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1525512-9-/2021-0729011 | 发布机构 | 保山市民政局 |
公开目录 | 政协提案办理结果 | 发布日期 | 2021-07-29 |
文号 | 浏览量 |
董蓉蓉委员:
您在保山市政协四届六次会议提出的《关于加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社会治理助力乡村振兴的建议》的提案(第0132号),已交我局研究办理,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十三五”以来,全市民政系统认真贯彻中央、省、市脱贫攻坚决策部署,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和在省民政厅大力支持下,紧紧围绕贫困人口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对照“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要求,以“稳得住”为重点扎实推进易地扶贫搬迁民政各项工作。五年来全市建设了210个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分布于5个县(市、区)58个乡(镇、街道)184个村(社区),安置群众18583户79406人,其中建档立卡户15238户66128人、随迁户3345户14730人;1000人以下的安置点有201个,1000—10000人的有9个,200户800人以上的有16个,跨州市搬迁的有8个。在市级各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不断提高搬迁安置点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
一、建立健全安置点组织体系
坚持“宜城则城、宜乡则乡”的原则,按照历史与现实兼顾、规模与能力适配、管理与服务协调的原则,合理划设村(社区)范围、设立村(居)组织管理,健全安置点自治组织体系。通过成立新的村(居)、小组或融入现有自治组织的方式,将搬迁群众不漏一人纳入了安置点村(居)组织管理,参与自治事务。目前,全市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已成立党组织174个、党小组8个、村(居)民小组424个,办理户籍迁移1483户7064人,转入党组织党员2458人;新成立村民委员会3个,分别是:隆阳区西邑乡永信社区村民委员会、隆阳区蒲缥镇九峰社区村民委员会、隆阳区芒宽乡平田社区村民委员会,实现了全市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党组织和自治组织全覆盖。各安置点村(社区)均依法依规按程序完成选举工作,选举产生村(居)委会成员,推选产生村(居)民小组长、楼长、治安调解员,成立民主协商议事委员会、老年协会、红白理事会等组织,加强对搬迁群众就业、就学、生产、生活等方面的管理服务,消除搬迁群众后顾之忧。
二、加强安置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
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积极稳妥推进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村(居)民委员会主任“一肩挑”、“两委”成员“双好双强”的要求,注重拓宽人选来源渠道,着力选优配强村(社区)“两委”班子成员。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步骤,周密部署,广泛宣传,精心组织,圆满完成了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村(社区)“两委”选举及村务监督委员会推选工作。将思想正、作风好、年纪轻、有潜力、想干事、有思路的务工回乡人员、科技示范户、组干部、年轻干部、妇女干部、种养殖能手、退伍军人、回乡大中专毕业生等各类优秀人才逐步吸收进入村(社区)“两委”班子,为村(社区)注入新鲜血液,为农村基层一线发展增添了新力量,注入源头活水。全市932个村(社区)实现党组织书记、村(居)民委员会主任“一肩挑”,占比达97.90%,比上届提升70.16%;新一届村(社区)党组织委员平均年龄41.80岁,比上届下降7.5岁,新一届村(居)民委员会成员平均年龄龄37.89岁,比上届下降8.11岁;新一届村(居)民委员会成员中,大学专科及以上学历1899人,占38.52%,比上届提升7.69%。全覆盖配齐村级党建助理员,全面推行设岗定责,建立村(社区)“两委”成员驻村(社区)制度,按照“职能整合、一人多岗、效率优先、待遇提高”的原则,规范岗位设置,把村(社区)“几大员”整合为党建助理员、社会事务员、综治维稳员,推行“缩面提标”,提高工资薪酬,实现岗位、效能“一减一增”。根据省委要求,全面推行党员社区民警兼任村(社区)党组织副职。同时,加强安置社区工作者培训,不断提高村(社区)干部政策理论水平和服务群众的能力水平,加快推进安置点新建住宅区、流动人口聚居地的城乡村(居)组建工作。
三、完善安置社区治理制度机制
各相关部门健全完善党组织领导的安置社区治理制度机制建设,畅通多方参与渠道,不断提高安置社区治理水平。市民政局下发了《转发云南省民政厅关于进一步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民政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保民政发〔2020〕2号)文件,指导各县(市、区)民政部门抓好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各项民政工作。市司法局制发了《保山市司法局关于开展矛盾纠纷源头治理助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实施方案》,在全市各移民安置区和易地扶贫安置区大力推行矛盾纠纷“源头治理四步法”,要求全市成立女子调解队,每队至少3名调解员,负责调解婚姻家庭纠纷、邻里纠纷;截止2021年3月,全市共成立女子调解队302个,队员1865名,已覆盖至村(社区)。市公安局制发了《保山市公安机关创建“枫桥式公安派出所”实施意见》,明确充实派出所和社区农村警力,按照城市、农村不同情况,以每名民警管理实有人口3000至5000人的基本标准,配齐社区(驻村)民警;同时,认真落实“一社区(村)一警(辅警)”制度,按照“一社区(村)一警(辅警)”的要求,年内,全市951个村(社区)完成“一社区(村)一警(辅警)”建设工作。其他相关部门相继出台了《保山市家庭安全风险评估制度》、《中共保山市委信访联席会议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领导干部接访下访工作的通知》等文件,进一步加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治理机制建设。自2020年起,由市委政法委牵头开展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创建工作,工作目标是“2020年建机制、2021年见成效、2022年达目标”。移民安置区和易地扶贫安置区基层社会治理是“创建工作”的重要内容。
四、加强安置社区服务体系建设
持续加强对安置社区服务体系的建设,优化服务机制,加快推进社区为民服务站建设,确保搬迁群众就近方便办事。梳理民政公共设施的现状布局情况,根据安置点的公共设施建设情况,积极向上级争取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养老、儿童福利等建设项目,逐步提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综合服务能力。目前,村(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和为民服务站方面,覆盖率达到94.8%,180个村(社区)就近整合利用办公设施,新成立的3个行政村已配建服务站;安置地区共建有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农村互助养老服务站、村级养老服务中心、农村幸福院等4类109个居家养老服务设施,覆盖99个安置点,覆盖率47.1%;108个儿童之家,覆盖119个安置点,覆盖率56.7%;农村公益性公墓(骨灰堂)80个,覆盖132个安置点,覆盖率62.9%。同时,对搬迁群众婚姻登记给予优先安排,促进安居乐居。施甸县以关爱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留守妇女为切入点,引入了长江265基金会、保山学院“四叶草”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两个社会组织,尝试探索开展“关怀山村留守老人”和“儿童之家”两个公益项目,进一步提升社区服务体系建设。
五、聚焦产业就业确保稳定增收
按照“以岗定搬、以业定迁”的工作思路,坚持“挪穷窝”与“换穷业”并举,编制集中安置点产业规划和就业计划,充分整合扶贫产业资金,做到建档立卡搬迁户产业就业全覆盖。围绕“资金跟着搬迁户走、搬迁户跟着能人走,能人跟着产业项目走,产业项目跟着市场走”的产业扶贫发展思路,深入分析安置区资源禀赋,因地制宜选择产业,避免产业配套“一窝蜂”。采取长短结合、分类开展产业扶持。对跨区域搬迁、无法耕种原有土地的搬迁群众,加大土地流转,引入企业进行开发利用。隆阳区在产业发展方面,以规模经营与群众自主发展小养殖、小种植、小作坊、小买卖“四小”产业相结合,加快土地流转,推进蔬菜、水果、茶叶、咖啡、中药材5个万亩规模农业示范区建设,使群众在一份土地上可获得租赁和务工两份收入;以“公司+合作社+农户”为重点,发展“贫困户种养+公司收购”“产业扶持+合作社兜底”“合作社代养”等产业扶贫模式,实施农业产业项目,确保贫困户至少参与1项持续稳定增收产业。同时,芒宽集镇、辛街集镇、西邑永信集镇、蒲缥集镇、潞江芒合5个安置点共争取到2019年省级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以奖代补资金500万元,主要用于后续产业发展。龙陵县对区位优势较好,靠近中心乡镇、产业园区、旅游景区安置的搬迁群众,依托储橙、石斛系列产品精深加工、发展乡村旅游等,持续增加群众收入。实现户均有2项以上产业支撑,搬迁建档立卡贫困户户均享受2项以上产业扶贫政策支持,带动搬迁农户户均增收5000元以上,巩固提升了搬迁群众产业发展难的问题
六、扎实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和“互联网+监管”工作
截止目前,全市共在“云南政务服务网”发布政务服务事项6763项(按办理项),“网上可办率”99.47%,“全程网办率”48.08%,“最多跑一次率”99.21%。“一部手机办事通”注册用户388918人,实名认证数319600人,实名认证率82.18%;使用“一部手机办事通”APP办理事项2010622件,平均办件量0.76件。建成“12345”政务热线公共服务平台,累计受理和回复有效诉求29164件,按照办结率100%。在国家“互联网+监管”系统认领监管事项5443项,完善检查实施清单4497项。173个监管执法部门完成部门和执法人员基本信息录入,覆盖监管事项3651项,监管事项覆盖率67.08%。
我市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社会治理工作在市级各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在下一步工作开展过程中,我局将进一步巩固搬迁成效、强化服务管理、抓稳后续扶持工作、强化宣传引导,持续抓好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社会治理工作。
感谢您对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社会治理工作的重视关注,也感谢您对我们工作的关心支持,我们一定会遵循您提出的宝贵意见、建议继续研究推进,把下一步的工作抓实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