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1525503-0-/2021-0929003 | 发布机构 | 保山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
公开目录 | 发展规划 | 发布日期 | 2016-07-11 |
文号 | 浏览量 |
前 言
民以食为天,粮食是人类生存之本,是事关国计民生的重要的战略物资,粮食问题始终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当前,我市正处于全面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统筹区域和城乡发展,加快文化、生态和社会建设的关键时期,经济新常态下,粮食流通产业发展面临着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建立健全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加快构建粮食流通新格局,确保全市粮食市场有效供给、价格稳定和质量安全至关重要。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六中全会、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和市委、市政府、省粮食局产业发展战略,牢牢把握产业发展这一主旋律,优化粮食流通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速粮食产业发展,壮大粮食实体经济,促进农民富裕、农业发展、农村繁荣稳定,实现全市粮食流通行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根据《保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云南省粮食流通行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编制了《保山市粮食流通行业发展“十三五”规划》。规划主要明确了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举措,是指导全市粮食行业未来5年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规划期为2016—2020年。
第一章 发展环境
第一节 工作成效
“十二五”期间,是我市粮食流通行业发展极不平凡的5年。在这期间,我们面临着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环境,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国内经济下行压力逐年加大的严峻形势,境外低价大米持续冲击的困难局面以及新一轮机构改革的持续影响,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省粮食局及市级相关部门的指导配合下,全市粮食系统干部职工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及市委历次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为主题,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紧紧围绕国家实施粮食安全战略新机遇,沉着应对、攻坚克难、奋力拼搏、开拓创新,全市粮食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基础设施条件不断改善,保供稳价成效明显,粮食流通工作取得阶段性新成效,为实现保山跨越发展,建设“六个保山”作出了积极贡献。
——粮食安全行政首长责任制全面落实。坚持和完善分管副市长任组长,市政府联系副秘书长、市粮食局长任副组长,涉农市直相关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考核领导机制,制定下发《保山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十二五”时期粮食流通工作的意见》(保政发〔2011〕192号)、《保山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粮食流通产业的实施意见》(保政发〔2015〕21号)等系列文件。在《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69号)及省政府实施意见(云政发〔2015〕89号)下发后,我们及时制定了《保山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贯彻落实粮食安全行政首长责任制的实施意见》、《保山市粮食安全行政首长责任制考核办法》,明确市人民政府在全市粮食安全的责任,在市长负总责的前提下,实行了市、县(市、区)两级行政首长责任制。每年初,市人民政府与5县(市、区)人民政府签订《粮食安全责任书》,将粮食安全责任落实到各级各部门,开展粮食行政首长负责制考核并兑现奖惩,切实把粮食安全责任落到实处。“十二五”期间,全市粮食安全行政首长责任制考核结果连年位居全省前列。
——服务“三农”能力不断提升。严格执行国家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和粮食收购“五要五不准”守则,指导和督促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积极入市收购,掌握粮源,发挥主渠道作用。积极支持、鼓励、引导和规范民营粮食企业、粮食经纪人入市收购,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作用,搞活农村粮食流通,切实保护种粮农民利益。“十二五”期间,注册粮食经营企业288户,办理粮食收购资格许可55户,纳入日常统计报表监管42户,统计范围内的粮油经营企业购进粮食(原粮,下同)61.5万吨、销售粮食56万吨,年均递增1.42%和0.6%,其中国有粮食购销企业购进34万吨、销售34万吨,总体与十一五期间持平。全市国有粮食企业按照国家最低收购价收购,保护了粮农利益和种粮积极性,繁荣了农村经济,为实现全市粮食生产“十二连增”以及农业增效、农村稳定、农民增收作出了积极贡献。
——保供稳价工作成效明显。在确保军队、救灾救济、水库移民、退耕还林等政策性用粮的同时,妥善应对境外低价大米持续冲击以及境内口粮供给缺口逐年加大等严峻形势,综合利用粮油平价销售、投放政策性粮食、储备粮轮换、增加地方储备规模、推行学生营养餐粮油集中供应及产销合作等手段,有效实施宏观调控。“十二五”期间,全市新增地方储备规模6457吨,地方储备规模达24814万吨,增长35.2%;建立成品粮油大米动态储备950吨、菜籽油600吨;23个粮油平价销售点共销售成品粮14.23万吨、食用植物油520吨,年均递增10%和5%,让利消费者368万元;轮换并投放市场各级储备粮74881吨、储备油513吨、油料1180吨,带动全市粮食经营企业从省市外及周边邻国购进粮食6万吨,保证了全市粮食市场充足的流动性,保障了市场有效供给,维护了粮价基本稳定,为控制物价涨幅、稳定通货预期发挥了重要作用。学生营养餐粮油集中供应稳步推进,已覆盖全市235所中小学校,涉及在校师生2.5万人,年供应量达2040吨。
——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深入推进。积极稳妥地推进以市场化为导向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粮食市场准入制度日益完善,全市审核办理的粮食收购许可证从70户精简至55户,注册粮食类经营企业288户,粮食市场主体多元化、规模化、组织化程度有所提高,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综合利用招商引资、盘活或处置闲置资产、与周边地区建立产销合作关系、实施境外罂粟替代种植以及建立优质稻种植基地、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实施订单收购加工等方式,探索“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经营模式,深入推进国有粮食企业改革。闲置资产得到有效利用,完成了龙陵、腾冲、昌宁3个县(市)国有粮食企业整体搬迁工作。腾冲市粮油购销有限责任公司由国有控股改制为国有独资公司。隆阳区解决了粮食收储有限责任公司149名离退休员工社会保险金问题。国有粮食企业面向社会新招录应届大中专毕业生20名, “老人”、“老粮”问题进一步解决,企业发展后劲不断增强。截至2015年底,全市共有国有粮食企业9户,从业人员247人。“十二五”期间,在粮食价格长期处于“谷强米弱”的情况下,国有粮食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43万元,年均递增21.9%。
——粮油应急保障机制初步建立。按照“合理布点、全面覆盖、平时自营、急时应急”的原则,完善粮油应急加工、运输、销售等网络建设。对确定的粮食应急网点按照“有设施、有协议、有牌子”的要求进行认定,与应急加工、运输、供应企业签订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全市明确粮油应急加工企业16个(隆阳区11个、施甸县1个、腾冲市2个、龙陵县1个、昌宁县1个),其中:小麦粉加工企业3户,大米加工企业11户,油脂加工企业2户,日加工能力面粉280吨,大米735吨,菜籽油20吨;初步建立粮油应急供应网点23个,粮油配送企业5个,日配送能力935吨;指定应急粮油运输企业5个,日运输能力2800吨;建立粮油平价销售点23个,粮油价格监测点29个,粮油应急保障机制初步建立。
——粮油加工业取得新进展。通过质量提升、自主创新、特色产品认定等,稳步实施“主食产业化”示范工程、粮油产品“精特优”工程和“放心粮油”工程。2015年末,全市拥有食品加工企业242户,其中:市级粮油产业化龙头企业9户、省级粮油产业化龙头企业6户,国家粮食局、中国农业发展银行重点支持的粮油产业化龙头企业4户,省级“放心粮油示范加工企业”4户、“放心粮油示范销售点”4户、“放心粮油配送中心”2户,“聚友”、“飞鹤”、“兰苑”、“滇鹤”、“瑞莹”获得省级著名商标,“达湾”、“田老二老”、“合丰”、“和顺鑫”等荣获保山市知名商标。2015年末,全市纳入统计范围的粮油加工企业12户,其中:大米加工企业9户,小麦粉加工企业1户,食用植物油加工企业1户、饲料加工企业1户,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3.04亿元,净增0.84亿元,年均递增6.7%;实现产品销售收入3.43亿元,净增0.96亿元,年均递增6.8%;利税总额38万元,净增16万元,年均递增11.5%。
——产业发展基础进一步筑牢。全市紧紧抓住国家实施“粮安工程”和1000亿斤增储计划的机遇,不断培育新型粮食生产经营主体,统筹推进仓储、物流、质检等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基础进一步打牢。“十二五”期间,全市培育种粮大户161户,涉粮家庭农场24户,涉粮农民合作社18户,涉粮加工企业9户,新增省级龙头企业6个,新增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2个,申报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37个。实施粮食仓储设施维修改造及建设项目10个(含军供专项),建设总规模8.68万吨,完工并投入使用7个,建设仓容4.68万吨,累计完成投资8658万元,全市有效仓容33.79万吨,其中达标仓容10.19万吨,达标率由“十一五”末的19.5%提高至30.1%。实施农户科学储粮10.5万套,完成投资5128.2万元,推广运用农户科学储粮器具总数达11.62万套,惠及农户11万余户,实施数量位居全省第一。实施国家粮食局粮食质量安全检验监测能力建设项目1个,新增各类专业仪器设备40套(台),完成投资600万元,检测项目由70项扩展到204项。保山市粮油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通过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评审,获得国家粮食质量监测站授牌,被省粮食局确定为滇西粮油质检中心站,形成了以市粮油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为骨干,县(市、区)级粮油质检机构为支撑,企业监测点为依托的三级监测网络,检测能力覆盖至德宏、怒江等州市的粮油质量监管体系。
——科学管粮水平再上新台阶。深入推进“法治粮食”、“廉洁粮食”建设,严格实行粮食质量安全监管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建立完善了《保山市市级储备粮食管理办法》、《粮食出入库质量检验制度》、《原粮卫生抽查和监测制度》、《地方储备粮和政策性粮食供应质量监管制度》、《农户粮食收获质量调查和品质测报制度》、《保山市粮食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保山市粮食局食品安全舆情监测制度》等一系列制度。认真开展收获质量调查、品质测报和粮食质量风险监测,积极参与“红盾护农”、“打违治非”、“爱粮节粮”活动,深入开展库存检查、粮食收购检查、安全生产大检查、市场巡查等专项行动。通过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定期对《粮食收购许可证》进行年检、开展粮油供需平衡调查、加强对粮食价格监测等手段,市、县粮食部门法治意识、法治思维、法治素质、法治责任进一步增强,依法决策、依法管粮机制进一步健全,粮食质量安全和库存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
第二节 机遇与挑战
一、发展机遇
(一)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发展的新定位,给保山粮食经济发展带来重大战略机遇。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新的时代背景和全国战略布局,为云南省明确的新定位、赋予的新使命、提出的新要求指出,“要做强高原粮仓,特别要提高口粮生产和保障能力,增强云南作为产销平衡区的自我平衡能力”。这是全省粮食流通行业发展的总方向,保山有着毗邻“亚洲粮仓”中南半岛的地理位置优势,可以充分利用地理位置优势,抓住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战略机遇,实现和南亚东南亚国家的互联互通,建设南亚东南亚粮食出口国家连接国内大市场的集散中心,为全市粮食流通行业发展赢来新机遇。
(二)国家及省市实施一系列重大战略,为全市粮食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动力。国家实施“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西部大开发等重大发展战略,我省实施高原粮仓和五大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全面提速,“两型三化”产业升级方向进一步明晰。我市确立未来5年实施的“四大原则”、“六大工程”、“六个奋斗目标”,为全市粮食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发展动力。粮食工作应抓住这些重大发展机遇,充分利用地理位置和区位优势,更新观念,利用好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着眼于国内国外合作,寻求跨区域发展,形成大粮食、大流通,把我市打造成面向南亚东南亚的粮食集散地。
(三)国务院建立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为粮食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69号)及省政府实施意见(云政发〔2015〕89号)下发后,我市及时制定下发了《保山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贯彻落实粮食安全行政首长责任制的实施意见》(保政发〔2016〕58号)、《保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保山市粮食安全行政首长责任制考核办法〉的通知》(保政办发〔2016〕170号),确立了市、县(市、区)两级行政首长的粮食安全责任,为全市粮食在“十三五”时期进一步完善调控机制、落实粮食储备、加强粮食仓储物流设施建设、抓好收购、创新储备机制、推动粮食产业升级等提供了坚强保障。
二、面临挑战
(一)消费需求刚性增长和消费结构调整双重压力。201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新战略,2015年提出“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守耕地红线,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提高粮食产能,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时代新要求。“十二五”期间,我市粮食生产虽然实现“十二连增”,但谷物粮食产消缺口逐步增大,其中2011年产消缺口8.7万吨,2012年7万吨,2013年6.4万吨,2014年5.9万吨,2015年产6万吨。粮食供求趋紧平衡的状况将在长期延续。同时粮食连续增产背后仍存在诸多的困难和问题,由于生产成本上涨,粮食价格低迷及流通不畅导致一些地区出现增产不增收的情况,种粮比较效益依然较低,影响了农民种粮积极性,扩大种植面积空间较小。而且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和农村人口消费水平提高,再加上畜牧业生产和食品加工业的发展,粮食总需求量将呈刚性增长,预计到2020年我市粮食产需缺口将达到10万吨左右,全市面临消费需求刚性增长和消费结构调整的双重压力越来越突出。
(二)保障全市粮食安全从生产环节向生产流通两个环节转移。根据全市粮食内部结构趋势,以及实现单产与产量潜力之间的差距分析,随着国家“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实施以及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十三五”时期乃至更长时期内,我市粮食增速放缓将是必然趋势,稻谷产量将维持在50万吨左右,粮食产需缺口问题将长期存在。今后较长一个时期,受农村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生活水平提高等因素的影响,高品质稻谷消费量将会大幅增加。另外,我市地理位置特殊,自然灾害频发,人口自然增长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加之居民消费习惯改变,以大米为主的口粮供需矛盾日益凸显,粮食安全保障压力将从单一生产环节向生产、流通两个环节进行叠加,保障粮食安全的形势不容忽视。
(三)国有粮食企业改革任务更加艰巨。2015年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发〔2015〕22号),要求推动国有企业同市场经济深度融合,推进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引入非国有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充分激发和释放企业活动,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发展引领力。我市国有粮食企业“小散弱”的状态一直存在,粮食企业由于发展缓慢,观念落后,培育和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压力依然较大。全市国有粮食企业“买原粮、卖原粮”的传统经营方式未从根本上转变,如何促进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和升级,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积极淘汰落后产能,通过技术创新和品牌创新,集中优势资源推动粮食行业转型发展,是我们今后乃至长期坚持的一项重要任务。从粮食行业全局进行更深层次更广范围整合,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立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要求我们既要加大对新产业的扶持力度,又要注重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要确保两项任务在“十三五”期间同步推进,同步落实。
综合判断“十三五”时期,是全市粮食结构调整和粮食产业经济转型升级的攻坚期,是粮食流通产业发展的决胜期,是全面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和全面推进依法管粮的关键期,是智慧粮食建设的加速期,是抢抓机遇提升全市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的战略期,总体是利大于弊,机遇大于挑战。全市粮食系统必须以问题为导向,增强机遇意识,积极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认清跨越式发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建设等国家粮食安全重大发展战略,主动担当,走出一条以实现粮食经济转型升级为着力点的跨越式发展路子,赢得主动、赢得机遇、赢得发展。
第二章 基本思路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及省第十次党代会、市第四次党代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考察云南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发展智慧粮食,紧紧围绕“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守耕地红线,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提高粮食产能,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时代新要求,主动服务和融入“一带一路”倡议,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用新型工业化理念引领粮食流通产业发展,转变发展方式,促进产业升级。以改善宏观调控确保粮食安全为目标、发展现代粮油工业为抓手、完善粮食仓储物流为基础、健全粮食市场体系为支撑、加强粮食流通市场监管为保障,大力实施科技兴粮、人才兴粮战略。深化改革、改善民生,依法监管、统筹发展,加快构建数字粮食、法治粮食等现代粮食流通产业体系,建设粮食安全保障圈,做强高原粮仓,提高口粮生产和保障能力,增强保山作为粮食产销平衡区的自我平衡能力,发展成为滇西地区粮食安全保障基地。
第二节 发展目标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突出企业主体地位,更好地运用政府在政策引导、宏观调控、公共服务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深入落实粮食行政首长责任制的安全部署,大力提升粮食产业化建设,筹划粮食物流体系架构,探索现代粮食市场体系化建设,促进辖区内粮食健康有序流通。全力建设“粮安工程、依法管粮工程、放心粮油工程”,守住粮食收购、销售、储备、质量底线,实现粮食行业的转型升级,构筑滇西粮食保障圈大通道的体系基础。
——现代粮油加工体系。培育一批拥有核心竞争力、产业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的重点龙头企业,引导优势资源向优势企业转移,建设完善集收购、仓储、加工、循环利用、配送、质检、信息为一体的粮食产业链,加快主食产业化、杂粮特色化、粮油质量安全化,形成结构优化、布局合理、安全营养、绿色环保的粮油加工体系。到2020年,主食工业化率提高到25%左右,粮油加工业主营业务收入保持9%的年均增速,工业增加值保持7%以上增速,稳步提升粮食行业利润水平。
——粮食仓储物流体系。按照仓库设施标准化、技术装备现代化的要求,实施粮库智能化升级改造工程,在加快粮油仓储基础设施的同时,加快构建集仓储服务、“四散化”运输、粮食加工、信息集散等现代物流功能于一体的区域性粮食储备物流中心,形成安全、高效、集约的粮食流出与流入平台。到2020年,实现绿色、节能等新储粮技术的仓容占比达30%以上,数字粮库比例达到30%以上,全市粮食物流“四散化”比例达到30%以上。
——粮食宏观调控体系。健全粮油储备制度,守住粮食收购、销售、储备、质量底线,确保供应不断档、价格不暴涨、质量有保障。实现乡镇应急供应网点全覆盖,初步建成包括政策性粮食监管、预警预测、质量安全追溯、信息服务等功能的智慧粮食系统。到2020年,全市应急供应网点由23个增加到93个。
——粮食交易市场体系。建立完善集交易、加工、动态储备、信息服务、监测预警、放心粮油配送等为一体的批发市场,形成以粮食收购市场为主体,区域粮食交易市场为骨干,网络电子交易为平台,粮食产销协作为纽带,粮食现货、期货交易市场稳步发展的市场格局。到2020年,建成1-2个功能齐备、辐射带动效应明显的区域性粮油批发市场。
——粮食流通市场监管体系。按照保障粮食质量安全的要求,加强粮食流通市场监管机制的建设,健全粮食行政执法队伍,强化对粮食经营活动的监督检查,形成机构健全、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的粮食流通市场监管体系。到2020年,建成有专业执法能力的市级执法队1支,县区级执法队伍2-3支,维护粮油市场的公平、有序运转。
——粮食安全分级负责体系。全面落实粮食行政首长责任制,将粮食生产、流通和安全职责任务逐级落实到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建立健全有效的粮食安全监督检查和考核机制。
第三章 主要任务
第一节 健全粮食调控体系
——抓好粮食收购,守住收购底线。实现粮食经营企业购进20万吨,年均7.8%的增速目标。以种粮卖得出、防止“谷贱伤农”为底线,切实抓好粮食收购工作。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引导、规范多元收购主体入市收购,充分发挥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主渠道作用,确保国家粮食收购政策落到实处,努力实现国有粮食企业盈利130万元的目标任务。加强粮食收购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严格落实“五要五不准”粮食收购守则,让种粮农民有效益、得实惠。
——加强保供稳价,守住销售底线。实现粮食经营企业销售粮食20万吨,年均9.9%的增速目标。全市粮食经营企业在保障军队、救灾救济、水库移民等政策性用粮供应的同时,以粮油应急供应网点、平价粮油销售点和超市为平台,打造放心粮油,积极拓展业务,服务城乡居民。
——完善储备机制,守住储备底线。按照“产区保持3个月销量、销区保持6个月销量”的要求,核定和充实地方储备粮规模,建立以县(市、区)级储备为主、市级储备为补充的粮油储备安全保障体系。认真落实好国家、省和市要求的地方粮油储备规模,确保于2020年前足额收储到位。进一步完善地方储备粮管理办法,完善储备粮轮换机制,按照市场原则确定市、县级储备粮库存成本,建立健全储备粮收购、销售定价机制。对储备粮的入库成本根据市场行情进行核定,轮换销售价格根据销售出库价格据实清算,轮换价差和出入库费用由同级财政用粮食风险基金据实拨补,粮食风险基金不足部分列入同级财政预算,轮换盈余收入上交同级财政增加粮食风险基金。进一步完善地方储备粮管理制度,推进规范化建设,加强储备粮精细化管理,确保地方储备粮油数量真实、质量完好,关键时刻调得动、用得上。
——开拓粮源渠道,守住市场边际底线。鼓励和支持粮油企业“内联外闯”、与省内外粮食主产区建立稳定的粮食购销协作长效机制,与缅甸、泰国稻米主产国加强购销合作,继续探索替代种植和其他领域开发建设,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确保粮源渠道的长期稳定。
第二节 建立现代粮食产业体系
——不断优化粮油加工业。围绕高原特色农业开发和高原粮仓建设,实施主食产业化示范工程、粮油产品“精、特、优”工程和“放心粮油”工程,实现粮油加工业产值20亿元以上,年均增幅达15%以上的目标。重点开发面条、米线、饵块、饵丝等主食产业化品种,发展荞麦系列和杂粮杂豆特色食品,做精做优薯类休闲食品,做大做强木本油料产品,发展多样方便、营养优质、安全卫生的粮油深加工食品。在着力提升大米精深加工的同时,隆阳区重点发展面条、米线、饵丝、杂粮、豆类、油脂及薯类休闲食品加工;腾冲市重点发展饵丝、饵块等方便食品及木本油料(红花油茶)加工;施甸县重点发展杂粮、杂豆加工;龙陵县重点发展特色“细红软”和杂粮(荞麦)加工;昌宁县重点发展杂粮杂豆和木本油料(泡核桃)加工。形成协调发展、优势互补、特色鲜明的粮油产业发展新格局。
——做大做强粮油产业龙头企业。按照“优化配置、集约经营、规模发展、降低成本”的思路,推进粮油企业资源整合,引导资源向优势企业转移,鼓励各县(市、区)整合现有资源,组建各种经济成分的粮油产业龙头企业或集团,着力培育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大粮食产业的招商引资力度,盘活闲置资产,吸引更多的粮油加工企业到保山投资落户。培育高新技术企业2户以上、省级龙头企业8户以上、省级农产品加工科技型企业6户以上、市级龙头企业15户以上,获得“放心粮油”示范企业10户以上,力争全市规模以上粮油加工企业达20户以上。
——推动粮油科技创新。将粮食产业建设纳入全市园区经济发展中来谋划,逐步实现区域性粮油加工产业园区化,精心筹划隆阳区粮食物流园区建设项目。立足现有粮食体系基础,推进粮食产后服务中心和粮库智能化升级改造工作,增强产前、产中、产后科学技术的运用和转化,在精细加工、特色优势、网络配送方面做足文章,实现粮食经营企业的二次创业。加强粮油加工业人才队伍、优质种业基地、科技示范园建设,支持粮油加工企业技术改造和装备升级,发展和推广粮油精深加工、节能减排、质量标准、主食生产等技术。
——提升粮油品牌影响力。积极实施品牌发展战略,推进实施“互联网+粮食”行动,发展“网上粮店”,推广“网订店取”“网订网送”等零售新业态、新模式,促进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实现企业得效益,群众得实惠的良性循环机制。精心打造“聚友”、“腾粮”、“瑞莹”、“飞鹤”、“滇鹤”等粮油品牌,重点培育“麒麟”、“硕野”、“太保山”、“火山”、“霁虹”等知名品牌,加大品牌宣传推广力度,拓展销售渠道,扩大品牌辐射范围,不断提高保山粮油产品品牌的市场占有率和市场影响力。
第三节 完善粮食交易市场体系
——培育和发展多元市场主体。充分发挥国有粮食企业主渠道作用,大力培育和发展多种所有制粮食市场主体,加强对粮食经纪人队伍和中介机构的规范化管理。鼓励粮油经营企业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构建粮食企业与种粮农民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机制。支持粮食企业在粮食收储、市场信息、仓储技术等环节提供粮食产前、产中、产后全方位服务。
——加快粮食交易市场建设。以“一带一路”和“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为契机,积极推进保山区域性粮食市场建设。争取改造和新建腾冲、龙陵、昌宁、隆阳粮油批发市场,推进电子商务、网上交易等先进交易方式。大力发展超市、便民连锁店为主要形式的城乡粮油供应网点,积极推进从田间到餐桌“放心粮油”工程建设,逐步实现“放心粮油”城乡全覆盖。
——规范和引导粮食市场交易行为。健全粮食市场管理制度,加大粮食市场服务与监管力度。鼓励和引导各类市场主体进场交易,规范交易行为,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流通效率。加强粮食批发市场价格监测体系建设,建立市场价格和供求形势的监测及信息发布制度,提升粮食批发市场综合服务功能,稳步发展粮食期货交易,为企业和农民提供价格信息、规避风险服务。
第四节 夯实粮食安全保障基础
——夯实粮油仓储设施。按照“统筹安排、合理布局、超前谋划、分步实施”的原则,逐步收缩边远库点,优化仓库布局,库点由108个调整为92个。根据仓库设施标准化、技术装备现代化的要求,新建粮食仓库库容10.6万吨,维修改造仓库库容7.9万吨。到2020年,每个县(市、区)建成1个中心库,全市拥有符合科学技术储粮的标准仓容达15万吨以上,食用油储存罐容达700吨,使全市粮油仓储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改善。
——完善应急保障体系。以确保在严重自然灾害和紧急状态下供应为底线目标,加快构建粮食应急保障网络。加强粮油应急加工体系建设,对已确定的16户应急粮油加工企业进行授牌,并根据应急加工企业生产能力配置应急粮油加工动力设备。加快构建粮食应急供应网络,按照“合理布点、全面覆盖、平时自营、急时应急”的原则,在现有23个省级粮油平价销售点的基础上,完成70个粮油应急供应网点建设任务,使全市粮油应急供应网点达到93个,基本实现每个乡镇、街道有1个应急供应点的要求,形成布局合理、设施完备、运转高效、保障有力的粮食应急供应保障体系。严格执行军粮供应政策,提高军粮综合保障能力。按照“特殊时期特殊保障”的原则,在储备总规模中落实城乡居民7天以上成品粮油储备。
——构建粮油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健全粮油质量检验检测机构,按照做精检验检测机构的要求,投资500万元,在“十三五”期内建成1000㎡高端检测实验室,着力提升粮食品质、质量和卫生项目检测能力,落实“中国好粮油”相关监测项目,拓宽市场需求项目检测能力。继续抓好保山市粮油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建设项目,完成农残、重金属、微生物等60多项食品安全卫生指标的扩项,加强检验机构队伍建设,专业技术人员扩充到10人,依托粮油检验检测科技创新平台和全省粮食质量监测系统开展一系列粮油品质测报、质量调查、风险监测和课题研究,为服务地区粮食安全和做好粮食流通工作提供技术支撑。进一步提升隆阳、腾冲等机构的检验能力,提升新建五县(市、区)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监测点,并按规定配置必要的检验仪器设备,形成以云南保山国家粮食质量监测站为核心、县(市、区)粮食局检验机构为骨干、粮食经营企业监测点为补充的粮油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建立稳定的检(化)验队伍,充实专业技术人员,加强检验技术培训,切实提升粮油检验检测技术水平。
——强化粮情监测预警。加强全社会粮油供需平衡调查工作,建立健全统计调查体系,准确反映市内粮油供需状况,进一步建立覆盖全社会的粮食流通统计报告制度。加快推进粮食流通信息化建设,扩大监测范围,健全粮食行业主要业务平台及监测预警信息服务发布体系,建立健全粮情监测预警分析机制和应急报告制度,以多种方式提供市场信息服务,促进粮食流通和市场稳定,正确引导粮食生产和消费。
——促进粮食节约减损。全面推广农民科学储粮,积极开展生态储粮,减少粮农产后损失。继续实施5万套农户科学储粮专项建设,广泛开展爱粮节粮宣传教育活动,形成全民爱粮节粮的良好风尚。
第五节 构建滇西粮食保障圈
突出保山独特的战略地位,依托综合交通设施的建设,在现有基础上,强化整体布局,按照深入推进“粮安工程”蓝图,夯实区域应急需求,推进农业和城镇化协调发展,构筑稳定、高效、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信息化粮食流通体系。围绕滇西粮食保障圈进行产业拓展和延伸,率先发展辐射临沧、怒江、德宏等周边地区,承接南亚粮源的集散地。主动融入昆明——腾冲——密支那西部国际粮食战略大通道建设,在隆阳区建设以粮食中转、批发为基础的粮油储备物流中心,建设外连密支那,内接昆明市的国际粮食流通大道。以县区中心库为核心,以信息为纽带,搭建创新平台,逐步形成集储备加工、物流中转、城乡配送、连锁放心粮油、主食产业化和贸易综合发展区。
第六节 建立粮食执法保障体系
——强化行政服务职能。健全粮食行政执法工作机构、落实职能职责,完善粮食流通监督检查联席会议制度,建立“机构健全、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的粮食监督检查体系。进一步强化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的行政执法、统计调查、原粮质量安全监测等职能,核定并落实相应的机构、人员队伍、工作经费。加强对全社会粮食市场主体的指导、监督、检查和服务,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市、县两级粮食流通监督检查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加大粮食生产、流通法规和技术标准的宣传力度。加强粮食行政执法人员的法律业务培训,不断提高依法管粮和依法行政水平。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各项支农惠农政策,严格执行国家中晚稻最低收购价政策,增设流动收购网点,方便农民售粮。
——加强市场监管。加强对粮食收购工作的指导和监督检查,确保粮食收购市场秩序稳定。加强对粮食经营者执行国家最低库存量政策的检查,规范粮食市场经营行为。加强对粮油加工、批发、零售等重点环节和粮食库存、价格、质量等重点内容的监督检查力度。加强对政策性粮油供应的监督检查,确保军粮供应工作正常有序。加强对粮食收购、储存、运输各环节的粮食质量安全监管,切实维护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第七节 完善粮食安全分级负责体系
——研究产销合作的保障机制。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国有粮食企业在粮食产销合作中主渠道作用,全力支持粮食企业与外界建立紧密型的合作关系,推动企业实施“走出去”、“引进来”战略,力争在粮食加工基地建设、粮食生产基地建设、粮食贸易合作等领域都有新的突破。
——完善考核激励机制。认真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下的市、县(市、区)长分级负责制。从保障粮食安全、服务“三农”、发展现代农业的高度,切实负起本地粮食生产、流通和安全的责任,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推进国有粮食企业改革,维护正常粮食流通秩序,保持市场粮食价格的基本稳定,保证市场粮食的有效供应。
——争取财政扶持。整合资金投入,创新投入方式,加大对粮食流通产业资金的争取力度。对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履行粮食行政执法、监督检查、统计调查、质量监测等职能的工作经费给予保障,确保粮食流通工作的有效开展。积极做好新建粮库项目前期工作和向国家、省级申报争取工作,积极争取更多新建粮库项目纳入中央和省级投资计划。
——深化国有粮食企业改革。按照“1县1企、1企多点”模式,促进资产、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做大做强国有粮食企业。建立健全国有独资或国有控股粮食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规范运作,在改革改制中加强国有资产监管,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支持国有粮食企业进行跨地区、跨所有制的资产重组,鼓励各种资本参与企业改组改造。加快国有粮食企业发展方式转变,形成以粮食企业为龙头、农民专业合作社为纽带、粮食生产基地为依托的粮食产业化经营服务体系。
第四章 保障措施
第一节 提高思想认识
思想决定出路,保障粮食安全是永恒的主题,是各级政府的基本责任,是广大群众最大的民生问题。全市粮食部门要从讲政治、保民生、促稳定的高度,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目标,落实措施,全力做好粮食安全工作。
第二节 加强组织领导
认真落实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粮食安全责任制的各项措施,将发展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领导,制定发展规划,落实政策措施。各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全面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强化部门内部责任分解,落实规划任务,研究制定实施计划。进一步完善粮食工作部门协调制度,加强联系、密切配合,建立粮食工作经常性会商机制,落实好规划的各项工作任务,保障规划内容全面落实。要按照精干、高效、科学合理的要求,完善部门内部职能管理体系,简化办事程序,提高服务水平。强化依法行政,完善投诉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坚决杜绝不作为和乱作为现象。完善信息发布制度,及时公布粮食政策信息和体制信息,加强新闻宣传,正确引导粮食生产、流通和消费,积极倡导爱粮节粮新风尚。
第三节 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
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完善粮食行政首长责任制。通过加强粮食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和提升粮食企业的管理、经营和服务功能,积极培育粮食市场主体,维护市场秩序,增强粮食行业的市场竞争、自主创新和服务能力,做强做大做优一批粮食企业,引进项目、资金、技术、设备、人才,从根本上激发企业创新力与发展力,促进粮食行业产业化全面升级。
第四节 争取项目扶持
认真抓好项目落实工作,编制好项目专项规划和可行性研究报告,按照规定程序进行论证、审查和报批工作。准确判断和把握国家投资政策和重点投资导向,超前做好各类规划和项目前期工作,适时组织申报,主动向上级部门汇报、衔接和沟通,积极争取各级各部门对我市粮食经济发展给予更多地项目和资金支持。同时,加大对内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向社会招商引资,鼓励多元化投资,拓宽融资渠道,引导社会资金投资粮食行业,推动全市粮食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第五节 加强粮食队伍建设
完善粮食干部人事工作制度,加强干部教育培训,鼓励干部职工参加各类学历教育和职业技能教育等,改善知识结构。加强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推进“人才兴粮”战略。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培养现代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研究和制定各类激励政策,营造良好的干事创业环境,实施人才激励机制,优化粮食行业人才队伍的总体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