”工程后续设备,健全“中国好粮油”检测能力,达到与国内国际标准体系有效的接轨,更好的服务于区域内优质粮食生产、流通和监管,同时着力发挥检验技术机构在粮食和物资储备中的风险预警功能,逐步搭建国家战略物资(能源、食糖、棉花等)检测能力,使我市应对粮食安全、物资储备安全监管能力进一步强化,保障水平进一步提升。建立粮食质量动态信息数据库,实现对粮食质量的实时监测。完善和强化粮食出入库检验制度,特别是各级储备粮等政策性粮食的送检、抽检制度。加快完善粮食收购和销售各环节的质量安全信息记录制度,加强粮食质量监管相关部门协调高效的沟通协作机制。构建粮油质量安全追溯体系,通过信息化在粮食生产系统、检验检测系统、加工系统、仓储物流系统、供应系统的全覆盖,建设追溯信息处理平台、消费者查询平台、综合监管平台等构成的质量追溯系统。
创新联合执法工作。完善部门联合执法机制和联动执法机制,杜绝监管盲区。部门联合执法方面,重点建立长效机制,建立与工商、物价、质检、公安等部门常态化联合执法的新模式。
第四章保障措施
第一节加强组织领导
加强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与统筹协调,强化协作,创新管理,明确职责,形成合力,协调解决粮食行业发展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市级粮食部门负责规划的组织实施和综合协调,切实做好规划、组织、指导和服务工作,做到管理机构落实、工作方案落实、保障经费落实、组织实施落实;县(市、区)粮食部门加强沟通协调,建立部门分工负责、密切合作、合力推进的工作机制,结合本地实际,细化落实具体任务。
第二节完善政策支持
加强与财政、规划、建设、交通、自然资源、税务等相关部门之间的协作,广渠道、多方式地在资金、土地、规划、运输、税收优惠等方面争取政策支持。坚持工业反哺农业,贯彻落实产粮大县奖励政策,提高县区政府发展粮食生产流通积极性。加大对粮食生产大县(市、区)的政策倾斜,尤其对粮食仓储物流设施、大型商品粮基地建设、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农业综合开发、农机购置补贴等项目的资金投入,不断提高粮食生产技术、仓储能力和装备水平,提升农业大县(市、区)发展粮食生产的潜力,从源头上保障粮食安全。启动设立粮食产业发展基金,促进粮食产业经济发展,推动粮食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第三节提供人才保障
着力提升行政管理人才的素质能力,逐步实施县(市、区)粮食和物资储备局长、购销公司经理、粮库主任培训计划。加强企业经营人才的培养与引进,推进“智慧粮食”建设,组建全市粮食行业政策、技术和项目专家库,探索导师制人才培养新路径。重视专业技术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充实粮食仓储、物流、质检等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持续推进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全面提升职工技能水平,尤其要重视信息化操作、保管员、质检等一线工人的技能提升。加大继续教育力度,适时开展粮食行业职业技能大赛和应急演练,组织参加各级粮食行业职业技能大赛,弘扬粮食行业工匠精神。
第四节强化督查考评
全面深化战略意识与全局意识,根据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以粮食安全行政首长责任制考核为抓手,加强规划的实施跟踪、中期评估和总结评估,定期对规划实施的进展情况进行督查、考评,及时通报考评结果。考评工作坚持定性与定量、过程督查与年度考评相结合,突出刚性、个性、可比性,增强考评实效,有效发挥考评结果的激励作用。不断创新考评机制,形成系统完备、职责明确、科学规范、高效运行的考评工作体系;不断优化和完善考评工作制度,提升考评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水平;不断强化督查问责,加大责任追究力度,确保规划目标、任务的如期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