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9130195-9/20240531-00001 | 发布机构 | 保山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
公开目录 | 爱国卫生运动、健康云南行动 | 发布日期 | 2024-05-31 |
文号 | 浏览量 |
保山市绿美城市和绿美社区建设取得实效
近年来,保山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以“建设生态宜居城市”为主题,高标准推进绿美城市和绿美社区建设并取得实效。
提高认识抓统筹。为加强对全市绿美城市和绿美社区建设工作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成立由市人民政府分管副市长任组长,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园区管委会主要负责人、各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市住房城乡建设局,由主要领导担任办公室主任,扎实推动各项工作。两年来,领导小组及办公室通过会议、调研、督导、考评等方式全力推动各项工作落实落细,有效保障任务目标顺利实现。以争创“国家园林城市”和“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为工作着力点,以城市绿地总量明显提高、绿地系统格局日趋优化、人居环境品质明显提升、城市风貌特色逐步彰显为工作重心,制定细化工作方案,围绕到2024年末全市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到40%以上、绿化覆盖率达到43%以上、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4平方米以上等指标,将任务项目化、项目清单化、清单责任化,制定三年行动实施示范项目81个,并按照计划逐年推动落实。
强化目标抓落实。品质提升,推动实现居民需求目标。以“增绿提质”为主线,通过绿美城市行动,努力打造宜业宜游宜居城市,不断推动城市“因绿而美、因特而美、因多样性而美”,逐步实现“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城市美好愿景。2022年、2023年在省级绿美城市考评中,腾冲市、昌宁县、施甸县荣登云南省绿美城市,20个社区入列云南省绿美社区。全力开展,确保完成重要指标目标。紧盯绿地率、公园服务半径覆盖率、林荫路覆盖率、万人拥有绿道长度等任务指标,统筹抓好绿美社区、绿美街区街道和城市公园、林荫大道、漫步绿道、健康步道等建设,逐步实现生态丰美、环境优美、城市谐美、人文醇美、建筑韵美、生活恬美、社区和美的绿美城市和绿美社区建设。目前保山市绿地率39.39%,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3.77平方米,公园服务半径覆盖率87.65%,林荫路覆盖率60%,万人拥有绿道长度0.83公里,基本实现了年度工作目标。因地制宜,实现各美其美任务目标,根据各县(市、区)地理区位、生态环境、资源禀赋、地域文化、经济社会发展等情况,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的原则,隆阳区围绕“宜居宜业宜游”、施甸县围绕“善洲故里,稻母之乡”、腾冲市围绕“世界健康生活目的地、现代公园城市”、龙陵县围绕“小而精、小而美、小而特”、昌宁县围绕“滇西最美田园城市”主题,推动实现“一城一景、一城一品、各美其美”的建设目标。
把准方向抓提升。理底数。结合“一年一评估,三年一体检”的城市体检工作,对城市建成区范围内的现状绿化空间与绿化情况进行系统化摸排,掌握绿化建设现状底数,总结现状存在的核心短板,梳理近期重点绿化美化增补空间。通过摸底研判全市共谋划组织实施88个绿美项目,目前累计增加绿地54.17万平米,种植各类苗木约3.36万株。强规划。重点依托国土空间规划和三区三线划定,推动各县(市、区)结合实际情况,编制或更新建成区绿地系统专项规划以及公园体系专项规划。截至目前,全市各县(市、区)已组织编制完成绿地系统专项规划,实现全覆盖目标。抓更新。以城市更新为契机,结合老旧小区、城中村改造等工作,通过拆除围墙、两违及临时建筑,整合闲置用地近3万平方米,统筹开展绿美城市及绿美社区建设,打造供群众游憩的休闲场所。树示范。在系统化布局的基础上,通过打造典型样板绿化项目,充分展示保山市落实绿美行动三年计划的成果,支撑保山市争取省财政以及其他社会资本的奖补与支持,保障实施绿美城市的可持续性。2022年度省级绿美标杆典型奖补,保山市绿美城市2个获得奖补资金1950万元,绿美社区10个获得奖补资金65万元。组织开展了“博爱保山行”“绿美保山”“博爱家乡、绿美保山”等公益募捐活动,累计获得募捐资金150余万元。增绿量。结合国土空间规划以及各项专项规划,支撑建成区绿地系统与公园体系建构,根据实际情况增补综合公园、社区公园、街头绿地、口袋公园等各层级点状公园的建设。通过拆墙透绿、见缝插绿、垂直绿化等方式,进一步增加公共绿地覆盖范围和面积。2023年以来,累计增加绿地面积54公顷,城市公园绿地面积增加119公顷。串绿地。紧扣美丽宜居城市建设要求,有机整合城市自然生态空间和公园、广场、道路等各类城市绿地空间,全市城市建成区补植补绿共完成153处,完成绿化面积1.7万平米,补植苗木3433株。优绿质。积极探索建设用地腾挪等方式留足绿化空间,加强既有绿地改造提升,重点解决城市绿地“设施短板”“枯死缺失”“黄土裸露”和“色彩不足”等问题,整合闲置用地近3万平方米,消除绿地缺损1224处,增设社区级游园40个,增补健身器材109组。(市住建局供稿)
施甸县“五个强化”扎实推进健康县城
建设
自2024年以来,施甸县深刻汲取2023年国家卫生县城巩固和健康县城建设工作的教训,痛定思痛,以“五个强化”扎实推进健康县城建设。
强化组织领导,推动工作落实。成立由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推进健康县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并制定整改方案,将工作任务细化分解到各责任单位,同时纳入年度综合绩效考核。县、乡、村三级联动,建立处级领导包保和部门挂钩社区工作制度,128个机关企事业单位挂钩建成区8个社区40个网格,统筹整合部门资源和街道、社区力量,实行“清单制+责任制”的网格化管理,包保干部下沉网格协调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建立年度会议、调度会议、联席会议制度,运用分级调度、专班推进、一线办公3种方法,实行报告、督查、通报、问责4项机制,构建县级行业部门各司其职、高效联动的工作机制。
强化环境治理,改善人居环境。将健康县城建设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绿美城市深度结合,坚持城乡联动、全域共建,大力推进农村健康环境建设。聚焦“三个看不到”,解决干什么的问题。以“路面看不到垃圾、侧沟看不到污水、出入看不到杂物”为目标,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大力整治“三堆三乱”,投入车辆、挖机等120余台,累计整治建筑材料堆、杂物堆3000余处,清运垃圾杂物90余吨,清理乱搭乱建、乱贴乱画2000余处。盯紧“三个层级”,解决谁来抓的问题。一是县级高度重视,主要领导统筹抓,定期调度、靠前指挥;县政协主席牵头抓,县级领导深入盯,分线作战、一线推动;县人大1名副主任带领督,加强日常督导,及时发现问题、交办整改、限时办结、定期回头看。二是乡级书记抓、乡长推,带头深入群众、组织群众、发动群众,引导群众主动参与人居环境整治。三是村级监督委主任负责管理保洁员队伍,确保全县139个村(社区)保洁员天天在岗、发挥作用。用好“三笔钱”,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问题。一是项目投一点。整合衔接资金、沪滇协作、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等项目资金共计4500万元,实施主管网改造、道路修复、沟渠支砌等。二是社会捐一点。全面动员爱心企业、社会人士、公益组织捐款捐物200余万元,捐赠垃圾清运车34辆及路灯、水泥、绿化树等。三是群众出一点。户内管网、化粪池等设施,由农户出资并投工投劳自主建设。通过用好这“三笔钱”,全县镇区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分别为100%、75%,村庄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覆盖率77.76%。采取“三种模式”,解决怎么干的问题。针对施甸河沿线30个村庄20275户农户生活污水收集难、治理难的现状,施甸县因地制宜、因村施策,探索出农村污水治理“三种模式”。一是污水不出户。采用“小三格+尾水收集池”,户内收集后就近就便还田还地,实现资源循环利用;二是污水单元治。不具备户处理条件的,以3—5户为1个单元,共建共用1个大三格化粪池,实现多点收集、分散处理;三是污水进管网。对县内3个污水处理厂所覆盖的区域,动员群众自主接入污水管网,通过污水处理厂统一收集处理。建立“三个机制”,解决怎么管的问题。一是建立保洁机制,做到环境卫生天天扫。用好3412名乡村保洁员、护路员,以及6776户农村低保户,每天对辖区环境卫生进行清扫。二是建立督查机制,做到人居环境月月督。常态化开展督查检查,发现问题第一时间交办整改反馈,确保各项任务落地落实;公安交警、交通执法等部门严厉打击货运车辆扬尘泼洒,严厉查处运输货物不覆盖和覆盖不严实等违法行为。三是建立管护机制,做到污水管网年年疏。公共区域污水管网由村级负责管护督促疏导,小三格和大三格化粪池由农户负责清理管护,实现常态长效。
强化县城建管,提升市容市貌。开展市容市貌集中整治专项行动。坚持“责任上肩”,在统筹推动上下功夫。建立“主要负责人亲自抓、分管负责人协同抓、工作小组具体抓”的工作机制,通过会议推动、领导主动、部门联动的工作机制,明确整治目标,围绕破损市政道路和人行道进行修复、公园广场基础设施修缮、河道清淤、雨污管网疏通、城郊结合部裸露垃圾清理等重点内容细化整治措施,确保任务落实到人、效果落实到位。坚持“工作上心”,在做实做细上下功夫。集中力量组建三个专项整治行动小组,对县城建成区内各商业住宅小区和老旧居民小区、主次干道及入城道路两侧进行了地毯式、全覆盖排查596处,对坑洼道路修复2040平方米、更换破损窨井盖186个、修复破损人行道地砖136平方米、新增和修复围挡979米、清理城郊建筑垃圾18392吨、对城市雨污管网进行清掏疏通535处。截止目前道路装灯率达100%,主次干道每日保洁时间16小时,道路机械化清扫率84.3%,街巷路面每日保洁时间16小时,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3.5%,,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35.11%,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100%,城市井盖完好率98%,主城区回收网点覆盖率100%。坚持“措施上手”,在长效治理上下功夫。围绕城乡环境卫生治理中的“堵点”“痛点”“盲点”,细化管理措施,加大执法密度和力度,在环境清洁、垃圾清理等重点、难点工作中持续发力,建立健全监管机制,加强对城乡环境卫生工作监督,建立发函督办、部门联动、上门宣传、媒体曝光等机制,建立健全监管体系,加强对占道建设、乱丢乱放、建筑垃圾、厨余垃圾随意倾倒等违法活动的监督和管理,不断实现“治理有实效、城市有变化、群众得实惠”的治理目标。
强化市场监管,保障舌尖安全。以食品安全“四个最严”为根本遵循,综合运用“云南市场监管一体化在线监管平台”、“云南市场监管通APP”等智慧管理模式为突破,以“餐饮服务等级评定”分类监管方式为先导,以“重点整治、常态管理、持续提升”为原则,聚焦餐饮服务环境卫生、食品安全和营养健康,顺应消费者安全、健康的餐饮消费需求。以县城建成区、各乡镇农贸市场、街天集市等为重点区域,以酒店餐厅、餐饮店、食品摊等为重点检查对象,以餐饮店、“小餐饮”等为重点业态,突出重点,抓好抓实餐饮行业专项整治,精准研判餐饮食品安全风险隐患,全面开展专项执法检查。出动执法人员175人次,检查指导餐饮服务提供者422户次,发现餐饮食品安全风险隐患问题9个,责令27户经营户限期整改,发布“食安心”红黑榜5期。针对城南农贸市场存在环境脏乱、占道经营等管理不到位问题,抽调10名工作人员组成“食安心”工作专班,专门负责农贸市场的规范治理和餐饮店、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小作坊等业态监管,每周采取班子成员带班+专班人员值班的方式到农贸市场对市场开办方和摊贩进行跟踪督促。市场监管局、甸阳镇、综合执法局、交警大队、网格单位、物业公司等多部门配合协作,齐抓共管。
强化慢病管理,提升健康水平。加强支持性环境建设,确保慢病“防得住”。持续巩固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加强健康细胞创建。在全县各机关、企事业单位中积极推广工间操制度和无烟单位创建活动,不断丰富活动载体,构建全民动员、广泛参与的工作氛围。建成健康家庭170户,健康企业50家,健康村70个,健康乡镇10个,健康学校50所。统筹资源,强化部门协作,发挥工会、妇联等社会团体优势,联合教育、宣传等部门,采取日常宣传和集中宣传相结合、主题宣传与科普宣教互辅佐、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共推进的形式,加大科普力度,强化个人健康意识和责任。提升慢性病诊治服务能力,确保慢病“治得好”。一是加强重点专科建设。以等级医院评审、“百县工程”为抓手,强化针灸理疗康复科、普外科、重症医学科等专科建设,认真组织实施县人民医院临床营养科、老年病科2个省级薄弱专科建设项目。认真组织实施县中医医院骨伤科、脾胃病科2个云南省中医特色专科和应急救治能力提升项目。推进施甸县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中心建设项目,不断提升老年病科服务能力。强化慢性病随访服务,确保慢“管得好”。一是完善慢性病管理服务机制,对辖区18岁及以上人群开展首诊测血压和糖尿病高危筛查,首诊测血压要求达100%,及时将确诊的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转介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纳入随访管理。二是全面提升慢性病随访管理质量。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为抓手,强化基层业务指导和培训,扎实开展65岁以上老年人、糖尿病、高血压患者、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等建档、体检、随访、治疗等工作。截至目前,65岁及以上老年人建档47040人,高血压管理患者25643人,规范管理率99.51%;糖尿病患者管理5110人,规范管理率98.50%;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年内在管1752人,规范管理率99.08%。(施甸专项办供稿)
附件【专报第15期.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