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01525503-0-/2021-0929002 发布机构 保山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公开目录 发展规划 发布日期 2011-03-03
文号 浏览量
主题词
保山市粮食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


前  言

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物资,粮食产业是稳定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粮食发展规划涉及人民生活的“米袋子工程”,对实现粮食供求平衡,促进粮食产业持续、快速、协调发展,提高粮食流通效率。增强政府宏观调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维护社会稳定,确保粮食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发展粮食经济,加快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全面促进粮食行业的健康发展,指导未来五年(2011-2015年)的粮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结合实际,特编制粮食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


第一章 粮食行业发展回顾

一、主要成就

“十一五”时期,是全市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粮食事业不断发展的五年。

(一)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

根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积极稳妥地推进以市场化为取向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粮食价格形成机制逐步建立,粮食收购市场和收购价格全面放开,市场机制配置粮食资源的基础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粮食市场体系初步形成,现货交易进一步活跃,期货交易稳步发展。积极稳妥地推进了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全市国有粮食企业由改制前45户减少到目前仅保留9户,从业人员由改制前1386人减少到268人,下岗职工得到妥善安置。国有粮食企业 “老人、老粮、老帐”的历史包袱基本解决。完善粮食市场准入制度,全市审核和办理《粮食收购许可证》70户,注册粮食经营265户。粮食市场主体趋向多元化、规模化、组织化程度有所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增强。

(二)粮食宏观调控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

1、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流通行业粮食保障供给能力增强。“十一五”期间我市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年年丰产,2009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338.1万亩,比2005年增13.13万亩;总产108.3万吨,比2005年增15.4万吨;人均占有原粮408.4公斤。全市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累计从生产者中收购粮食25097万公斤,销售粮食31953万公斤,确保了全市的粮食安全。

2、市县区级储备粮体系得到进一步建成,粮食市场稳定,2010年市县级粮食储备从2005年的1300万公斤增加到1835万公斤, 五年共增加了535万公斤。粮食仓储设施和储粮技术明显提高,为建立运转灵活,技术先进、管理规范、保障有力的储备粮管理体系和粮食物流奠定了物质基础。截止2010年底,全市粮食企业共有粮食仓库总仓容22869万公斤,其中“十一五”期间建设仓容665万公斤,初步建立起了储备粮调节体系,增强了政府对粮食的宏观调控能力,保护了种粮农民的积极性,稳定了农业生产,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3、产销合作进一步加强,建立了稳定的粮食购销关系。粮食购销企业开展订单农业,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扩大粮油购销业务,促进粮食经济发展。与安徽、山东、湖南等粮食主产省建立了一定的粮食购销关系,和周边的楚雄、大理、临沧、怒江、德宏等州市建立稳定的粮食贸易关系,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弥补全市粮食产消结构性的缺口,保持全市粮食供求基本平衡,保证全市粮食安全。

4、粮食应急保障机制初步建立。制定了粮食应急预案,初步建立粮食应急机制。全市指定粮油应急加工企业20户(其中:大米加工10户,小麦粉加工5户,食用植物油加工5户)。指定应急供应点129个(其中:国有粮点119个,民营企业10个)。全市五县区设置23个粮油价格监测点。

5、粮食供需平衡调查工作得到进一步完善。“十一五”期间,我市逐步建立了185个农户粮情固定调查点,49个城镇居民粮食收支情况调查户,建立了48个粮食经营企业和转化用粮企业名录库,基本摸清了我市的粮食供需总量、品种结构和消费结构等情况,为各级政府粮食宏观调控提供统计信息。

﹙三﹚粮油加工不断发展,产业化经营进一步的增强

通过“订单收购”、“公司加基地,基地连农户”、“科工农贸”相结合等形式,延长粮食产业链,培育壮大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增收。“十一五”期间,全市粮食企业参与种植优质稻面积3.5万亩,收购优质稻谷约 491万公斤,农民种植优质稻每亩增收256元,促进粮食生产发展,带动全市农民增收超过896万元。粮食行业涌现出保山永吉食品有限公司等8个省级、市级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全市粮油加工业不断发展,精深加工水平逐年提高, 目前,全市大米加工年生产能力339455吨,小麦粉加工业年生产能力75500吨,食用植物油加工业年生产能力2905吨,面条加工业年生产能力24250吨。粮油产品开发和品牌建设进步明显,现有1个粮油产品获全国“放心粮油”称号,有1个粮油产品获云南省名牌产品;有2个粮油产品获“云南省放心粮油”称号。“放心粮油”工程稳步推进。全力打造“放心粮油”品牌,开展“放心粮油”进社区、进农村,保障人民群众的粮油食品消费安全。

(四)粮食流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粮食流通技术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十一五”期间投资 280 万元,建设仓容665万公斤;投资710万元新建辐射城乡、调控市场、规范化经营的粮食批发市场3个;投资340万元,新建了腾冲、施甸、昌宁、隆阳日产大米190吨加工生产线;投资70万元,完善了粮油质量检验设备;投资124万元,在保山国家粮食储备库推广了机械通风、粮情测控、环流熏蒸等三项储粮新技术,引进和吸收一批粮油精深加工的先进设备和技术,促进我市的科学储粮,加快了粮食经济的发展,使全市的粮食仓储和物流设施明显改善, 粮食流通技术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五﹚具有一定水平的粮食质检站初步建成

通过专项建设,恢复重建了保山市粮油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十一五”期间共检测样品1418份,代表数量60万吨,为保山、德宏、怒江的各级储备粮、政策性用粮及市场粮食安全,提供了科学公正的数据。成立了腾冲县粮油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并通过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的审核、认证,成为全省唯一一家县级具有法律效力的粮油质量检验机构。保山国家粮食储备库内设化验室,粮食检化验设备建设有所改善。

(六)粮食流通监管体系建设逐步加强

实现了粮食流通管理手段从过去的行政手段直接管理国有粮食企业向依法管理全社会粮食流通转变,保证了储备等政策性粮食存储安全,维护了正常粮食流通秩序。

(七)农村安全储粮工作取得新突破

服务“三农”,加强对农户科学储粮指导工作,积极宣传科学储粮知识,加大农村绿色储粮“小粮仓”推广力度,实施农户科学储粮项目。从2010年起,对农户科学储粮进行专项建设计划,并实施农户建设科学储粮小粮仓11200套,解决部分农户粮食产后损失巨大问题,为实现“藏粮于民”探索出一条新的路径。

二、存在问题和制约因素

(一)粮食供需总量紧平衡,但结构性缺粮

我市是一个结构性缺粮地区,缺口的主要品种是小麦、大米和玉米。近几年,随着人口增长,城镇化和饲料工业发展,居民收入水平提高等,我市粮食消费需求尤其是玉米和优质稻谷的需求呈不断增长的态势。据2009年全市社会粮食供需平衡调查统计数字显示,2009年我市粮食总需求约11.65亿公斤,其中稻谷需求5.45亿公斤(口粮需求约5.34亿公斤),玉米需求3.97亿公斤,小麦需求0.57亿公斤,其他 杂粮1.64亿公斤。粮食种植面积及产量均呈逐年递增趋势。2005年粮食种植面积为324.97万亩,产量为9.29亿公斤;其中稻谷产量为4.22亿公斤。到2009年粮食种植面积为338.1万亩,产量为10.83亿公斤;其中稻谷种植面积为222.58万亩,产量为8.75亿公斤。随着消费量逐年增加,粮食生产供给增加的难度逐年加大,导致粮食产需缺口不断扩大,特别是稻谷和小麦。2005年缺口约0.6亿公斤,2009年缺口约0.9亿公斤。但由于我国、我省粮食供给比较充裕,我市缺口部分从国内市场调剂,供需总量保持紧平衡,但结构性缺粮仍然存在。

(二)粮食应急保障能力不强

为了做好在发生严重自然灾害或重大突发事件时的粮食供应,我市已拟订了保山市粮食供应应急预案,并明确了有关应急措施,但与之相适应的应急设施、应急体系尚未建立和完善。一是我市虽然建立了一定规模的地方粮食储备,但储备的粮食大部分是原粮,成品粮储备少。二是粮食加工供应能力薄弱。全市虽有11家上规模(日处理稻谷30吨以上)的大米加工企业,日处理稻谷能力约为679吨/日(其中,国有 384吨/日,非国有295吨/日),按现有的加工能力满负荷生产计算,全市可年生产大米约11.88万吨,而我市年口粮消费大米约 37.36万吨。三是粮食市场监测手段和设备还比较落后。目前市、县区虽然已经建立有粮食价格监测点,但少数县区监测点缺少相应的设备,数据处理和信息传输方法落后。

(三)粮食储备实力不强

2009年末我市地方粮食储备规模为1835万公斤(原粮),但是按《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国发[2004]17号)关于“产区保持3个月销量,销区保持6个月销量”的要求,我市属产销基本平衡区,地方粮食储备规模还没有达到国家规定规模。

(四)粮食仓储设施陈旧、设施不配套

全市国有粮食企业到目前为止,共有粮食收储库、点115个,总仓容22869.5万公斤(稻谷仓容),其中:完好仓152个,仓容量9466.2万公斤,占总仓容的41.4%;需修理仓库248个,仓容量12316.8万公斤,占总仓容的53.9%;死角仓28个,仓容量1086.5万公斤,占总仓容的4.8%。在总仓容中,1989年以前建盖的13688.9万公斤,占总仓容的59.89%,1990年以后建盖的9180.6万公斤,占总仓容的40.14%,总仓容的60%是在乡镇及其以下库点。仓库布局不合理,多数仓库规模小和布局分散,多数为收纳仓,形不成规模,缺少大中型粮食仓储设施。由于90年代前建造的仓库投资标准低,多为土木结构,功能不完善、设施不配套。

储粮设施不配套、功能不完善。我市承储市县级储备粮库和商品周转粮粮库缺乏科学储粮所需的检测设备、输送、清理、机械通风设备和计算机管理系统等配套设施,与国家储粮设施配置要求存在较大的差距,既给科学储粮、储粮安全增加了困难和储粮成本,也不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

(五)军粮供应保障设施有待加强

我市的军粮供应体系经过多年建设,已在全市设立有军粮供应站3个,军粮委托代供应点2个,军粮供应能力进一步增强。但是各军粮站(点)对开展多种经营存在认识不足,品牌意识淡薄,创新意识不强,还有部分军供站点保障设施不够完善,如成品粮仓、军人休息室以及办公设施等都还不完善。

(六)粮油检验检测能力薄弱

目前全市设置有粮油实验室的单位有保山市粮食局质检站,保山国家粮食储备库, 腾冲粮油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但都存在机构设置、网络不健全,同时设施条件和技术力量薄弱,且投入严重不足,经费缺乏保障,缺乏必要的专业人员,拓展工作较困难,加上我市的粮油检验人员知识老化,素质不够高,检验检测标准和设施滞后于粮食市场的需要。表现在:一是缺乏重金属和微生物检测设备;二是全市粮食质量监督检验体系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三是承储企业的检验能力还不能满足实际需要。

(七)粮食信息化管理水平低

一是全市粮食系统联网规模较小,信息传输方式落后。虽然各县区都可以通过互联网上报及查阅粮食信息,但县区粮食局由于资金不足,设备缺乏、落后,使用水平较低,无法满足粮食行政部门运用计算机处理各类业务数据及网络传输信息的要求,只能手工处理各类业务数据,通过电话、传真、邮递等方式上报信息、数据。二是全市大部分国有粮食购销企业都未能按工作业务的需要配置计算机等设备,无法通过网络及时了解、掌握各种信息和上报传送数据、信息。

(八)粮食批发市场功能缺项

2005年以来,在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建设了初级粮食批发市场4个。但缺乏粮食批发交易信息平台,粮食市场体系没有真正建立。主要表现在:一是目前我市的粮食批发市场对粮食供求反应滞后,运转机制不活,粮食吞吐规模小,辐射能力弱,不能适应粮食贸易的需要,不利于粮食流通体制市场化取向的总体改革目标的实现;二是粮食批发市场没有真正起到平衡地区间粮食供求关系和结构调剂的作用,没有发挥出粮食市场对粮食宏观调控的基础性作用,三是我市粮食批发市场的现代化程度低,信息化、电子商务没有配置,缺乏发达的物流配送信息途径,发展空间狭小。

﹙九﹚粮食行政执法体系需进一步加强

随着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深入,粮食市场全面放开和市场主体多元化的形成及《粮食流通管理条例》、《粮食流通监督检查暂行办法》的颁布实施。市、县区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根据《条例》和《办法》加大了粮食质量监督检查的力度,由于缺乏粮食行政执法机构和人员、专用设备和交通工具,粮食行政执法工作难以做到监管到位。

﹙十﹚粮食专业人才队伍素质不适应粮食事业的发展要求

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以来,由于多方面原因,粮食专业人才流失严重,加上人员培训经费不足,人才缺乏和现有人员知识老化的现象凸现。目前,我市粮食行业干部职工队伍学历层次、专业素质总体偏低,结构失衡,个别县区行政编制严重不足。据统计,全市粮食行业(不含公务员)干部职工具有中级以上职称1人,大专以上学历 69人,与市场经济和形势发展的要求有较大的差距,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企业竞争力的提高和粮食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粮食发展的趋势分析

近几年来,我市粮食生产发展和供需形势呈现出较好局面,为改革发展稳定全局奠定了重要基础。但必须对保山市情有清醒的认识,农业基础薄弱,粮食供需处于自求平衡且偏紧的趋势,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以及调结构、转方式的步伐加快,我市粮食安全面临的形势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从中长期发展趋势看,受人口、耕地、气候、水资源以及国际国内市场等因素变化影响,我市粮食供需平衡面临着新的挑战,消费量、需求量不断增加,需要从市外调入的粮食品种数量将会逐年增加。

从粮食需求总量和消费结构升级的情况看,我市是一个粮食产销基本平衡、品种结构缺粮市,以生产水稻、包谷为主,小麦产量偏少,2009年粮食产量为108.3万吨,消费量为116.9万吨,年末人口250.2万人,耕地面积16.23万公顷、人均耕地0.06公顷,人均占有粮食433公斤,正常年景每年需要纯流入粮食约18.17万吨,2009年粮食流通量超过233.77万吨,其中跨市粮食流通量约30万吨,市内流通量15万吨。预计到2015年,全市粮食物流量将达243万吨,其中跨市流通量40万吨,市内流通量20万吨。

据预测,到2015年,我市总人口将达到260.4万人,粮食总产量120万吨,人均占有粮食461公斤,粮食消费量135.5万吨,其中口粮消费62万吨,人均消费238公斤,随着粮食消费结构的升级,未来一个时期粮食刚性需求的压力将会增大,2015年饲料和工业转化用粮将达7.83亿公斤,占全市粮食消费总量的53.75%,比2010年增加2.22亿公斤,年均递增0.9%。

从确保粮食安全的仓储、加工、质检、监督及批发市场的情况看,目前我市的仓储设施陈旧、功能不全,加工零散,规模小,质检设备不完善,监督手段机制不全,市场规模小的现状已是不争的事实,给我市确保粮食安全带来了压力,未来的仓储设施建设,必须要引导好国有粮食企业在新建、扩建、改建仓库上执行国家标准,完善功能设施,建立健全“四散化”粮食物流体系,分步实施以散装、散卸、散存和散运为特征的“四散化”粮食物流体系,降低流通成本,提高粮食流通效率。

发展粮油加工业是产业链延伸的主要方向。“改善民生、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为满足人们膳食结构的变化需求和升级是必然趋势。即要引导粮油加工企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按照“安全、优质、营养、方便”的要求,依靠科技创新提高加工装备水平,促进粮油加工产业链延伸和资源的转化增值,提高粮食加工的成品率、副产品的综合利用和粮食资源利用率,创建名优品牌,保障供应营养、卫生和安全的粮油产品。

从保民生,确保食品安全的发展趋势看,粮食质检体系的建立健全和监督手段的依法行政是必然趋势。这就要求质检机构的检测方法和标准必须符合国家标准,应用先进的检测技术和配置先进的检测仪器,提升检测质量。按照建立突发事件下政府强化社会管理,加强市场监管、提高应急处理的能力的要求,粮油质检、监督机构应建立粮油市场质量安全监管的快速反应机制,向流动化、快速化和便捷化方向发展。

从粮油批发市场的发展趋势看,随着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推进,粮油批发市场的功能将进一步调整、完善、创新和提升。面对多种层次粮油批发市场,以商流为主的交易方式将是粮油批发市场的主要发展方向,区域性粮油批发市场将延用以物流为主的商物结合的交易方式,电子商务及交易网络化发展潜力较大。

通过对我市粮油经济未来发展趋势分析,要按照“加快构建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的要求,充分发挥全市粮食系统干部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跟进时代步伐,迎难而上为粮油发展趋势谋篇布局,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成果,吃上安全、放心、营养、绿色、健康的粮油食品,在我们粮食系统得到体现。


第二章 发展的指导思想总体思路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省和市 “十二五”规划纲要精神,以发展为主题,改革为主线;以确保全市粮食安全、构建和谐保山为目标;以增强政府宏观调控能力、推进粮食流通现代化、加快粮食行业发展为重点,构筑全市粮食安全体系,建立粮食经济发展的新格局,确保粮食安全、农民增收、经济发展,为全市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二、总体思路

通过产业规划、政策引导、市场导向和政府扶持,到2015年,使我市粮食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明显改善和提高,更加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粮食安全和宏观调控的需要;通过整合、提升和完善现有设施的整体功能,初步建立较完善的粮食流通公共服务体系,发挥粮食行业在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中应有的作用;深化粮食企业改革,推进粮食产业发展取得重大进展;粮食企业做大做强迈出坚实步伐,企业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三、发展目标

1、现代粮食物流体系建设发展目标。到规划期末,将市内具备散化作业系统建设及功能提升条件的骨干粮库等散流通设施构建的粮食商品现代物流平台的网络体系和由粮食批发市场体系构建的粮食现代商流枢纽服务网络体系作为现代粮食物流体系建设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中骨干粮库等散流通设施体系构成粮食商品交割、配送等的物流平台网络,批发市场体系构成流通的商流、信息流枢纽网络,共同构成功能各有侧重、彼此相互依托、互为补充、有机统一的现代粮食物流体系。

2、粮食检验监测体系建设发展目标。经过五年规划期的建设,使全市粮食检验监测机构进一步完善,技术装备水平有较大幅度的提高,服务领域进一步扩展。市级检验监测机构,具有面向全社会提供粮油、食品等产品品质检验监测服务的能力;开展对部分有机、绿色原料及成品的营养成分、微生物、农药残留等进行检验监测,同时具备粮食质量信息获取、传输、发布及数据处理功能;县级粮食检验监测机构及粮食骨干企业的监测机构基本建立,技术装备水平和检验监测能力进一步提高,实现由常规质量和品质检验到卫生指标检验的发展。通过优化结构,组织创新,构成新型的管理机制,形成梯次配置、布局合理的市、县、骨干企业三级粮油产品检验监测体系。

3、粮食监督检查体系建设发展目标。在“十二五”期间,一是在市县区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内专设监督检查机构,增加行政编制,配备专职人员;二是市级和条件较好的县区成立粮食流通稽查队(人员5人以上),经费纳入财政全额预算;三是监督检查工作和行政执法制度建立健全,规范化、制度化水平明显提高;四是监督检查行政执法能力明显提升,能独立执办案件;五是监督检查内容和范围进一步拓宽,基本做到监管无盲区,全市粮食流通秩序更平稳、更规范;六是监督检查装备明显改善,能基本满足工作开展需要。

4、粮食仓储设施和应急设施体系建设发展目标。经过五年的努力,到“十二五”末,新建现代化粮食仓库3100万公斤,维修改造及功能提升粮食仓库6400万公斤,新建粮油购销门市部、交易摊位房24040平方米,改造粮油购销门市部5460平方米。在全市建成成品粮油供应的应急配套设施,若遇大的灾情和突发事件,做到稳定市场,保障有效的军需民食,全面提高全市成品粮油供应的应急快速反应能力,形成在关键时刻政令畅通、调控有力、反应及时的市、县两级成品粮油供应应急设施体系。同时,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依据各级政府粮食供应应急预案,进一步健全完善粮食应急管理机制,保证市内各县区城市在紧急状态下,城镇人口有5天大米供应储备、10天的食用植物油供应储备。到“十二五”末,建设应急粮油销售供应点115个,配置与应急粮油加工动力相匹配柴油发电设备11套(隆阳区3套,其余四县各2套);新建粮油检验站实验室4000平方米;市县级储备粮食规模增加557.2万公斤。

5、粮食加工体系建设发展目标。通过市场导向、产业规划与政策引导,进一步加大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区域布局的调整,提高企业集约化程度,培育一批省市级龙头企业和省市级名牌产品,提高粮油精深加工产品的比例,加快企业技术改造进程,提升行业的技术水平和装备水平,形成结构优化、布局合理、资源节约、环境和谐、技术进步、可持续发展的粮油加工业体系。到“十二五”末,在粮油加工业中规模以上企业的精深加工产品比例提高到80%;产品销售收入2000万元以上的企业达到4家,建立优质稻基地2万亩,10家粮油加工企业进入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行列。积极推进“放心粮油”工程建设,到2015年,实现“放心粮油”在城市市场的占有率达到80%以上,在农村市场的占有率达到50%以上。培育打造“放心粮油”示范企业8个以上。

6、粮食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发展目标。经过1-2年的建设,使目前市内初步形成的各级粮食政务及粮油信息系统、储备粮管理信息系统、市场流通信息系统的硬件设施得到极大的改善,数据处理和信息服务功能得到极大的提升和拓展;完成市局、相关的信息网络系统建设,建立粮食物流信息门户网站和电子商务平台,完善储备粮管理信息网络系统,建立粮食行政管理电子政务平台,完成粮食质量信息平台和网络建设。

7、粮食监测预警信息系统建设发展目标。在2-3年内,完善市、县区两级粮食安全监测预警信息系统的建设,以及数据信息采集点的布局设置。掌握粮食生产信息,以市内原粮库存、市场价格及城市成品粮供应数量和价格波动为监测对象,实现价格、销量、库存即时动态监测管理。形成以市级粮食安全预警信息系统为中心,各县区级安全预警监测系统为框架,粮食批发市场、骨干粮食收储企业、加工企业及城镇销售网点为基本数据采集点的涵盖全市的粮食安全预警信息监测体系。

第三章 主要任务

一、现代粮食物流体系建设主要任务

要以全省“桥头堡”建设为契机,积极推进保山粮油物流中心项目建设,在腾冲边境口岸建立云南省粮食次区域粮食市场,充分利用和整合现有企业的粮食仓储、加工、运输设施等资源,发展社会化粮食储运、精深加工和产业化经营,推进粮食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现代化流通方式。注重培育发展粮食物流企业集团。建立和完善新型粮食批发和期货贸易的市场体系。加大各县区粮油批发市场的建设。“十二五”期间,争取改造和新建腾冲、龙陵、昌宁、施甸、隆阳粮油批发市场, 实现价格收集、公平交易、电子商务、物流信息和配送等服务功能。

二、粮食检验监测体系建设主要任务

在“十二五”期间,一是实施市粮食局粮油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能力建设提升工程,理顺管理体制,配齐检验监测人员,筹措资金购置必要设备,改善基础设施,加入国家粮食产品质量检验监测体系。重点建设和完善原粮、成品粮、食用植物油质量检测及农药残留、重金属残留等检测手段,能适应粮油质量监管要求和承担原粮卫生监测任务。二是提升隆阳区粮食局粮油检验中心、腾冲县粮食局粮油检验中心、保山国家粮食储备库粮食检验中心把关能力。重点建设和完善原粮、成品粮常规项目及农药残留量检测手段,能适应粮食质量监管和常规原粮卫生指标检测需要。三是新建昌宁县、龙陵县、施甸县粮油检验中心。建成以保山市粮食局粮油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为龙头,各县区粮食局粮油检验中心为骨干的粮油产品质量检验监测体系。

三、粮食仓储设施和应急设施体系建设主要任务

贯彻执行《保山市粮食供应应急预案》和保山市粮食应急供应实施方案。在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和粮食批发市场、粮库、购销企业、用粮企业以及粮食主产区、社会敏感地区等设立粮食预警信息监测点。建立粮食预警指标体系,重点提高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对数据分析汇总和运用现代信息的能力,提高数据的分析预警预防能力,保证粮食安全。落实载体,健全完善粮食应急保障体系。把粮食批发市场作为应急保障的第一道屏障,把国有和国有控股粮食企业作为应急保障的坚强后盾,把骨干粮食加工企业作为应急保障的中坚力量,把粮食企业的粮油购销网点和放心粮油店作为应急保障的重要窗口。加强科学储粮新技术(如环流熏蒸、机械通风、电子测温等)的推广应用,新建、扩建粮食仓库,进行粮食仓库的重点维修,提升粮库的功能和储粮水平。适当建设部分成品粮专用仓库和配备必要的专用设施,保障我市的粮食安全。

四、粮食加工体系建设主要任务

加大扶持粮油加工龙头企业的力度。组建粮油加工企业集团,按照“抓大放小”的原则,争取多种形式放开搞活中小企业,引导其向“专、精、特、新”的方向发展。在粮油加工业资产结构中,大力发展和积极引导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和产权主体多元化;以方便食品、快捷食品、食用植物油为主攻方向,结合我市特有的生物资源、优质稻谷和小品种杂粮资源,进行创新性开发研究,建设粮油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培育和扶持特色粮油加工业,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开发生产高附加值的粮油精深产品,应用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等现代高新技术对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提高企业技术装备水平,支持市场前景好,有利于促进粮食生产和农民增收,有利于粮油资源综合利用和转化增值,有利于粮油加工企业增效,有利于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优化布局的项目,建立起结构优化、布局合理、资源节约、卫生整洁、符合环保、技术进步和可持续发展的粮油加工体系。 “十二五”期间,隆阳区重点发展面粉、面条深加工、稻谷深加工为主及杂粮、豆类、油脂加工项目,提高规模生产能力。腾冲县重点发展粮油深加工,满足市场供应。施甸县重点发展稻谷深加工项目,向高、精、安全、绿色方向发展,开发精米新产品。龙陵县以重点发展优质稻谷深加工为主,适度发展杂粮(荞麦)加工等项目。昌宁县以重点发展优质稻谷深加工为主,适度发展杂粮加工、经济油料(核桃)深加工项目。

五、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建设主要任务

充分发挥国有及国有控股粮食经营主体在多元化格局中的主渠道作用,最大限度的掌握粮源,确保全市粮食安全, 继续抓好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扭亏增盈工作。实现全市国有粮食企业在“十二五”期间年收购粮食(原粮)5000万公斤以上,年销售粮食(原粮)6000万公斤以上,全市国有及国有控股的粮食企业年实现年利润增长率10%以上。坚持“立足保山、面向周边”的粮食营销策略,积极探索粮食订单收购、合作经营和粮食经纪人等方式,加强粮食收购工作;加强与省外粮食企业的经营合作,建立稳定的粮食协作关系;继续开展边境贸易,巩固罂粟替代种植项目,积极争取粮食返销。以省级23个粮油平价销售点为抓手,积极做好粮油销售工作,扩大市场占有率,充分发挥国有粮食企业主渠道作用,为政府确保粮食宏观调控发挥主渠道作用。在“十二五”期间,推广农户科学储粮10万户,减少粮食产后损失。

六、粮食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主要任务

加强粮食政务、储备粮管理、流通商务、粮食质量等四个信息服务系统的建设,加强制订系统建设计划。完成各系统数据和系统之间的网络建设。

七、粮食监测预警信息系统主要任务

对市、县两级监测预警信息站及基层数据信息采集点的粮食监测预警信息系统进行整体规划,使其基本涵盖所有城镇人口;各级监测预警信息站依托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的粮食政务信息站建设;制订各级监测站和采集点的设备配置标准,建立监测预警和数据信息采集的相关规章制度,完善的监测预警管理机制,开展对相关人员的职业培训。规划期内完成各级监测站、采集点及网络系统建设,并全面投入使用。

一是利用2-3年,实现全市粮食调控工作报表数据传输电子化、网络化;二是利用2-3年时间逐步完善涉粮(油)企业名录库的建设工作,使涉粮(油)企业建库率达80%以上;三是到“十二五”末,粮油供需平衡城镇住户及农村住户调查比例达到万分之六以上,非公企业及餐饮业的调查不低于百分之五,逐步提高供需平衡调查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和有用性。

八、粮食流通监督检查体系建设主要任务

实现好三个工程。基础夯实工程:一是县(区)设立专门的监督检查机构,有专职工作人员,市级和条件较好的县(区)组建粮食流通稽查队(人员5人以上);二是工作经费纳入同级财政保障,配备照相机、摄像机、录音笔、电脑等必要办公设备,市级和有条件的县(区)争取配备执法车辆;三是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结合实际和工作需要,对监督检查和行政执法制度作修改完善,使之更具有针对性、操作性、实效性。能力提升和人才保障工程:建立市级监督检查人才库,加强对工作人员的教育培训,执法人员持证率达100%,学历文凭均达到大专以上。典型示范工程:持续开展好粮食流通监督检查示范单位创建活动,县(区)积极争创省级粮食流通监督检查示范单位,并有2-3个县(区)争创成功,通过创建示范单位,树立监督检查工作典型,促进全市粮食流通监督检查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水平,全市粮食流通监督执法和水平得到明显提高。



第四章 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狠抓

《保山市粮食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是全市粮食行业“十二五”期间加快发展的指导性文件,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关系到确保全市粮食安全的大局,粮食行业要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加强组织领导,采取各种形式,做好规划宣传动员工作,使规划深入人心,形成全行业关注规划,自觉参与规划实施的良好氛围。同时,要制定建设标准、技术规范、投融资措施及相关配套政策等,及时解决规划实施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确保《规划》的顺利实施。

二、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培育市主体

要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完善粮食行政首长负责制。通过加强粮食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和提升粮食企业的管理、经营和服务功能,积极培育粮食市场主体,维护市场秩序,增强粮食行业的市场竞争、自主创新和服务能力,逐步做强做大做优一批粮食企业,引进项目、资金、技术、设备、人才,从根本上改变企业创新力度不够、发展后劲不足的问题,促进我市现代粮食企业的发展。

三、加大目工作力度,积极争上级支持

按照规定程序认真做好各项前期工作,编制好各项目的专项规划和可行性研究报告,并按规定程序进行论证、审查和报批后组织实施。准确判断和把握国家投资政策和重点投资方向,超前做好各类规划和项目前期工作,适时组织申报,主动向上级部门汇报、衔接和沟通,积极争取各级各部门对我市粮食经济发展给予更多的项目和资金支持。同时,加大对内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的力度,积极向社会招商引资,拓宽融资渠道,鼓励多元化投资,引导社会资金投资粮食行业,推动全市粮食事业的发展

四、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大力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大力弘扬为民务实、创新奋进、清正廉洁的作风,不断推进全市粮食系统党风政风行风建设。以改革统揽预防腐败的各项工作,加强对全局性、前瞻性、规律性问题的研究,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推进反腐倡廉体制机制创新,树立和保持粮食行业良好形象。

五、加快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

把粮食人才培养放在粮食发展的重要位置,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培养现代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开展在职培训;研究制订人才流动和各种激励政策,引进优秀专业人才,提高我市粮食行业人才队伍的总体水平。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