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1525525-X-/2022-0128001 | 发布机构 | 保山市农业农村局 |
公开目录 | 政策文件 | 发布日期 | 2022-01-28 |
文号 | 浏览量 |
各县(市、区)农业农村局、市植保站:
当前小春粮油作物已陆续进入病虫害防控关键时期。为最大程度减轻小春粮油作物病虫危害,保障全年粮食生产安全,市农业农村局组织专家制定了麦类、油菜、冬马铃薯、冬玉米主要病虫害防控技术指导意见,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切实抓好落实。
附件:1.2022年麦类主要病虫害防控技术指导意见
2.2022年油菜主要病虫害防控技术指导意见
3.2022年冬马铃薯主要病虫害防控技术指导意见
4.2022年冬玉米草地贪夜蛾防控技术指导意见
保山市农业农村局
2022年1月24日
附件1
2022年麦类主要病虫害防控技术指导意见
据病虫害发生趋势预测,2022年全市麦类病虫害总体中等发生,发生面积19万亩次左右,其中蚜虫、白粉病普遍发生,局部地区中等偏重发生。为做好麦类病虫害防控工作,制定本意见。
一、防控目标
重点防控条锈病、白粉病、蚜虫等,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50%以上,总体防治效果85%以上,病虫危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内。
二、防控策略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植保方针,采取农业防治、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相结合,专业化统防统治与群防群治相结合的防控策略,抓住重要时段,实施科学防控,确保麦类生产安全。
三、主要病虫防控技术
(一)条锈病。一是采用“以生态调控和精准施药为主”的绿色防控技术体系进行综合防控。二是实施保健栽培,平衡施肥,培育壮苗,增强植株抗病能力。三是当病叶率达1% 时,可选用三唑类杀菌剂,如三唑酮、烯唑醇、戊唑醇、三唑醇、丙环唑、腈菌唑等开展大面积防治。
(二)白粉病。一是合理灌溉和清沟排渍,控制田间湿度,防止干旱或湿气滞留,抑制病害发生。二是发病初期,可选用生防菌剂或生物农药防治,如枯草芽孢杆菌、哈茨木霉菌、氨基寡糖素、多抗霉素等。三是在发病初期,可选用单剂或混剂进行叶片喷雾,如三唑酮、烯唑醇、戊唑醇、丙环唑等。四是注意轮换用药,防止抗药性产生,提高防治效果。
(三)蚜虫。一是重点推广生态调控、生物防治技术。充分发挥天敌自然控害作用,有条件地区,提倡释放蚜茧蜂等天敌昆虫进行生物防治。二是做好监测,采用诱虫板等,降低虫口基数。三是当苗期百穗蚜量达500头以上时,立即开展防治,可选用吡虫啉、吡蚜酮、呋虫胺、啶虫脒、噻虫嗪、苦参碱、噻虫胺、氟啶虫胺腈、高效氯氟氰菊酯等药剂,注意不同作用机理的药剂交替使用。
附件2
2022年油菜主要病虫害防控技术指导意见
据病虫害发生趋势预测,2022年全市油菜病虫害总体中等发生,发生面积39万亩次左右,其中蚜虫、霜霉病普遍发生,局部地区蚜虫、潜叶蝇、根肿病、霜霉病、菌核病中等偏重发生。为做好油菜病虫害防控工作,制定本意见。
一、防控目标
重点防控蚜虫、菌核病、霜霉病等,防控处置率总体达到90%以上,绿色防控覆盖率50%以上,防治效果达到85%以上,危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内。
二、防控策略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植保方针,采取农业防治、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相结合,专业化统防统治与群防群治相结合的防控策略,实施科学防控,确保油菜生产安全。
三、主要病虫防控技术
(一)蚜虫。一是在油菜苗期清除田间及附近杂草,结合间苗定苗或移栽,除去有蚜株,及时中耕培土,培育壮苗,合理密植,提高通风透光性。二是重施基肥,增施磷、钾肥,坚硬茎秆,增强油菜抗病抗逆能力。三是在苗期油菜地边离地0.5米处悬挂黄色诱虫板,诱杀有翅蚜。四是利用瓢虫、蚜茧蜂等天敌防治蚜虫。五是苗期蚜株率达10%、虫口密度为每株1至2头,抽薹开花期茎枝花序蚜株率达10%、虫口密度每株3至5头时开始施药,可选用吡虫啉、高效氯氰菊酯、啶虫脒等。
(二)菌核病。一是开沟排水,做到雨住沟干,不留渍水,降低田间湿度,抑制菌核萌发。二是条件适宜地区进行水旱轮作,有效减少田间菌核数量。三是结合播种深翻,施用木霉菌等生物菌剂,加速土壤中菌核腐烂,减少田间菌核数量。四是始花期施药,重点保护油菜茎基部;盛花期施药,阻断花瓣接触侵染。可选用咪鲜胺、菌核净和多菌灵等药剂。注意轮换用药以免产生抗性。
(三)霜霉病。一是加大有机肥的施用量,施足基肥,提高植株抗病性。二是加强田间管理,雨后及时开沟排水。三是在苗期初次侵染前施药防治,长出真叶后选用甲霜灵或多菌灵等药剂预防;花期可选用嘧菌酯、代森锌、烯酰吗啉、霜脲·锰锌等药剂防治;盛花期可选用咪鲜胺、多菌灵等防治一次。
附件3
2022年冬早马铃薯主要病虫害防控指导意见
据病虫害发生趋势预测,2022年全市冬马铃薯病虫害总体中等发生,发生面积3万亩次左右,其中晚疫病、地下害虫有加重发生趋势。为做好马铃薯病虫害防控工作,制定本意见。
一、防控目标
重点防控晚疫病、早疫病、地下害虫等,病虫害发生区防控处置率95%以上,绿色防控覆盖率达45%以上,总体防治效果达85%以上,危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内。
二、防控策略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植保方针,采取农业防治、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相结合,专业化统防统治与群防群治相结合的防控策略,实施科学防控,确保冬马铃薯生产安全。
三、主要病虫防控技术
(一)晚疫病。一是有条件的地区实施水旱轮作;采用深翻晒垡、增施有机肥(绿肥、草木灰、腐熟农家肥及生物肥)等措施以及大垄双行、单垄单行或覆膜等种植模式;根据马铃薯品种特性确定播种密度,施足基肥进行播种。二是依据马铃薯晚疫病监测预警系统监测,确定防治最佳时期。在中心病株出现前,选用代森锰锌或唑醚·代森联等保护性杀菌剂防控。三是进入流行期后,可选用烯酰吗啉、氟菌·霜霉威、氟噻唑吡乙酮、丁子香酚、双炔酰菌胺、烯酰·吡唑脂、噁酮·霜脲氰、烯酰·霜脲氰、霜脲·锰锌、噁酮·吡唑酯、霜脲·氰霜唑、霜脲·嘧菌酯等治疗性杀菌剂进行防控,施药间隔期5~7天(视天气及发病情况)。交替轮换使用不同作用机理、无交互抗性的杀菌剂,避免连续、单一用药。四是收获前10~15天采用机械杀秧。杀秧后收获前喷施一次铜制剂,杀灭土壤表面及残秧上的病菌防止侵染受伤薯块,如硫酸铜、氢氧化铜或波尔多液等。
(二)早疫病。一是加强生长期肥水管理,增施有机肥。适时喷施磷酸二氢钾等叶面肥。二是发病初期喷施保护性杀菌剂,可选用代森锰锌、百菌清、嘧菌酯、苯醚甲环唑等。三是发病较重时,可选用丙环唑、嘧菌酯、啶酰菌胺、烯酰·吡唑酯或苯醚甲环唑·嘧菌酯等药剂防治,隔7~10天喷施1次,连施2~3次。
(三)地下害虫。一是采用田间性信息素诱杀成虫,每亩设置1个性诱剂诱捕器,设置高度离马铃薯植株顶端20厘米左右。二是灯光诱杀,根据实际,合理布设杀虫灯。三是化学防控,可选用溴氰菊酯喷雾,在成虫出土前地面撒施拌土辛硫磷。
附件4
2022年冬玉米草地贪夜蛾防控指导意见
据病虫害发生趋势预测,2022年全市冬玉米草地贪夜蛾总体中等偏重发生,局部偏重发生,发生面积8万亩次以上,为做好冬玉米草地贪夜蛾防控工作,制定本意见。
一、防控目标
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43%以上,总体防治效果85%以上,危害损失率控制在3%以内。
二、防控策略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采取“提前预防、压前控后”的策略,防“早”防“小”,最大限度的压低越冬虫源基数,减少迁飞扩散数量,降低草地贪夜蛾对冬玉米的为害。
三、主要病虫防控技术
(一)农业防治。采取秸秆综合利用、粉碎还田、深耕土壤、播前灭茬,压低虫源基数。合理施肥,施足有机肥或轮作绿肥等措施改善土壤肥力水平,控制氮肥,增施磷、钾肥,提高玉米抗虫能力和补偿能力。
(二)理化诱控。利用草地贪夜蛾的趋光性、趋化性等特性诱杀成虫。采用性诱剂、杀虫灯、食诱剂等多种方式诱杀成虫,降低成虫种群数量,减少成虫产卵量,压低基数,减轻危害。
(三)生物防治。注意保护利用夜蛾黑卵蜂、缘腹绒茧蜂等寄生性天敌和蠋蝽、猎蝽等捕食性天敌。低龄幼虫期,可选用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短稳杆菌等生物农药喷施或撒施,持续控制草地贪夜蛾种群数量。
(四)生态调控。在低热河谷区提倡冬季不种植玉米,改种其它作物,阻断本地草地贪夜蛾代际繁殖,减少冬季虫源。
(五)科学用药。推广颗粒撒施、拌土撒施和拌种等防控技术。科学合理选用农药,可选用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多杀霉素、乙基多杀菌素、氯虫苯甲酰胺、溴氰虫酰胺、虫螨腈及其复配制剂,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注意喷洒玉米心叶、雄穗和雌穗等关键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