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1525525-X/20220908-00001 | 发布机构 | 保山市农业农村局 |
公开目录 | 发展规划 | 发布日期 | 2022-09-08 |
文号 | 浏览量 |
目 录
前 言
第一章 发展基础
第一节 “十三五”农业农村发展成就
第二节 困难挑战
第三节 发展机遇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第二节 基本原则
第三节 发展思路
第四节 发展目标
第三章 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主要任务
第一节 提升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
第二节 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第三节 夯实高原特色农业现代化基础
第四节 建设滇西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区
第五节 构建农业开放发展新格局
第四章 实施现代农业十大重点工程
第一节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第二节 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工程
第三节 农业现代种业提升工程
第四节 农业科技创新支撑工程
第五节 农产品加工与物流提升工程
第六节 农业绿色发展工程
第七节 农产品品牌打造工程
第八节 数字农业建设工程
第九节 农业市场主体倍增培育工程
第十节 农业机械化提升工程
第五章 全面推进农村现代化发展主要任务
第一节 全面推进乡村建设
第二节 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第三节 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
第四节 提升乡村治理能力
第五节 培养高素质农民
第六节 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第七节 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第六章 开展现代乡村建设十大重点行动
第一节 乡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行动
第二节 乡村公共服务能力提升行动
第三节 乡村振兴示范创建行动
第四节 数字乡村建设行动
第五节 乡村文明建设行动
第六节 乡村文化建设行动
第七节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升级行动
第八节 乡村人才队伍建设行动
第九节 集体经济强村行动
第十节 乡村治理能力提升行动
第七章 环境影响分析
第一节 有利环境因素分析
第二节 不良环境影响分析
第三节 消除环境影响措施
第八章 保障措施
第一节 加强组织领导
第二节 落实用地保障
第三节 强化投入保障
第四节 加大金融支持
第五节 强化法制保障
第六节 凝聚各方力量
第七节 完善保险体系
第八节 开展评估考核
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做好“十四五”时期“三农”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任务,是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重要举措。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加快保山市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根据《云南省“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规划》《云南省“十四五”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规划》《保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制定本规划。
本规划衔接了《保山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的阶段性目标任务,总结了保山市“十三五”期间农业农村发展取得的成就,分析了“十四五”期间农业农村发展形势,明确了总体要求、主要任务、重点工程、重点行动、建设重点和保障措施,是“十四五”时期指导保山市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性规划。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立足新发展阶段,认真总结、分析全市“十三五”农业农村发展成就,积极谋划“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各项目标任务,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跨越发展,增进广大农民根本福祉,意义重大。
“十三五”时期,全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市工作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新成就,为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有力支撑,为“十四五”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全市农业总产值由2015年的234.5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385.4亿元,年均可比增长6%;农业增加值由2015年的144.4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245.6亿元,年均可比增长6%;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由2015年的148.18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515亿元,年均增速28.29%。
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稳步提升。粮食播种面积由2015年的394.60万亩增加到2020年的395.16万亩,总产量由2015年的143.16万吨增加到2020年的146.12万吨,单产由2015年的362.8千克增加到2020年的369.77千克;人均粮食产量600千克,从2015年至2020年居于全省前三位。24个品种和11项技术入选云南省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6%以上、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51.2%。施甸县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第二批国家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国家制种大县。粮食安全根基进一步夯实,为保山市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压舱石”作用。2020年,甘蔗种植面积25万亩,产量107.38万吨,单产由2015年的3708公斤/亩增加到2020年的4295公斤/亩,“十三五”期间累计争取中央资金15608万元用于建设龙陵县、施甸县和昌宁县3个糖料蔗核心基地。油菜播种面积42.78万亩,总产量6.72万吨,农业产值3.3亿元。
特色产业发展成效明显。2020年,中药材、茶叶、咖啡、蔬菜、水果、生猪、肉牛、花卉、坚果等重点产业综合产值588.09亿元,除生猪外其它8大重点产业综合产值436.08亿元,同比增长18.87%。咖啡种植面积和产量排全省第3位和第2位,茶叶面积和产量均排全省第4位,投产桑园面积和鲜茧产量分别排全省第2位、第3位,石斛和甜柿的种植面积、产量、产值均居全国第一位。隆阳区、施甸县、昌宁县成为国家“南菜北运”基地县。
畜牧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全市畜牧业生产产值由2015年的95.89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163.2亿元,年均可比增长10.1%。2020年,肉类总产量33.88万吨,禽蛋产量1.12万吨,生猪稳产保供考核获全省第2名,生猪存栏、出栏排全省第3、4位,肉牛存栏、出栏排全省第6、7位,创建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148个。上海东方希望集团200万头生猪全产业链项目落地隆阳区、昌宁县,保山市与上海鹏欣(集团)有限公司签署50万头肉牛养殖项目。
渔业产业稳步发展。水产养殖面积由2015年的15.33万亩增加到2020年的17.74万亩,年均增长15.72%;水产品总产量4.27万吨,渔业经济总产值5.43亿元。“十三五”期间,全市累计完成水产养殖面积88.61万亩,水产品总产量24.41万吨。稻渔综合种养面积105.61万亩。创建国家级健康养殖示范场5个,拥有渔业加工企业5家,水产品加工能力超过50吨/年。水产品稳产保供,未发生渔业安全事故、重大水生动物疾病疫情等。
打造“绿色食品牌”成效显著。2020年底,全市有“绿色食品牌”产业基地90个。“三品一标”获证组织127家、产品368个,有机产品持证企业和产品数量排全省第8位。“高黎贡山”“昌宁红茶”“腾药”等入选云南省“10大名品”,高黎贡山茶业、品斛堂等企业入选全省“20佳创新企业”,芸岭鲜生、科思达等一批知名企业入驻保山。保山猪、槟榔江水牛、龙陵黄山羊分别入选云南省“六大名猪”“六大名牛”“六大名羊”,“一座保山”“隆阳乡耕”等公用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逐步提高。在全省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单项工作考核中被评为优秀。3个县(市、区)入列云南省“一县一业” 创建名单:腾冲市中药材示范县、隆阳区咖啡特色县、昌宁县茶叶特色县。
农业绿色发展取得新进展。科学划定畜禽养殖禁养区,实施隆阳区、腾冲市、昌宁县、施甸县4个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79.19%,主要农作物肥料利用率达40%,农药利用率稳定在40%以上,绿色防控覆盖率达35%以上,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91.65%,废旧农膜综合利用率83%,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总体合格率97%以上。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和主要人畜共患病得到有效控制,全市没有发生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
农业基础设施进一步夯实。严守耕地红线,全市耕地495.39万亩,划定永久基本农田402.82万亩,在全省率先完成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划定任务310万亩,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70.72万亩、有效灌溉面积241.8万亩。“十三五”规划内的中型水库、小(1)型水库新开工率达到100%,推进杨柳等100个片区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建设,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47.33万亩,农田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0.498。治理主要支流1条、中小河流13条,防洪减灾能力明显增强。红谷田、花园、段家坝等中型水库以及邱家河、甫家等小(1)型水库建成蓄水,北庙水库连通等工程已开工,供水安全保障能力持续提升。新增电力装机48万千瓦,全社会用电量从55亿千瓦时增至85亿千瓦时。全市行政村宽带网络全覆盖;实现县县通高速、乡镇通柏油路、村村通硬化路通班车。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圆满收官。全市改建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26万座,普及率达66%;改建无害化卫生公厕882座,实现行政村有1座以上无害化卫生公厕全覆盖。除城区所在地外的61个乡(镇)镇区、5537个自然村生活垃圾得到治理或简易治理,治理率分别达到95.3%和91.7%。实现城乡一体化或自建终端治理生活污水的乡镇(街道)达49个,乡(镇)镇区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达65.3%;建成农村生活污水分散式处理设施493个、集中式处理设施312个;完成402个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示范试点村。建制村通硬化路率达100%,村庄绿化率达35%。腾冲市、昌宁县、龙陵县荣获“云南省美丽县城”称号,腾冲市和顺镇、固东镇银杏村被命名为“云南省特色小镇”。全市有130个村落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总数位居全省第一。
落实五级书记抓脱贫攻坚,实行党政“一把手”双组长制和行业部门“一把手”责任制,抓实发展生产、易地搬迁、生态补偿、发展教育、社会保障“五个一批”脱贫措施,全市4个贫困县(隆阳区、施甸县、龙陵县、昌宁县)脱贫摘帽,33个贫困乡、413个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94017户392166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13.02%降至0%,布朗族、佤族等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实现整族脱贫。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由2014年的2627元提高到2020年的11466元。
编制实施《保山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保山市美丽宜居乡村建设规范》,乡村建设规划许可制度县级覆盖率达100%,村庄规划稳步推进。腾冲市清水乡中寨司莫拉佤族村、隆阳区潞江坝等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2019年全市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排名全省第1位。72个村荣获省、市美丽村庄称号,有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1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3个、中国美丽田园1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4个。26个村寨被命名为全国、全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178个乡(镇)、村(社区)及有关单位被命名为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
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顺利完成,全市共完成农村承包地确权391.30万宗、面积645.56万亩,颁发承包经营权证书52.01万本。龙陵县农村承包地确权成果数据库在全省率先通过农业农村部汇交,保山市、腾冲市被表彰为全国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典型地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国试点全面完成。全市共完成清产核资单位12444个,认定集体经济组织农户55.7万户222.08万人,建立新型集体经济组织2832个。全市2020年农村承包地流转面积累计达57.5万亩。
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5年的8572元增加到2020年的13426元,年均增长9.39%;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由2015年的7033元增加到2020年的11188元,年均增长9.73%;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15年的2.99:1缩小到2020年的2.71:1。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2.7%。全市城乡义务教育均等化水平不断提升,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政策实现全覆盖。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农村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不断完善。
农业农村基础设施薄弱依然是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突出问题,农村多数位于山区、半山区,土地零散分布,农村道路、水、电、市场、物流信息、生产设施等发展滞后,难以满足产业转型发展需求。2020年末,全市有效灌溉面积241.8万亩,仅占耕地总面积的48.49%。水资源在空间和时间上分布不均,水利化程度不高,干旱、冰雹、洪涝、低温等自然灾害及次生衍生灾害频发。农机装备有效供给不足、机械化生产技术体系不配套和适宜机械化的基础条件滞后,2020年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为51.2%,低于全国20个百分点。与山区产业转型升级相配套的晾晒、烘干、保鲜等加工设施设备配套不足,产后损耗高,商品转化率低。农产品冷链物流系统不完善,冷链物流网络服务滞后。
农业产业总体表现为标准化、规模化程度不高,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融合不紧密。规模化程度低,面积或产量排名全省前五位的产业仅有生猪、茶叶、咖啡和蚕桑。规模农业土地流转面积少,2020年土地规模流转面积57.5万亩,仅占全市第二轮承包耕地面积(239万亩)的24.1%。农产品加工水平不高,大部分企业装备水平低,新产品、新技术研究开发能力不强,产、加、销一体化能力不足,原料直销或初加工农产品占比较高,产品粗加工多,精深加工少。2020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1.37:1,低于全省0.31个百分点。全市有农产品加工企业932个,精深加工企业占20%左右,有50%的农业龙头企业未达到规模以上企业标准。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深入推进,农业与非农产业、农村与城镇在耕地和水资源等方面的配置矛盾日益凸显,加深了农业生产的自然资源约束。农业面源污染、农村垃圾和污水等治理问题尚未得到根本性解决,工业和城市对农业污染有增无减,镉、汞等重金属不断向水土渗透,给农业生态环境保护造成巨大压力。国家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制度政策日益完善,给以传统农业为主的保山带来了新的挑战,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推动农业发展方式由资源消耗、环境污染型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转变刻不容缓。
当前,国际经济形势复杂多变,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经济冲击仍在持续,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农业农村外部发展环境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因素增加。“十四五”时期,保山经济社会发展将呈现新的特征,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面临巨大挑战。农药、化肥、种子、饲料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持续攀升,农业生产成本增加,种粮比较效益不高,稳定粮食播种面积、确保粮食安全任务艰巨。干旱、洪涝、霜冻等自然灾害多发频发,防灾减灾体系薄弱,动植物疫病疫情防控压力加大,农业生产风险因素增多。
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考察云南并发表重要讲话,深刻阐明事关云南全局和长远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明确了云南作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战略定位,对云南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亲临保山,为保山将市情新内涵转化为发展新优势指明了新方向新路径,为新时代保山高质量跨越发展、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擘画了新蓝图。2021年5月,省委省政府保山现场办公会进一步明确,保山要努力成为世界一流“三张牌”示范区、兴边富民示范区、国际文化旅游胜地。
“十四五”时期,“三农”工作重心由脱贫攻坚转向乡村振兴。《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等法律、文件出台,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政策体系不断优化,制度保障更加精准。《云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聚焦建成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打造世界一流“三张牌”等重大战略,保山作为重大战略的叠加区,被赋予建设滇西辐射中心、打造世界一流“三张牌”示范区等重大使命。《保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全面建设滇西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区、打造千亿级高原特色农业、高水平推进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的基本思路,为保山市农业农村发展带来了重大的政策机遇。
紧紧围绕国家和省“十四五”规划、保山建设“两区一地”的目标定位,“十四五”期间,保山将按照“大产业+新主体+新平台”的发展思路,围绕粮食、咖啡、石斛、茶叶、生猪、肉牛等重点产业,推进规模化布局、标准化生产、设施化配套、专业化经营,做强高端基地,发展高端加工,打造高端品牌,抢占高端市场。加快发展区域特色产业,以隆阳区为重点,全链条重塑咖啡产业,以施甸县为重点,打造国家水稻两用核不育系良种繁育基地,以腾冲市为重点,做强做优中药材产业,以龙陵县为重点,大力发展石斛产业,以昌宁县为重点,做大做强昌宁红茶品牌,以澜沧江、怒江、龙川江和枯柯河“三江一河”流域为重点,做大做强肉牛产业。聚力推进乡村振兴,高质量构建城乡协调发展格局。重点打造司莫拉、“大和顺”、银杏村、潞江坝等一批全国乡村振兴示范样板。紧紧围绕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树立发展信心,创新工作思路,落实新发展理念,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奋力开拓保山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新局面。
保山地处滇西咽喉,毗邻两亚(东南亚、南亚)、连接两洋(太平洋、印度洋),腾冲市、龙陵县与缅甸接壤,经腾冲市至缅甸密支那到印度雷多的陆路全程不到600公里,是我国通往南亚东南亚距离最近、辐射面最广的陆路通道。随着大保铁路开通运营,保山承接东部和南部产业转移带来的产业发展机遇将进一步增强,“一线两园”和跨境物流融合一体的开放型经济体系逐渐形成,以粮食、水果、蔬菜、畜牧业等为重点的保山对缅农业投资合作区位优势将更加明显。
综合研判,“十四五”时期,我国发展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保山农业农村发展机遇和挑战并存,希望与困难同在,总体上仍处于乘势而上、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必须树立发展信心,把握经济社会发展新特征新变化,提高抢抓发展机遇、化解困难挑战的能力和水平,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找准定位,创新思路,不断巩固提升农业农村发展好势头。
按照“保供固安全,振兴畅循环”的定位思路,把握好目标任务、重点工程、重大项目和保障措施,着力推动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两次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围绕省委省政府努力把保山建成世界一流“三张牌”示范区、兴边富民示范区、国际文化旅游胜地的战略部署,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绿色生态农业为重点,推进全产业链发展,打造千亿级高原特色农业。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首要位置,全面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打造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深入推进兴边富民行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大力建设现代化边境小康村,维护边境地区安全稳定。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健全党管农村工作的领导体制机制,强化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制度保障,确保党在农村工作中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障。
坚持绿色引领。坚定不移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树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产业发展全过程,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空间布局、节约利用资源、保护产地环境、推广绿色有机认证、增强绿色供给能力,推广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激活农业绿色发展内生动力。
坚持深化改革。坚持以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为主线,以完善产权制度、要素市场化配置和调动全社会积极性为重点,把农村改革不断推向深入,着力破除户籍、土地、资本、公共服务等要素制约,持续增强农业农村发展动力和活力。
坚持农民主体。始终坚持农民主体地位不动摇,始终把农民的切身利益摆在首位,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激发农民内生动力,更加注重、更大力度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乡村振兴聚智聚力,让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坚持市场主导。统筹兼顾,因地施策,强化政府规划引领、机制创新、政策支持和配套服务。瞄准市场消费需求,选择产业特色鲜明、市场潜力大、具有领先技术和独特工艺的特色产业,充分发挥市场在产业发展、投资建设、产品营销等方面的主导作用,提升特色产业竞争力。
坚持规划引领。以全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十四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为引领,明确具体工作思路,细化重大工程、重大行动,落实政策措施,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工程和行动与各项规划有效衔接。
在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的基础上,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产业区域布局,构建全产业链,推动区域特色产业、县域重点产业、“一县一业”创建联动发展,推进重点产业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专业化生产、精深化加工、品牌化建设、集群化发展,打造具有保山特色的千亿级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大力实施乡村振兴“百千万”示范工程和“数字农业、数字乡村”建设,发展壮大乡村产业,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繁荣发展乡村文化,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实现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到2025年,农业农村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农业基础设施现代化迈上新台阶,农村生活设施便利化初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农业基础更加稳固,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应保障更加有力,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明显优化,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明显提升,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基本形成,滇西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区基本建成,努力建成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示范区。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明显,化肥农药使用量持续减少,农村生态环境较大改善。统筹实施好乡村建设行动和兴边富民行动,乡村面貌不断改善,乡村发展活力不断增强,乡村文明程度得到新提升,农村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努力成为兴边富民示范区。
到2035年,基本建成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保山市“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规划主要指标
一级指标 | 二级指标 | 序号 | 三级指标 | 单位 | 属性 | 2020年 | 2025年目标值 |
农业高质高效 | 经济总量 | 1 |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 | 亿元 | 预期性 | 385.4 | 515 |
2 | 农业增加值 | 亿元 | 预期性 | 245.6 | 340 | ||
产业结构 | 3 | 粮食产量 | 万吨 | 约束性 | 146.1 | 146.12 | |
4 | 肉类总产量 | 万吨 | 预期性 | 33.84 | ≥50 | ||
5 | 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 | - | 预期性 | 1.37:1 | 3:1 | ||
6 | 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人次 | 亿人次 | 预期性 | 0.2 | 0.26 | ||
生产条件和水平 | 7 | 建成高标准农田面积 | 万亩 | 约束性 | 170.72 | 260 | |
8 | 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 | — | 预期性 | 0.498 | 0.53 | ||
9 | 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 | % | 预期性 | 51.2 | 55 | ||
10 | 畜禽养殖规模化率 | % | 预期性 | 43.9 | 50 | ||
质量效益 | 11 | 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总体合格率 | % | 预期性 | 97 | 98 | |
12 | 农产品出口额 | 万美元 | 预期性 | 2507 | 4037 | ||
乡村宜居宜业 | 生态宜居 | 13 | 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 | % | 约束性 | 79.19 | 85 |
14 | 农村卫生户厕覆盖率 | % | 预期性 | 66 | 75 | ||
基础设施 | 15 | 农村自来水普及率 | % | 预期性 | 94.88 | ≥95 | |
16 | 30户以上较大人口规模自然村通硬化路比例 | % | 预期性 | 77 | 85 | ||
公共服务 | 17 | 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专任教师本科以上学历比例 | % | 预期性 | 74.48 | 80 | |
18 | 乡村医生中执业(助理)医师比例 | % | 预期性 | 17.49 | 22.5 | ||
19 | 乡镇(街道)范围具备综合功能的养老服务机构覆盖率 | % | 预期性 | 76 | 86.67 | ||
20 | 县级及以上文明村和乡镇占比 | % | 预期性 | 58 | >60 | ||
农民富裕富足 | 农民收入 | 21 | 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 元 | 预期性 | 13426 | 20000 |
22 | 集体收益5万元以上行政村占比 | 万元 | 预期性 | 100 | 100 | ||
农民消费 | 23 | 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 | 元/年 | 预期性 | 11188 | 18100 | |
支持保障 | 支持保障 | 24 | 农业保险深度(保费/第一产业增加值) | % | 预期性 | 0.44 | 1 |
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整体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坚决扛稳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切实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围绕猪肉、牛肉、羊肉、蔗糖、油料等重要农产品,完善扶持政策措施,构建科学合理、安全高效的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体系,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要求,稳面积、稳产量、稳政策、增效益。围绕“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原则,进一步调整优化产业布局,将永久基本农田、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作为建设重点,永久基本农田重点用于发展水稻、玉米、麦类等粮食生产。积极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新模式,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产业基地规模化、收储加工专业化、市场营销品牌化等一体化融合发展,每年建设10个以上的优质粮食产业化示范基地。创新经营方式,支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发展粮食适度规模经营,大力推进代耕代种、统防统治、土地托管等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扩大粮油规模化种植面积。依托国家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加强科研基地建设,配套完善基础设施,良种繁育基地发展到2万亩以上、亩产提高到430公斤以上,把施甸建成全国最大的水稻两用核不育系良种繁育基地,让粮食安全的根基更牢、手中的饭碗更稳。“十四五”期间,科学管护250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水稻140万亩、小麦10万亩、玉米100万亩),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395.16万亩,产量146.12万吨。
调整优化生猪产业布局,加快推进生猪全产业链项目建设,大力发展适度规模养殖,稳步提高生猪产能,构建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力争到2025年全市生猪年出栏达450万头,猪肉产量达38万吨。持续高位推进肉牛产业,加强服务协调,强化土地、用电、用水等保障,积极支持龙头企业发展,加快重点项目落地,用好用活产业发展扶持资金,不断提升肉牛产业发展规模和水平,力争到2025年全市肉牛年出栏达50万头,肉牛产量达12.5万吨。大力发展库区、冷流水、河沟、稻田等宜渔资源养殖,推广库区生态渔业、池塘健康养殖、稻渔综合种养等模式,稳步提升渔业产能,2025年水产品总产量达2.7万吨。强化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引导支持养殖场(户)不断改善防疫条件,扩大粮改饲范围,提高农副资源饲料化利用率,加快县域畜禽集中屠宰中心建设,推动运活畜禽向运肉产品转变,建立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智慧化养殖基地,加快推动养殖业提档升级。
巩固提升蔗糖产能。依托糖料蔗良种良法推广补贴政策实施,以品种改良、宜机化改造、绿色技术应用等为重点,加快良种推广应用,建设健康蔗种生产基地,促进良种良法配套,提高甘蔗糖分,推进土地整治、土壤改良培肥、农田水利设施和配套田间道路建设,加大甘蔗耕种管收全程机械化建设力度,推广甘蔗采收后蔗叶粉碎还田技术、地膜回收技术、制糖副产物综合利用技术。到2025年,建设35万亩糖料蔗生产基地,确保全市糖料蔗产量稳定在140万吨以上。
丰富油料产品供给。以油菜为重点,以核桃、油茶等木本油料为补充,优化食用油生产结构。推广应用高产、高含油量、高油酸含量专用、兼用型油菜品种,“稻鱼花油”周年绿色高效生产技术、油菜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蚜虫绿色防控技术和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降低油菜生产中劳动力和农药化肥投入,实现产业高效环保友好型生产。改进传统小榨生产技术,实现菜籽油就地加工,创建地方特色品牌,实现就地增值。将油菜花旅游融入滇西旅游环线景点建设,融入地方民族特色、文化元素,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到2025年,确保全市油菜种植面积达44万亩,油菜籽产量稳定在7万吨以上;核桃投产面积460万亩,产量25万吨。
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党政同责要求,执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牢牢守住耕地保护红线。按照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的顺序,将耕地保护任务数图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签订耕地保护目标责任书,实行严格考核,一票否决、终身追责;以“长牙齿”的硬措施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严格管控耕地“非粮化”,严格耕地用途管制,明确耕地利用优先序,永久基本农田重点用于粮食特别是口粮生产,一般耕地主要用于粮食和油、糖、蔬菜等农产品及饲草饲料生产。统筹耕地保护与质量建设,健全耕地质量监测体系,建强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规范设施农业用地管理。改善撂荒地耕种条件,有序推进撂荒地利用。以县(市、区)为单位,新增建设和改造提升相结合,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集中资金对项目区进行“田、土、水、路、林、电、技、管”综合配套、综合治理,夯实农业生产发展基础。采取土壤改良、地力培肥、退化修复、水旱轮作等综合措施,着力提升耕地质量。落实和完善耕地占补平衡政策,加强建设占用耕地占补平衡监管,确保新增补充耕地长期稳定可利用。
在确保粮食等重要农产品安全供给的基础上,纵深推进特色产业发展。围绕生猪、肉牛、水果、蔬菜、中药材、咖啡、茶叶、核桃、蚕桑、烟草等重点特色产业,深入实施“一二三”行动,打造区域特色“一县一业”,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稳定水稻、玉米、麦类主要粮食生产,稳定糖料蔗、油菜籽重要农产品生产,加快发展特色产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布局优化,坚持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三链同构”,做精做特区域、县域特色优势产业。以水稻、咖啡、红茶、石斛、中药材、肉牛为重点,做大做强“一县一业”,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示范区。到2025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515亿元,农产品加工产值达到1600亿元以上。
保山市粮食及重要农产品和特色产业发展指标
产业类别 | 指标 | 单位 | 2020年数据 | 2025年目标值 |
粮食 | 农业产值 | 亿元 | 45.7 | 49 |
面积 | 万亩 | 395.16 | 395.16 | |
产量 | 万吨 | 146.12 | 146.12 | |
甘蔗 | 农业产值 | 亿元 | 4.29 | 6.0 |
面积 | 万亩 | 25.0 | 35 | |
产量 | 万吨 | 107.38 | 140 | |
油菜 | 农业产值 | 亿元 | 4.69 | 5 |
面积 | 万亩 | 42.78 | 44 | |
产量 | 万吨 | 6.72 | 7 | |
生猪 | 农业产值 | 亿元 | 116.30 | 127 |
生猪存栏 | 万头 | 288.08 | 330 | |
肥猪出栏 | 万头 | 317.38 | 450 | |
猪肉产量 | 万吨 | 26.73 | 38 | |
肉牛 | 农业产值 | 亿元 | 24.20 | 60 |
肉牛存栏 | 万头 | 64.72 | 140 | |
肉牛出栏 | 万头 | 21.2 | 50 | |
牛肉产量 | 万吨 | 2.61 | 12.5 | |
水果 | 农业产值 | 亿元 | 9.24 | 18.18 |
面积 | 万亩 | 31.26 | 40.3 | |
产量 | 万吨 | 29.74 | 46.8 | |
蔬菜 | 农业产值 | 亿元 | 28.68 | 70 |
面积 | 万亩 | 70.03 | 80 | |
产量 | 万吨 | 99.72 | 114 | |
咖啡 | 农业产值 | 亿元 | 2.75 | 8.0 |
面积 | 万亩 | 13.11 | 13 | |
咖啡豆产量 | 万吨 | 2.22 | 2.62 | |
茶叶 | 农业产值 | 亿元 | 23.02 | 30 |
面积 | 万亩 | 66.87 | 67.73 | |
产量 | 万吨 | 5.90 | 6.32 | |
中药材 | 农业产值 | 亿元 | 24.07 | 45 |
面积 | 万亩 | 43.67 | 56.1 | |
产量 | 万吨 | 3.38 | 5.07 | |
核桃 | 农业产值 | 亿元 | 33.26 | 45 |
投产面积 | 万亩 | 400.00 | 460 | |
产量 | 万吨 | 16.36 | 25 | |
蚕桑 | 农业产值 | 亿元 | 1.43 | 2.5 |
桑树面积 | 万亩 | 17.40 | 17.5 | |
蚕茧产量 | 万吨 | 0.40 | 1 | |
烤烟 | 农业产值 | 亿元 | 17.22 | 19.5 |
面积 | 万亩 | 43.0 | 46 | |
产量 | 万担 | 115.00 | 125 | |
香料烟 | 农业产值 | 亿元 | 2.29 | 2.7 |
面积 | 万亩 | 6.40 | 6.8 | |
产量 | 万担 | 19.68 | 20 |
加快发展特色产业。立足产业基础、区位条件和资源承载力,构建山地现代农业发展片区,以肉牛、生猪、中药材、蔬菜、水果等特色产业为重点,创建高原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加快推进“绿色食品牌”生产基地、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以隆阳区和昌宁县200万头生猪及隆阳区、腾冲市肉牛养殖加工为重点,建成全省重要的绿色优质肉牛和生猪生产基地;以腾冲生物医药产业园和“伴手礼加工产业园”建设为龙头,推进石斛、重楼、黄精、银杏、美洲大蠊等道地药材生态种植养殖、野生保育和仿野生栽培,以中药原料、中成药和天然药物为重点发展中药(民族药)产业;以柯街、卡斯、旧城等低海拔干热河谷乡镇为重点发展冬春蔬菜,以施甸县何元、由旺等冷凉地区乡镇为重点发展豆科蔬菜,以隆阳区、施甸县、昌宁县为重点打造国家南菜北运基地;以怒江干热河谷地区为重点发展褚橙、柑桔、芒果、火龙果等热带水果,以蒲缥镇等亚热带和温带地区为重点发展甜柿。以隆阳区、昌宁县、施甸县作为农业经济特色板块,建立优势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建设区域性农产品生产加工交易中心。力争到2025年,第一产业增加值从2020年的245.6亿元增加至340亿元。
充分发挥保山资源禀赋,聚集重点特色产业,突出县域特色,加快推进区域农业发展。隆阳区突出咖啡、肉牛、生猪产业;施甸县突出水稻制种、生猪产业;腾冲市突出中药材、肉牛产业;龙陵县突出石斛产业;昌宁县突出红茶、生猪产业。重点建设施甸县国家水稻良种繁育基地,加强科研基地建设,配套完善基础设施,打造全国最大的水稻两用核不育系良种繁育基地;全链条重塑咖啡产业,优化基地和品种结构,建设一批优质生产基地和精品咖啡庄园,提升咖啡精深加工能力,推动咖啡产业转型升级,引领中国咖啡产业发展;推进以昌宁县为核心的红茶产业发展,建设绿色有机“绿色食品牌”基地,强化品牌和地理标志培育,提升昌宁红茶影响力,打造世界级“红茶”品牌;提升特色中药材产业形象,依托腾冲市成熟中药材产业基础和龙陵县“紫皮石斛之乡”的规模优势,强化GAP、绿色有机基地建设,加大产品研发和精深加工力度,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将腾冲市打造成为中国一流绿色中药材产业示范县。做大做强生猪肉牛产业,全面落实生猪肉牛各项扶持政策,引进和培育实力经营主体,加快推进养殖专业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营销品牌化、服务社会化,全面提升屠宰深加工现代化水平,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巩固和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推进绿色生态农业持续发展,保护产地环境,提升生态服务功能,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农业发展新格局。
加强农田水利、生产道路、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业生产设施现代化。重点加大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大中型灌区、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中小河流治理、山区“小水网”、抗旱应急水源工程建设,因地制宜发展大中型灌区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加强农村道路建设,完善农业生产道路,满足机械化生产要求。加大电力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对农产品生产、收获后处理、农产品冷藏及粮食仓储等用电保障。
强化农业数字化平台建设,推动数据同步共享。认真落实中央、省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抓好新型实用农机具的研发、引进、改良和示范推广,重点支持粮油糖、茶菜果、畜牧、水产等重要农产品及特色优势产业绿色高效机械化生产和农产品加工设施装备。大力推广适宜坝区、山区、半山区应用的中小型农机装备,实施水稻、玉米、麦类、油菜、甘蔗、薯类等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推动种植业水肥一体化、养殖业智能化发展。
围绕重点优势特色产业,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为纽带,推进延链、补链、强链、优链,从抓生产到抓链条、从抓产品到抓产业、从抓环节到抓体系转变,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挖掘乡村功能,拓展产业增值增效空间。重点聚焦生猪、肉牛、茶叶、咖啡、中药材等产业,建设标准化、规模化、机械化、优质化原料基地。大力发展咖啡、茶叶、中药材、核桃精细化综合加工,提升加工转化增值空间。完善冷链物流网络,提高农产品商品化处理、错峰供销和产地集散分销能力。开展品牌化市场营销,塑强“一座保山”公用品牌,引导企业品牌建设,培育“保山小粒咖啡”等产品品牌。推进重点产业社会化全程服务,建立社会化、专业化、市场化服务体系。优先推广绿色化发展模式,实现全产业链全程绿色化发展。促进重点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探索构建全过程管理数据和分析服务模型。
加强新型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围绕主导优势产业,集聚项目、成果、技术、人才等科技资源,加强供需对接,构建以农技推广机构、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农业科技型企业等科技服务力量为依托的开放竞争、多元互补、协同高效的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科技服务效能。大力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壮大科技特派员队伍,积极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农村实用人才、科技示范户培训,加快先进实用技术推广运用。
按照“四个最严”要求,明确政府属地管理责任,强化部门行业监管责任,落实生产经营者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建立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食用农产品生产主体名录80%以上上线追溯平台。加快推进食用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施甸县、龙陵县和昌宁县开展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隆阳区和腾冲市积极开展国家级创建。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产地准出与市场准入衔接机制,积极探索农业生产经营诚信机制。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预警机制,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总体合格率达98%。实现农产品质量可控、问题可追、责任可究。
紧紧围绕建设滇西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区,抓住农业绿色发展机遇,构建农业产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与生产生活生态相协调的农业发展格局,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发展绿色种植,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优化品种结构和区域布局,推广绿色种养循环、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有机肥替代化肥、病虫害绿色防控和统防统治等绿色生产技术,实现农药化肥减量化。推进兽用抗菌药减量使用,引导养殖环节科学合理用药,加快畜禽高效生态养殖,优化生猪、肉牛区域布局,建立种养结合和高效生态养殖模式,促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推进水产绿色健康养殖,开展土著鱼类经济鱼类保护与人工驯养,推广稻渔综合种养,加强水产养殖污染防治。发展循环农业,实施种养结合、农牧结合、农渔结合、农林结合、粮草兼顾、粮经间套种,因地制宜推广“稻渔共生”、“猪沼果(茶)”、林下经济等模式,实现区域农业资源循环利用。加快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推进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废旧农膜和化肥农药等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加强农业综合行政执法队伍建设,加大市场监管力度,维护农业生产秩序,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准确把握灾情发展趋势,强化农作物自然灾害和病虫灾害监测预警体系,提高预警信息的准确性和前瞻性,增强农业救灾减灾工作的科学性。科学处置农业重大自然灾害、生物灾害、应急救灾和灾后恢复生产工作。完善救灾备荒种子储备制度,对农作物种子的生产面积、品种结构、价格波动、自然灾害等情况进行监测与预警,提高供种保障能力。落实好龙陵县和腾冲市两个边境县草地贪夜蛾布防方案,加强边境农作物病虫预警监测防控工作。落实动物疫病强制免疫、强制扑杀、养殖和屠宰环节无害化处理等财政补助,建立健全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强化动物强制免疫工作,确保动物强制免疫病种免疫密度和免疫抗体水平分别保持在90%和70%以上;提升动物卫生监管信息化水平,确保产地检疫、屠宰检疫100%电子出证;加强高致病性禽流感、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监测预警和净化处置,确保全市不发生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加大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力度,对水稻、玉米、油菜、甘蔗、咖啡、能繁母猪、能繁母牛、奶牛、育肥猪以及水稻、玉米制种保险给予保费补贴支持。推进农业保险扩大覆盖面、提高赔偿标准、增加保障品种,更好落实国家强农惠农富农政策。
按照“大产业+新主体+新平台”发展思路,实施“一二三”行动,突出“一县一业”,优化产业规划布局、注重协同发力、强化政策激励引导,培育高成长性、高关联性、高盈利性、多层次性、多业态类型的优势产业带,建设标准化产业基地、集约化加工链条、网络化服务体系、品牌化营销渠道,实现产业链条加长、产业功能拓展、产业层次提高、联农带农更紧。力争到2025年,绿色食品牌基地化率从6.3%增加到40%以上。
以隆阳区为重点,稳定咖啡种植面积12万亩以上,在潞江镇、芒宽乡海拔900米—1500米之间的区域建设核心基地,提高铁毕卡、瑰夏等良种种植面积,建设标准化鲜果采后集中处理中心。到2025年,建设绿色食品牌产业基地60个,其中省级10个、市级20个、区级30个;培育龙头企业30家以上,其中省级10家、市级20家;精深加工比例由30%提高至60%,精品咖啡达到80%以上;擦亮“保山小粒咖啡”地理标志品牌,打造精品咖啡庄园20个以上,将潞江镇建成“农旅结合、以农促旅、以旅强农”的世界知名咖啡小镇。
依托国家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按照国内一流种业基地定位,加强科研基地建设,配套完善基础设施,到2025年,培育一批高产、优质的水稻两用核不育系新品种;将繁育基地面积由1.8万亩扩大到2万亩以上,繁殖种子平均亩产稳定在430公斤左右,每年提供水稻两用核不育系种子占全国用量的80%以上;培育引进3户以上企业和科研单位落地施甸开展水稻两用核不育系品种选育和亲本繁殖工作,建成全国规模最大的水稻两用核不育系良种繁育基地。
紧盯良种选育、品种优化、标准化种植、品牌打造等关键环节,依托“腾药”“东方红”等知名品牌,在腾冲重点发展银杏、黄精、天麻、山药、厚朴、茯苓、美洲大蠊等腾产中药材,建设10万亩有机认证基地,20个以上有机基地达到腾药质量追溯平台覆盖;建设“一村一品”专业村10个;加快推进腾药产业园及伴手礼加工园区建设;提高中药材精深加工水平,引进投资建设一批中药饮片、中药材提取、中药配方颗粒生产线,将腾冲市打造成为中国一流绿色中药材产业示范县、世界一流的健康养生目的地。依托“中国紫皮石斛之乡”,以龙陵县为重点,将基地规模扩大到5万亩,绿色有机认证4万亩;年出圃石斛花卉1000万盆、出圃种苗2亿株;石斛鲜条年产量1.5万吨,改造提升枫斗加工厂15个,年加工枫斗6000吨以上;建设龙陵石斛省级种质资源库和省级石斛质量检测中心;贯彻执行好各类石斛生产加工标准,确保产品质量安全,制定保山市紫皮石斛地方标准相关技术规程;培育壮大中药材龙头企业,大力开发终端产品,精深加工转化率达到80%以上;抓实石斛康养小镇、花卉种植等项目建设,做成百亿级产业,将龙陵打造成为全国石斛研学、加工、交易中心。到2025年,全市打造中药材绿色食品示范基地75个,其中省级12个、市级22个、县级41个,优良品种使用率达90%以上;培育龙头企业55个以上,其中国家级3个、省级18个、市级34个;引进精深加工制药企业13个以上。
依托“昌宁红茶”品牌,以昌宁县为重点,稳定茶园面积32万亩,实现茶叶综合产值70亿元以上,其中昌宁红茶产值40亿元,出口额1亿美元以上,努力打造世界级红茶品牌。聚焦基地建设,发挥茶叶种质资源优势,推进古茶树资源的保护利用。聚焦龙头培育,紧盯初制所规范达标,引导标准化示范茶所积极申报SC认证,积极支持茶叶龙头企业改扩建茶叶精深加工生产线,将昌宁县创建为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聚焦品牌打造,修改完善《地理标志产品昌宁红茶》云南地方标准,依托东北大学、西南大学、沪滇协作等帮扶项目,举办品牌发布。聚焦市场拓展,鼓励龙头企业在二线以上城市开设“昌宁红茶”铺100家以上,加大“线上+线下”销售模式推广,拓宽营销渠道,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推动拓展缅甸、泰国、英国、法国等国际市场。到2025年,提升改造标准化红茶生产基地面积达20万亩,完成绿色有机认证10万亩以上;建设“绿色食品牌”产业基地35个,其中省级5个、市级10个、县级20个;培育龙头企业20个以上,其中国家级2个、省级5个、市级13个;引进茶叶精深加工企业3个以上,昌宁红茶的精制率由现在的74.5%提高到85%;使用“昌宁红茶”地理标志品牌企业增加到20个以上。
以澜沧江、怒江、龙川江和枯柯河“三江一河”流域为重点,加快肉牛产业发展;实施“3311”产业布局(遴选30个乡镇,每个乡镇年出栏肉牛10000头;300个村,每个村年出栏肉牛1000头)、良种繁育体系建设、饲草饲料稳定供应、防疫体系建设保障、人才培育与技术支撑、新型经营主体培育、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标准化养殖示范、流通与交易平台建设、品牌打造十大工程;完成保山肉牛养殖标准编制;认真落实《云南省支持肉牛产业加快发展若干措施》,用好用活市级肉牛产业发展奖补资金;支持有关企业肉牛全产业链项目建设。到2025年,肉牛存栏达140万头,肉牛出栏增加到50万头以上;新建一批肉牛扩繁场和规模化养殖小区;全力打造绿色食品示范基地35个,其中省级5个、市级10个、县级20个;培育龙头企业20个以上,其中国家级1个、省级5个、市级14个。综合产值突破百亿元,打造全省重要的优质肉牛生产加工基地。
发挥保山区位优势和特色农产品产地优势,积极主动服务和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更好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统筹推动农业“走出去”“引进来”,提升农业开放发展水平。
加强县域间交流与合作,分享产业发展经验,取长补短,加大相邻区域间合作共赢,共同进步。加强省内外县域间、市级间交流与合作,学习先进理念,引进优良品种,加大技术指导和人才培养,助推农业高质量发展。加强与周边国家交流与合作,加大双方农业科技人员互访交流,开展资源交换、技术交流。鼓励企业应用先进实用的农业科技,探索境外合作建设农业产业带及重要农产品生产、科技合作高地。加强行业间交流与合作,加大与农业科研院校合作,开展试验示范,解决困扰生产中实际问题。深化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合作,推动区域农业技术合作研究,围绕共同关心的问题,开展联合研究、技术研发。构建科技创新平台,提升保山优势特色农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提高农产品加工水平,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
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云南省发展战略,实施“绿色食品牌”“一座保山”招商大行动。加强农业项目储备,建立招商引资项目库,优化营商环境,依法简化涉农项目审批程序,落实好企业投资奖补政策。精准筛选招商引资目标企业,精准制定招商任务图、时间表,通过定向招商、上门招商、精准招商,落实好扶持政策,吸引更多国内知名、行业领军的龙头企业落户保山,支持企业申报省级、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强化“一把手”招商成果转化,推动一批优势项目签约实施,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强与周边国家农业交流与合作,持续推进农业科技、人才交流,建立动物疫情、病虫害联防联控机制。发挥区位特点和产业优势,完善内联外通纽带功能,统筹对外开放与对内合作,推动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深入融入和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基于“互联网+”模式,推进建设集大宗农产品进出口交易、物流配送、电子结算、金融服务等功能于一体、实现网络化和智能化的滇西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
积极对接RCEP贸易新规则,与周边国家在粮食、水果、蔬菜、畜牧业等现代种植业、养殖业相关领域进一步深化经验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推动境外农业合作发展。鼓励有实力的涉农企业“走出去”,建设水稻、玉米、天然橡胶、茶叶、香蕉、甘蔗等“种养加销”一体化现代农业产业合作示范园区。加强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防治、农业环境保护等培训,为“走出去”企业提供生产技术支持。积极争取将腾冲猴桥口岸列入国家和省级偶蹄类动物进口试点。
深化多双边合作,积极开拓中缅、中印跨境动植物疫病防控合作,提升跨境突发动植物疫情应急处置能力,降低境外动植物疫病输入风险。努力提升实验室检测能力,开展动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的风险评估。加强对周边国家重大有害生物防控的物资援助和技术服务,重视区域整体治理,联合制定有效防控方案,提高联防联控水平,建立滇西生物安全屏障,确保农业生产安全。切实做好边境偶蹄类动物走私治理工作,保护边境地区畜牧业生产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
加强重大水源工程建设,加快推进保山坝、潞江、腾冲3个大型灌区建设,以栗树、绿勐大沟等一批中型灌区为重点,大力实施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以怒江、澜沧江、伊洛瓦底江流域的粮食、油料、糖料等农产品主产区为重点,集中力量建设集中连片、旱涝保收、节水高效、高产稳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开展土地平整、土壤改良、灌溉排水与节水设施、田间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护、农田输配电、农机农艺深度融合等配套建设,补齐农业基础设施短板,逐步建立农业灌溉用水量控制、定额管理制度以及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机制,增强农田防灾减灾能力。高效节水灌溉,因地制宜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农业,加强重点产业规划区配套节水建设,推广喷灌、微灌、集雨节灌和水肥一体化技术。到2025年,全市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260万亩以上,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0.53以上。
专栏1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
1.水库工程建设项目。续建小地方、立新、阿贡田和勐堆4座中型水库和26座小(1)型水库;新建地盘关、许家田、大水平、大硝河、松林岗5座中型水库和44座小(1)型水库;开展长安坝、河西水库改扩建等中型水库前期工作;续建三块石水库连通工程,建成鱼洞寺提水、白胡子泉调水等一批引调水工程。到2025年,增加水库库容1.1亿立方米,新增供水能力1.3亿立方米。 2.大中型灌区建设工程项目。加快推进保山坝、潞江、腾冲大型灌区建设,推进建设昌宁更戛河灌区、腾冲市城郊灌区、施甸栗树灌区、龙陵绿勐大沟灌区等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及节水改造工程。 3.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在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实施整治田块、建设排灌沟渠、整修田间道路等工程。到2025年,建成高标准农田260万亩以上。 4.耕地质量提升技术集成示范项目。建立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示范区,以高标准农田工程建成区、退化耕地问题突出区和新增补充耕地为重点,集成技术、综合施策,着力改善耕地质量。 |
坚决扛稳粮食安全政治责任,确保粮食种植面积不减少、产能有提升、产量不下降,切实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逐步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加快良种良法研究推广,加强农机农艺融合。以一体化发展思路,打造10个生产、加工、物流、研发、示范、服务等相互融合的特色现代农业园区,以东方希望集团隆阳、昌宁各100万头生猪全产业链项目为龙头,推进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加快推进养、加、销一体化,延伸生猪产业链条;以鹏欣集团50万头肉牛全产业链项目为龙头,推进肉牛产业规模化发展、品牌化培育、产业化经营。加快粮改饲步伐,推广种植全株青贮玉米、黑麦草、皇竹草等饲草料品种,建立新型绿色饲料生产加工及高效利用技术体系,促进牛羊等草食畜牧业发展。到2025年,粮、肉、油、糖等重要农产品稳定供给,粮食产能稳定在395万亩和146万吨以上;油菜种植达到44万亩,油菜籽产量7万吨以上;糖料蔗生产基地35万亩,甘蔗产量140万吨以上;茶叶、蔬菜、水果、咖啡、中药材等优势特色农产品种植面积达250万亩、产量170万吨以上;水产养殖面积保持在16万亩,水产品总产量2.7万吨以上,全社会渔业经济总产值6亿元,稻渔综合种养面积13万亩、产量0.51万吨。
专栏2 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建设项目 |
1.生猪产业发展综合配套项目。充分利用国家生猪生产扶持政策、生猪调出大县奖励、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各级产业发展政策等资金,拉动社会资本、民间资本、金融资本,按照品种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处理无害化“五化”要求,扩大养殖规模化、改善养殖条件、扶持养殖加工龙头,加快推进生猪全产业链发展。 2.肉牛产业发展综合配套项目。依托国家肉牛产业发展相关政策、省支持肉牛产业发展九条措施,落实好市级加快肉牛产业发展意见,实施好隆阳区基础母牛扩群增量、腾冲市云岭牛优势产业集群等项目,引导社会资本、民间资本、金融资本更多流向肉牛规模养殖、屠宰及精深加工、品牌打造等各个环节,加快推进肉牛产业全产业链发展。 3.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建设项目。按照“宜粮则粮、应种尽种”原则,结合中央和省级农业发展专项项目,每年建设10个以上稻谷、玉米、马铃薯、豆类、杂粮等绿色高质高效示范区,集成示范绿色高质高效新技术,推广优质高产、多抗耐逆新品种,加强生产链与技术链深度融合,带动粮食生产大面积均衡增产增效。实施好糖料蔗良种良法技术推广补贴,完成糖料蔗脱毒、健康种苗推广25.1万亩(隆阳区6.4万亩、施甸县5.4万亩、龙陵县6.6万亩、昌宁县6.7万亩),完成机械化良法技术推广8.13万亩(隆阳区2.22万亩、施甸县1.87万亩、龙陵县1.87万亩、昌宁县2.17万亩)。稳定油菜种植面积,鼓励规模化、多功能化生产,促进油菜种植向优势产区集中,积极推广高产优质品种,引导油菜种植向单产提高、质量提升转变,结合种植业结构调整项目,将油菜种植面积稳定在44万亩以上(隆阳区5.6万亩、施甸县1.4万亩、腾冲市32万亩、龙陵县1万亩、昌宁县4万亩)。 4.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项目。建设具有影响力的“绿色食品牌”产业基地500个,通过示范带动其它产业基地发展。 5.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项目。聚焦优势特色产业,打造10个生产、加工、物流、研发、示范、服务等相互融合的特色现代农业园区。到2025年,申报创建1个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 6.农业产业强镇项目。以乡镇为平台、以产业为基础,支持提升原料基地、仓储保鲜、加工营销等设施装备水平,到2025年,培育和发展5个以上农业产业强镇。 7.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创建项目。坚持市场导向和绿色发展,以区域资源禀赋和特色产业比较优势为基础,推进国家和省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创建。到2025年,建设1个国家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2个省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8.“一县一业”示范县、特色县创建项目。积极推进隆阳区、腾冲市、龙陵县、昌宁县创建“一县一业”示范县。 9.干热河谷开发项目。在怒江、澜沧江等干热河谷流域,以提水及田间节水灌溉工程为重点进行耕地综合整治,提高水、土、热资源匹配效率,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建设一批生态与经济效益并重、特色优势明显、产品竞争力强的热区特色果蔬产业基地。 |
聚焦“保、育、测、繁”四个环节,统筹全市农作物、畜禽、水产种业布局和协调发展,开展农业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摸清家底,加快农业种质资源保种场(区、圃、库)建设,加强地方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积极支持地方特色区域育种,激励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业新品种(品系),使之成为保山市农业发展的种源支撑。以施甸县为重点,加强科研基地建设,配套完善基础设施,打造国家水稻两用核不育系良种繁育基地。支持、扶持具有育、繁、推一体化能力的种子企业,使企业逐渐成为育种创新的主体。鼓励和保护农业科研人员、种子企业进行育种创新,支持种子企业建立商业化育种体系。加强种子市场监督检查,严格种子生产、经营管理。以槟榔江水牛、龙陵黄山羊2个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为核心,加大保种选育与开发利用力度,培育特色鲜明的新品种(品系)。稳步推进槟榔江黄斑褶鮡拟鱼妟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建设,做好水生态监测、科学研究及增殖放流工作。到2025年,通过种质创新,育成并通过审定或登记作物新品种20个以上,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8%,主要养殖品种自给率达85%以上。
专栏3 农业现代种业提升建设项目 |
1.国家级/省级农作物种质资源圃(库)建设项目。积极争取认定保山市种质资源库、腾冲国家茶树种质资源圃、腾冲市御寿园中药材种质资源圃、龙陵石斛种质资源保护研究中心等省级农作物种质资源保存圃(库)。 2.国家级/省级畜禽遗传资源保种场(保护区)建设项目。积极争取保山猪遗传资源保护保种场建设、槟榔江水牛种质资源保护利用能力提升、国家级龙陵黄山羊畜禽遗传资源保种场、明光小耳猪遗传资源保种场、云南省腾冲雪鸡育种创新能力提升等国家级/省级畜禽遗传资源保种场(保护区)项目建设支持力度。 3.国家级/省级水产种质资源保种场(保护区)建设项目。开展土著鱼类经济鱼类调查与保护,争取建设1个土著经济鱼类水产种质资源保种场;改扩建1个水产良种繁育基地,提升水产良种生产能力和质量。 4.育种攻关类项目。积极争取粮草双高大麦新品种选育及推广应用、高原两系杂交粳稻品种选育应用、保山猪选育及开发利用、槟榔江水牛育种创新能力提升、石斛良种良法关键技术研究等育种攻关类项目建设。 5.良繁基地建设类项目。依托国家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积极争取加大施甸县制种大县项目支持力度,实施好施甸县制(繁)种能力提升项目。 6.农作物种子质量检测中心(站)建设项目。积极争取改扩建市级、腾冲市农作物种子质量检测中心(站),争取其余四县(区)农作物种子质量检测中心(站)建设,建设实验室,购置种子检测设备、田间鉴定设施,提升种子质量检测水平。 |
加强基层农技推广服务能力建设,完善科研和推广体制改革,扩大与省内外科研院所和高校合作,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优化成果转化服务平台,落实科技人员激励机制,鼓励创业创新。锻造“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科技队伍,培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构建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选育优良品种,研究集成栽培技术,加大农业技术培训,加速示范推广良种良法。重点支持生物育种、农产品绿色生产及精深加工共性关键技术、冷链物流技术、数字农业集成技术、重大灾害防控关键技术等研发应用。到2025年,选育良种20个以上,研究集成新技术6项以上,示范推广优良新品种80个、农业实用技术30项,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30个,扩大应用中国农技推广APP。
专栏4 农业科技创新支撑建设项目 |
1.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积极参与国家和省级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项目,助推农业科技持续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2.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项目。持续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加强基层农技推广机构能力建设和队伍素质提升,搭建农业科技示范平台,推进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实施农技推广特聘服务。 3.农业对外合作示范区项目。积极开展境外农业合作示范区和农业对外开放合作试验区“两区”建设,到2025年,力争建设1个国家级和1个省级农业对外合作“两区”,培育10-15家境外农业开发重点企业。 |
鼓励和支持企业、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清洗、干制、保鲜、贮藏、冷冻冷藏、分割、包装等设施建设,积极发展农产品初加工,到2025年农产品加工企业累计达776个以上。引导和支持龙头企业科学集成应用生物、工程、环保、信息等技术发展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加快推进集猪牛羊禽为一体的县域畜禽集中屠宰中心建设,积极开展生猪定点屠宰标准化示范厂创建,积极发展冷鲜肉等肉类产品加工延伸产业链。加快推进茶叶、核桃、咖啡等高原特色农产品和民族特色伴手礼加工产业标准化、规模化发展,打造农产品精深加工链条。加快应用先进的提取、分离与制备技术,推进稻壳米糠、果蔬皮渣、畜禽皮毛骨血等综合利用加工。推进绿色农产品加工业向优势产业、物流节点、县城、重点乡镇等集中布局,到2025年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累计达220个以上。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以鲜活农产品主产区和特色产业优势区为重点,在产业重点集镇和主产地支持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投资建设蔬菜、水果、茶叶、中药材、畜禽、水产等鲜活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加快农产品流通市场建设,健全覆盖农产品采收、产地处理、贮藏、加工、运输、销售等环节的冷链物流体系,推进保山肉类食品冷链物流中心、隆阳区蒲缥大宗冷链物流中心、昌宁县国家南菜北运冷链物流基地、隆阳区潞江坝滇西高原特色农产品冷链物流园等大中型骨干冷链物流园区建设,打造面向滇西、西部省区和南亚东南亚的农产品商贸物流交易中心。到2025年,力争新增8个固定资产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农产品加工企业,10个固定资产投资2000万元以上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建设农产品产地骨干冷链物流基地3个,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3个,新增冷库库容1.5万方。
专栏5 农产品加工与物流提升建设项目 |
1.基地冷藏初加工处理设施建设项目。以水果、蔬菜等产业为主,采取先建后补的方式,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示范家庭农场和企业等,建设田间地头冷藏初加工设施、基地冷藏初加工处理设施,配备农产品清洗、分拣、分级、预冷、烘干脱水、质检、包装、仓储保鲜等商品化设施设备。 2.农产品初加工补助项目。鼓励和支持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保鲜、储藏、分级、包装等设施建设,促进农产品顺利进入终端市场和后续加工环节。支持申报粮变粉、豆变芽、肉变肠、奶变酪、菜变肴、果变汁等农产品初加工补助项目。 3.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项目。优化升级现有农特企业,建设特色农产品深加工园区,建设1万吨速溶咖啡、200吨茶籽油、500万羽肉鸡屠宰、牛羊、茶业等农产品深加工项目。 4.畜禽集中屠宰建设项目。隆阳、施甸、腾冲、昌宁各建设1个集猪牛羊禽为一体的县域畜禽集中屠宰中心,全市创建生猪定点屠宰标准化示范厂1个以上。 5.交易物流市场建设项目。围绕国际、国内和省内重要城市需求,每县改造提升或新建1个农产品交易中心市场,形成完备的产品供应链体系。 6.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项目。申报建设一批农产品产地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农产品产地低温直销配送中心和新型经营主体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设施,支持集配型农产品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建设农产品产地骨干冷链物流基地3个,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3个,新增冷库库容1.5万方。 7.茶叶初制所规范化达标项目。推进全市茶叶初制所建设规范化达标。 8.蔬菜小包装推广应用项目。推广应用蔬菜小包装净菜加工设施设备,小包装蔬菜比重达到30%以上。 |
以“三江两河”流域为重点,以防控农业面源污染对流域水环境的影响为首要目标,推进落实化肥农药减量增效、畜禽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水产养殖污染治理、秸秆资源利用、废旧农膜回收、监测评价支撑体系六大任务,促进重点流域全要素全链条综合防治,系统解决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实施好中央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项目,围绕畜禽养殖污染治理与耕地质量保护要求,按照以地定畜,种养平衡的原则,以就近就地科学还田利用为主攻方向,全面提升绿色有机产品供给能力,推进绿色有机认证,提高绿色有机基地和产品认证面积,落实茶叶绿色发展“十条措施”,支持腾冲中药材、龙陵石斛建设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加快推进水果、蔬菜、咖啡、中药材等特色产业绿色有机化发展。因地制宜建设2-5个种养结合示范基地(种养结合提升县),构建种养结合循环新格局。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建设基于HACCP认证体系,涵盖基地、生产、仓储、销售、流通等全产业链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云服务平台,建立健全农产品供应链全过程质量安全控制体系、动物防疫体系和产品生产追溯体系,提升农业品牌内涵。推进重大动植物病虫害联防联控机制建设,完善相关设施装备,强化监测预警、应急处置能力,加快构建上下贯通、横向协调、运转高效、保障有力的动植物保护体系。落实《保山市东河流域水污染问题整改目标任务总体方案》,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发展水产绿色健康养殖,削减东河流域农业面源污染负荷。到2025年,东河沿岸在田种植粮经比调整至70.3:29.7,化肥农药使用量保持零增长,畜禽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100%,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85%以上,鲤鱼、鲫鱼、草鱼、鲢鳙鱼产量结构比例调优至68:22:5:5。“十四五”期间,主要农作物化肥施用量和农药使用量实现负增长,到2025年,全市绿色、有机认证面积、产品数量年均增长10%以上,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总体合格率达98%以上。“三品一标”认证200个以上,秸秆综合利用率保持在90%,农膜回收率达到90%以上。
专栏6 农业绿色发展建设项目 |
1.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项目。在隆阳区、施甸县、腾冲市和昌宁县实施五年试点,以推进粪肥就近就地还田利用为重点,以培育粪肥还田服务组织为抓手,以县为单位构建1-2种粪肥还田组织运行模式,完成粪肥还田10万亩以上,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项目区化肥使用量明显减少。 2.农作物病虫疫情监测分中心田间监测点建设项目。借助国家为进一步加大植保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全市建设5个农作物病虫疫情监测分中心田间监测点,主要内容包括田间工程(保护和安装好仪器设备)及监测仪器设备购置,共投资1000万元。2021年建设龙陵县田间监测点,2022年建设腾冲市田间监测点,2023年建设隆阳区田间监测点,2024年建设施甸县田间监测点,2025年建设昌宁县田间监测点。建立健全农作物病虫疫情监测网络,提升植保工作信息化、标准化、智能化水平,提高病虫疫情监测预警能力,进而提升病虫灾害防治能力和保障全市农业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的能力。 3.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创建。建设30个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示范基地,为全面推动形成农业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提供样板,积极开展国家和省级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创建。 4.农产品检测体系建设。做好保山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测试综合中心扩项,昌宁县、施甸县农产品检测站通过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考核。 5.三大流域水生生物保护建设项目。加强流域内水生生物种质资源保护,配套渔政执法装备、车船、设施。选择适宜品种,开展增殖放流,促进渔业种群资源恢复,改善水域生态环境。 6.植物保护能力提升工程建设项目。争取国家级和省级植物保护能力提升工程建设项目,改造和新建一批农作物病虫疫情监测分中心田间监测点,完善农业生物灾害监测预警网络。 7.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项目。新建或改扩建1个市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5个县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30个规范化动物检疫申报点、3个县级畜禽运输车辆集中清洗消毒中心。 8.病死畜禽集中无害化处理厂建设项目。采取政府、企业、社会共同参与模式,五县(市、区)各建设1个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厂(点),构建科学完备、高效运转,覆盖饲养、屠宰、经营、运输等各环节的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机制。 |
逐步推进保山高原特色农产品品牌的设计和推广,提高农产品品牌溢价效益。强化保山农产品品牌、企业品牌、区域公用品牌叠加效应,制定茶叶、咖啡、蔬菜、石斛等产业的区域公用品牌准入标准;围绕消费新需求、新业态、新模式,支持产品创新,搭建品牌设计平台;推动“产品落在品牌上,品牌落在企业上,企业落在基地上”,持续做好“绿色食品牌”品牌目录相关工作,积极参加云南省“绿色食品牌”名品名企评选;构建公用品牌体系,打造提升“一座保山”“隆阳乡耕”“腾冲司莫拉”“施韵甸美”“云上昌宁”等区域公用品牌,强化区域公用品牌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强品牌保护和管理,严厉打击冒用、盗用、滥用品牌行为,不断提升品牌影响和市场认可度。采取多方式、多层次、全方位的品牌宣传推介活动,提升品牌形象、讲好品牌故事、传播品牌价值,推动保山“绿色食品牌”走出去。
专栏7 农产品品牌打造建设项目 |
1.县域区域品牌培育项目。壮大产业集群,增强市场竞争力,每年新增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数量达到40个以上,支持每个县(市、区)打造提升1-2个区域公用品牌,打造知名区域品牌。 2.“绿色食品牌”名品名企培育项目。积极组织参加云南省绿色食品“十大名品”评选活动,鼓励参与行业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品牌榜评选等活动,挖掘特色资源,培育“乡字号”“土字号”特色知名品牌,到2025年,力争获得“名品名企”累计达20个以上。 3.“绿色食品牌”品牌目录创建项目。围绕茶叶、咖啡等特色产业,高起点做好“绿色食品牌”品牌策划、宣传、推广,培育具有文化底蕴、鲜明地域特征的特色农产品品牌,并争取纳入云南省“绿色食品牌”品牌目录。 |
推进数字技术与农业产业纵深发展。整合农业环境、土壤、气象、种质资源和农业科研、技术等涉农信息,建设农业资源一张图,为资源与产业匹配提供数字化支撑。以“一库两平台”(产业发展数据库、管理平台、服务平台)为核心体系,建设农业数字化示范基地,建立优选农资供应企业和品牌目录,让优质安全化肥、农药、种子、农膜、农机和农业服务直达生产基地,建设直采、直供、直销基地,有效降低生产成本,建设农业产业一张图。开发适宜电商销售、运输便捷的小包装产品,依托天猫、京东、扶贫832等大型电商平台资源优势,实现与大型电商平台无缝对接,建设农业产业电商一张图。引导企业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建立直销店、旗舰店等,创新发展农商直供、冷链配送、在线销售等业态,构建电子商务、直销配送、农超对接等新型营销模式,实现农产品电商业态升级。到2025年,建设省级数字农业示范基地3个以上,物联网示范运用项目15个以上。
专栏8 数字农业建设项目 |
1.保山市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建设项目。依托省级农业大数据中心项目建设,建设市、县级农业大数据中心分中心,构建全市农业农村数据资源“一张图”,实现市、县、乡农业农村服务信息系统一体化。 2.数字农业农村综合示范县建设项目。以“云农12316”平台为依托,围绕生猪、肉牛、蔬菜、水果等特色优势产业,争取建设1个县域数字农业农村试点项目,全域推进农业产业、乡村治理、质量安全监管和“农产品出村进城”等领域数字化改造。 3.数字农业物联网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在生猪、肉牛、茶叶、蔬菜、水果、中药材等领域,争取纳入农业物联网关键技术、智能装备和解决方案试点示范2-3个,配备智能温室控制系统、数据采集系统、农产品信息溯源系统等。 |
出台《促进农业市场主体倍增培育计划》,推进农业企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数量实现倍增,农业企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数量年均增25.93%、15.2%,到2025年全市农业企业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数量分别达到10977户、776户。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质量,健全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行管理制度,切实保障成员权利,建立健全培育支持政策体系,开展示范社创建,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运行水平,增强经营实力、发展活力、带动能力,到2025年,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质量提升实现县级全覆盖,县级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达400个以上,规范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1000个以上。加大“绿色食品牌”招商引资工作和政策扶持力度,强化企业的管理服务,培育“绿色食品牌”重点产业链“链主”企业、做强农业产业化国家和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壮大市县级重点龙头企业,形成国家、省、市、县(市、区)“四级联动”的发展格局。到2025年,国家级龙头企业达到6个以上,省级重点龙头企业达到80个以上,市级龙头企业达到200个以上。加快培育规模适度、生产集约、管理先进、效益明显的家庭农场,到2025年新培育市级以上示范家庭农场80个。
专栏9 农业市场主体倍增培育建设项目 |
引进知名农业企业,着力培育本土农业企业,规范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壮大家庭农场,每年至少新培育15个市级以上龙头企业,30个市级以上示范家庭农场,规范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150个、每年创建县级以上示范社90个,全面建立起农民专业合作社绑定农户、龙头企业绑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农户持续稳定增收。 |
以补好短板、提升质量为重点,围绕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生产,突出抓好精良播种、粮食烘干、机械施肥、精准施药、节水灌溉等环节,引进先进适用的新型农机具及配套技术,推动农机化装备水平提档升级,积极发挥中央农机购置补贴扶持引导作用,推动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发展、农业机械化水平快速提升。到2025年,全市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55%以上。
专栏10 农业机械化提升建设项目 |
1.农机购置补贴项目。将粮食、生猪等重要农产品所需机具全部列入补贴范围,应补尽补,将育秧、烘干、标准化猪舍、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等方面成套设施装备纳入农机新产品购置补贴范围,加快推广应用步伐。到2025年,争取中央农机购置补贴资金达5000万元以上,新增农机总动力达10万千瓦以上。 2.农机深松整地项目。适应地区争取开展农机深松整地作业项目,充分利用信息化检测手段保证深松作业质量,提高监管工作效率。到2025年,完成深松整地项目50万亩以上。 3.农机化试验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培养和壮大农机大户和农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机服务组织,围绕农机农艺融合,加快推进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到2025年,全市发展农机服务组织100个。 |
把乡村建设摆在重要位置,部署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深入推进乡村振兴“百千万”示范工程,提档升级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发展乡村产业,提升乡村治理能力,让广大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坚持整体性规划、个性化推动、特色化发展,“多规合一”,统筹市、县和乡镇国土空间规划,按照集聚提升类、城郊融合类、特色保护类、搬迁撤并类、守边固边类分类,结合区位交通、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精准合理划分村庄类型,有序推进村庄规划编制。注重以集镇为中心构建乡村生活圈,突出特色打造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充分考虑农村宅基地合理需求,为农村住宅建设用地预留空间,严格落实“一户一宅”,引导农村宅基地集中布局。对利用本地资源、不侵占永久基本农田、不破坏自然环境和历史风貌的乡村旅游、农村电商、农产品分拣、冷链、初加工等农村产业业态可根据实际条件就近布局。强化县城综合服务能力,把乡镇建成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统筹布局农村基础设施、公益事业设施和公共设施,促进设施共建共享,提高资源利用节约集约水平。在不突破约束性指标和管控底线的前提下,鼓励各地探索村庄规划动态维护机制。村庄规划批准后,及时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作为用地审批和核发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的依据。
遵循分类统筹原则,明确不同类型村庄基础设施建设优先供给顺序,有序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分区域解决好生产性、生活性、社会性、流通性基础设施薄弱问题,重点解决制约农业规模化经营的农田灌溉等设施,完善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网络,加强无障碍设施建设。加强农村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农村物流设施骨干网络,实现农村物流配送网点全覆盖。大力实施文化教育、医疗卫生、互联网通达、“光网乡村”等工程,加快建设覆盖城乡的公路、电力、供水和垃圾污水收集处理等基础设施,高质量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安全、合理建设使用农村能源基础工程及配套设施,健全市县乡村四级管理网络和建管长效机制。
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持续推进农村改厕、生活垃圾处理和污水治理,提升村容村貌。稳步推进农村厕所革命,以隆阳区、施甸县、龙陵县、昌宁县4个三类县为重点,兼顾腾冲市,改建农村卫生户厕;以常住居民100户以上的自然村为重点,改建农村卫生公厕。提升垃圾处理水平,按照城乡一体化原则,完善收转运配套设施,将交通便利、距离城市较近的乡镇、村生活垃圾与城市终端处理设施共建共享;对于交通不便、距离城市较远的乡镇、村,采用建设区域性终端处置设施的方式处理;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加快乡镇污水治理,建设完善终端处理设施和收集管网,对靠近城区的镇区,纳入城市污水处理设施覆盖范围,对其它不具备与城市共享的镇区,采取集中处理、分散处理或两者相结合的方式,逐步解决污水治理问题。稳步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根据农村不同区位条件、村庄人口集聚程度、污水产生规模,因地制宜采用污染治理与资源利用相结合、工程措施与生态措施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治理。
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启动编制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开展耕地轮作休耕试点。落实河(湖)长制,建设美丽河(湖),加快推进农村水利工程提档升级改造,加强处理设施标准化运维服务能力,巩固提升农村劣V类水整治成果。大力推广农牧结合、粮经(水旱)轮作、稻鱼共生等新型农作制度。坚持种养结合,完善农牧对接机制,实现秸秆、畜禽粪污等资源化高效利用。完善农业绿色发展体制机制,构建农业产业准入负面清单、资源台账等制度。坚持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渔则渔,打造种养结合、生态循环、环境优美的田园生态系统。加强农业生态基础设施建设,修复自然生态系统、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水质、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功能。严格禁止工业和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控制农村工业和农业面源污染。
推动农村吃穿用住行等消费提质升级,引导农村居民增加通信、文化娱乐、家电、汽车等消费,扩大乡村优质商品和服务供给,满足农民高品质消费需求。着力挖掘农村网购消费潜力,统筹实施城乡高效配送专项行动,持续畅通城乡双向联动销售渠道。发挥邮政系统、供销社系统农村网点布局优势,引导电商企业在乡镇和农村建设服务网点,优化便民消费载体,实施减免税费、优惠券和消费补贴等措施,开展品牌消费、品质消费促销活动。加大农村市场日常监管和执法办案力度,聚焦食品药品安全、农资供应等领域,依法打击假冒伪劣、虚假宣传、价格欺诈等违法行为,规范农村市场秩序。畅通农村地区投诉举报渠道,切实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创建主导产业优势特色鲜明、乡土气息浓厚、文化内涵丰富、产村产镇深度融合、带农增收效果显著,有较强的辐射带动和示范引领作用的“一村一品”专业村镇。“十四五”期间力争每年创建100个市级、50个省级“一村一品”专业村镇目录、1个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到2025年省级、市级“一村一品”专业村镇目录创建数累计达200个、400个以上,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累计达14个。结合“一村一品”专业村镇、示范村镇创建,围绕特色种养、特色加工、特色食品、特色制造和特色手工业,突出“特”“品”“文”三个关键,打造有品质、有影响的“土字号”“乡字号”品牌乡村特色产品。支持开发玉雕、少数民族刺绣、木雕、银器、纺织物等具有潜力的手工艺品,积极推介全国乡村工匠。
支持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改善储藏、保鲜、烘干、预冷、清选分级、包装等设施装备条件,夯实粮食、油料、茶叶、畜禽、蔬菜、果品、食用菌、蚕丝、生物制药、蔗糖、水产等特色农产品初加工基础。支持加工企业以食品生产、药用开发、功能性产品开发等为重点,发展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业。以全链条重塑咖啡产业、做大做强昌宁红茶、做优做特石斛产业、做强做优中药材和做大做强肉牛产业为重点,到2025年,咖啡精深加工比例提高至60%以上,昌宁红茶的精制率提高到85%以上,建设“一村一品”石斛专业村20个,分别培育制药、肉牛龙头企业30家、20家,全市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3:1以上。
围绕大滇西旅游环线、沿边跨境旅游经济带建设,充分发挥保山乡村资源、生态和文化优势,发展适应城乡居民需要的休闲旅游、餐饮民宿、文化体验、健康养生、养老服务等产业。以乡村振兴示范区、田园综合体、休闲农业庄园、精品旅游示范村、美丽旅游村庄、滇西高原特色农业旅游产品品牌等为文化旅游素材打造特色化、差异化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品。到2025年,力争1个县入选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累计达5个以上。建设提升腾冲市清水乡司莫拉佤族村省级乡村振兴示范区,力争将隆阳区潞江坝创建成省级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保山市小粒咖啡特色产业园、高黎贡山精品农业庄园等10个现代休闲农业庄园;巩固提升腾冲市固东镇江东社区、清水乡司莫拉佤族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提质升级隆阳区新寨村、龙陵县大垭口社区、腾冲市和睦村、昌宁县四角田村、施甸县摆榔社区5个省级旅游名村。
提升生产性服务业,鼓励供销、邮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及企业等开展农资供应、土地托管、统防统治、清洗分级包装、烘干收储、技术培训、产品营销等生产性服务。充分利用乡村闲置农房、田园、山地、湖泊、林地资源等,建设一批集产品认养、托管代种、农舍租赁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现代化共享农场。拓展生活性服务业,改造提升餐饮住宿、商超零售等乡村生活服务业,积极发展批发零售、养老护幼、卫生保洁等乡村服务业。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构建农村购物网络平台,发展、完善农村电商末端网点。依托淘宝、京东、拼多多等电商平台,积极发展新零售、在线餐饮、在线旅游等业态,鼓励经营主体开设旗舰店、直营店和自营店等,鼓励电商主体利用抖音、快手等新兴自媒体平台开展农产品直播带货,打造农产品电商品牌。推广分享农业、众筹农业等基于互联网的新型农业产业模式,汇集线上线下资源,推动生产者、消费者、服务者的多维度深层次对接。
加快城乡物流快递资源融合协调发展,积极推动快递物流园区和县(乡、村)三级物流项目建设,合理布局物流分拨中心、公共配送中心和末端配送站点三级网点,推动农村电商与农村物流融合发展,打通城乡双向流通渠道。支持发展农资和农村消费品物流配送中心建设,引导邮政企业、物流企业充分利用农村邮政网络、客运班车开展农村物流服务,与电商合作发展电商小包等新型邮政业务,推动农资下乡和农产品进城。
加强党对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宣传教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好用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大力弘扬民族精神、体现云南特色保山风采的时代精神,传承弘扬杨善洲精神。推进文明村镇和文明家庭创建,评选表彰“文明村镇”“文明家庭”。坚持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三管齐下”,采取符合农村特点的方式方法和载体,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引导群众自觉践行。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倡导文明新风,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加强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广泛开展民主法治教育。深入治理生猪定点屠宰、化肥种子经营、集体资源管理等领域突出问题。深入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行动,统筹抓好乡村精神文明建设、自治德治法治体系建设、文明积分试点、星级文明户评定、完善村规民约等工作,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和乡村社会文明程度。
传承发展农村优秀传统文化,让有形的乡村文化留得住,让活态的乡土文化传下去,让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生生不息,让广大群众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聚焦传承保护,精准定位和深入挖掘当地传统村落、少数民族村落文化,提升文化内涵,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注重对民风建设的引领,传承耕读文明,提倡勤俭节约、创业奋斗、自强不息、道法自然、和谐共生、守望相助等精神。将新民风建设与基层治理、乡村振兴有机结合,培育文明新风尚。注重与乡村产业发展相结合,加强“互联网+”特色产品和工艺品的生产营销,引进和扶持一批创造力竞争力强的文旅和文创企业,鼓励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活动,打造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
加强农村文化体育生活基础设施建设,补齐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和服务短板。加大公共数字文化工程建设力度,推动公共体育场地设施行政村全覆盖并向自然村延伸。加强“三农”题材文艺创作组织引导,鼓励文艺工作者推出反映农民生产生活尤其是乡村振兴实践的优秀文艺作品。实施乡村文化人才培养工程,支持乡土文艺团组发展,扶持农村非遗传承人、民间艺人收徒传艺,发展优秀戏曲曲艺、民间文化。举办丰富多彩的农村文化活动,充分运用文化进万家、戏曲进乡村、群众文化广场、“文化大篷车”等平台载体,鼓励各级文艺组织深入农村地区开展惠民演出活动,推进公益电影下乡,举办村级节庆文体活动。加强农村科普工作,推动全民阅读进家庭、进农村,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养,让农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
加强党对乡村治理的全面领导,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大力实施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升行动,把基层党建优势转化为乡村治理效能。积极推进“党建+社会治理”工程,加快构建基层组织体系、治理体系和服务体系。科学设置乡镇机构,构建简约高效的基层管理体制,整合基层审批、服务、执法等方面力量,统筹机构编制资源。明确县乡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乡镇财政预算管理制度。构建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的乡村治理体系,积极搭建多方参与治理的平台和渠道。推进乡村基层组织阵地建设,统筹建设镇、村两级党群服务中心与便民服务中心。制定基层政府乡村治理权责清单,推进农村基层服务规范化标准化。整合优化公共服务和行政审批职责,充分运用“云岭先锋”综合服务平台,打造“一门式办理”“一站式服务”的综合服务平台。
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推动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格局,建设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乡村社会。推进公共法律服务融合一体化,统筹推进12348公共法律服务热线、12348云南法网、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室)三大平台数据和服务方式深度融合,打通服务乡村群众“最后一公里”。提高乡村德治水平,完善村规民约,注重发挥家庭家教家风在乡村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发挥好道德评议会、禁毒禁赌会、红白理事会等作用,建立道德激励约束机制,引导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提高,实现家庭和睦、邻里和谐、干群融洽。加强无神论宣传教育,抵制封建迷信活动。深化农村殡葬改革,推进农村公益性公墓服务设施建设,倡导绿色节地生态安葬方式。
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需求入手,以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续为方向,健全乡村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完善服务项目和基本标准,强化公共资源投入保障,提高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全面提升农村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养老、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水平。强化乡村便民服务中心建设,提升为民服务能力,加大乡镇基本公共服务投入,引导政府管理服务向农村基层倾斜,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乡村便民服务体系,让农民共享丰富多元的公共服务。实施城乡优质公共服务均等化工程,在公共基础教育、医疗卫生、养老保险和服务、殡葬公共服务等领域,推动形成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体制机制,加快提升公共服务水平,让老百姓安心、放心、舒心。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加强农村儿童健康改善和早期教育、学前教育,发展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和互助性养老,全面建立实施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
深入实施现代农民培育计划,面向从事适度规模经营农民,紧密围绕各地主导特色产业,分层分类开展种养、加工、销售全产业链培训,鼓励按产业开设专题班。构建涉农院校、农业科研单位、农技推广机构等共同参与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加强训后技术指导和跟踪服务,支持高素质农民领办创办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深入实施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经营管理人员提升行动,培育一批具备农副产品流通、农业技术推广等综合技能的农村经纪人。充分利用现有网络教育资源,加强农民在线教育培训。大力培育乡村工匠,提升农民职业技能。
坚持小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与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为引领相协调,提升小农户发展现代农业能力。鼓励有长期稳定务农意愿的小农户稳步扩大规模,培育一批规模适度、生产集约、管理先进、效益明显的家庭农场,促进多元主体融合发展。引导小农户开展合作与联合,积极发展“农户+合作社”“农户+合作社+公司”“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等经营模式,探索建立财政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联农带农的约束性制度,引导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小农户发展。鼓励农民合作社向社员提供各类生产经营服务,发挥其服务成员、引领农民对接市场的纽带作用。健全面向小农户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培育适应小农户需求的多元化多层次农业生产性服务组织,鼓励小农户开展网络购销对接。
把农民增收作为农村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健全各类生产要素由市场决定报酬的机制,多途径拓宽增收渠道。支持龙头企业与小农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组建产业化联合体,引导农民以产权、资金、劳动、技术等与经营主体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创新完善保障农民收益的利益联结机制。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盘活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房屋等资产,推进集体经营性资产确权到户和股份合作制改革,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保持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确保农民转移性收入不减少。贯彻执行好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优惠政策,进一步落实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平等就业、同工同酬制度。加强农民工技能培训,稳定和扩大外出务工规模。深入贯彻《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严格落实农民工工资清欠工作属地责任制。
始终把维护农民权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基础性地位不动摇,落实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政策,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步推进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巩固提升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质量,强化成果管理和信息平台应用,建立健全农村承包地日常管理服务机制,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加强宅基地管理,积极争取并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分置有效实现形式。抓好宅基地审批管理、源头管控和违法查处,全面落实宅基地联审联管机制,对农村村民住宅建设合理用地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实行单列,原则上不低于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的5%。规范开展房地一体宅基地日常登记颁证工作。
巩固提升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整市推进国家级试点工作成果,不断提高集体经济组织经营管理能力和水平。强化集体资产管理,定期开展农村集体资产清理登记。持续推进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确保2022年底前全面完成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股份权能改革工作,实现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成立、登记赋码、股权证颁发、建章立制等工作全覆盖。以发展特色产业、盘活集体资源为抓手,拓宽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增加农民收入,不断提升集体经济组织服务成员的实力。审慎稳妥推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因地制宜建立县(市、区)、乡(镇)统一联网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平台,推进农村产权流转交易规范化。
推动农村改革提速、扩面、集成,着力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全面深化林草改革,推动林草转型发展,改善林草生态功能。以完善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基础,围绕国有林场、全面推行林长制、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等重点林草改革任务,整体推进林草发展治理体系创新。坚持社企、政企分开改革方向,将国有农场承担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纳入地方政府统一管理,建立完善农场社区管理服务机制,妥善解决其机构编制、人员安置、所需经费等问题,确保工作有序衔接、职能履行到位,同时深入推进公司化改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不断创新经营体制机制,促进国有农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继续深化供销社综合改革,把供销合作社系统打造成为同农民利益联结更紧密、为农服务功能更完备、市场运作更有效的合作经济组织体系,成为农民生产生活的综合平台。大力推进农业节水,严格用水定额管理,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
推动行政审批服务便民化,创新行政审批服务方式,优化行政审批流程,提高行政审批服务效率,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进一步下放审批权限,清理规范涉农行政审批中介服务。深入推进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全面提升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水平。加强农村市场秩序整顿,严厉打击侵权、假冒伪劣、坑农害农行为。统筹推进农村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大力培育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农村社会组织,提高农村公共服务质量和效率。
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率先推动县(市、区)郊区城乡融合发展,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联动发展、创新协同发展、区域协同开放,全面提高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和城乡融合水平。持续加快小城镇发展,把乡镇建成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提升县城公共设施和服务能力,促进公共服务设施提标扩面、环境卫生设施提级扩能、市政公用设施提档升级、仓储冷链物流等产业发展设施提质增效,促进县域城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均衡发展、整体提升,推动义务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险、劳动就业、文化体育等资源向乡村两级延伸拓展,建立集综合治理、市场监管、综合执法、公共服务等于一体的综合便民服务体系和网上办事平台,提升农村生产生活服务水平。积极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在县城内就近就业落户城镇。激励城市人才入乡创业兴业,健全有利于各类人才向乡镇流动的政策支持体系,有效解决乡镇工作力量相对薄弱的问题,充分实现乡村资源要素内在价值。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坚决守住规模性返贫底线,持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和群众生活改善。一是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按照程序和监测标准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和突发严重困难户实施常态化监测,重点监测收入水平变化、“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保障巩固情况。加强信息平台管理和维护,推进数据比对和信息共享。制定一户一策、一户一方案,因地制宜,精准落实产业、就业、医疗、教育、兜底保障等政策措施,保持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健全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和救助制度,落实特困人员和低保对象供养救助,强化临时救助和残疾人帮扶等综合保障措施,切实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二是继续对脱贫地区进行产业帮扶。落实农村居民、脱贫人口持续增收三年行动计划,落实涉农整合资金50%以上用于产业发展的要求,以“一县一业”为突破口,以家庭经济为补充,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健全完善“双绑”机制,支持龙头企业和合作社通过就业带动、保底分红、股份合作等形式带农增收,力争产业“双绑”率达90%以上。三是强化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加大公共基础设施力度,补齐安置点水、电、路、信等短板。实施“微菜园”项目,强化安置点环境整治。加大产业培植力度,不断提高就业水平,完善村规民约,做好社会管理,确保搬迁群众留得住、有事做、逐步能致富。四是加强扶志和扶智后续扶持,让群众树立起艰苦创业、自力更生创造美好生活的志向,并通过自身技能发展好产业,有效解决部分群众内生原动力不足的问题。五是建立乡村振兴项目库。持续推进的任务、工程、项目等纳入乡村振兴规划,把产业发展、易地扶贫搬迁、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人居环境整治等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乡村振兴建设重点项目筛选、审核、入库,编好财政涉农资金方案。
5年过渡期内,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对现有帮扶政策逐项分类优化调整,逐步实现由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平稳过渡。坚决落实不摘责任、不摘政策、不摘帮扶、不摘监管“四个不摘”要求,实施“一平台三机制”四个专项行动,依托全省统一的救助平台,实现农村低收入人口帮扶全覆盖;建立稳定的“双绑”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产业帮扶全覆盖;建立股份合作机制,实现村集体经济全覆盖;建立扶志扶智长效机制,实现培训就业全覆盖。一是有效衔接行业政策措施。在总体保持帮扶政策稳定的前提下,各行业的结合上级政策措施,制定各行业的配套政策,把农业、工业、旅游业、电商、产业合作社等统筹起来,进一步提升村(社区)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二是有效衔接多元投入措施。建立“财政补助、金融补充、沪滇帮扶、社会支持、群众自筹”多元投入体系,加大涉农资金整合力度,优先保障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优先支持产业发展。在安排土地整治、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和财政转移支付时,向脱贫地区倾斜。三是有效衔接督查考评措施。建立督查机制、考核机制是推动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工作落实。
深入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健全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乡抓落实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建立双领导小组、双办公室,双推进、双报告,双月由领导小组副组长负责召开调度会的乡村振兴工作体系。建立党政同责、四级书记抓落实,行业部门分块负责,各单位挂村、干部职工帮户的乡村振兴责任机制。聚焦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强化产业帮扶、就业帮扶、科技帮扶,全面提升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和农民素质。继续深化沪滇协作,发挥定点帮扶单位和驻村工作队员作用,深入实施“万企兴万村”行动,巩固好脱贫攻坚成果。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推进乡村振兴。
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有序推进,加快建设覆盖城乡的公路、电力、供水和垃圾污水收集处理等基础设施,健全市县乡村四级管理网络和建管长效机制。加快农村路网提档升级,推进低等级公路升级改造。构建农村物流设施骨干网络,加快实现农村物流配送网点全覆盖。实施乡村电气化提升工程,持续推进农村电网改造升级,推广电能替代技术,推介新型用电产品等。巩固提升农村饮水安全,在人口相对集中的地区推进规模化供水工程,有条件的地区试点开展城市管网向农村延伸。实施整县推进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采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建设与运营模式,优先在人口密度较大的乡镇所在地重点建设一批污水处理厂和配套管网,提高乡镇污水处理水平。到2025年,农村集中供水率达98%,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5%以上,农村卫生户厕覆盖率达70%以上,实现县乡5G网络全覆盖,村4G网络全覆盖。
专栏11 乡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建设重点 |
1.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稳步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建立健全长效管护机制,提升厕所粪污有效处理和资源化利用能力水平,持续巩固农村改厕成效。到2025年改造建设农村卫生户厕72652座以上,在常住户100户以上的自然村改造建设卫生公厕740座以上。深入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处理,以怒江、澜沧江、伊洛瓦底江流域主要镇区为重点,加强镇村垃圾收运设施、处理设施建设,积极探索垃圾就近分类、源头减量措施。到2025年乡镇镇区、村庄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覆盖率分别达到100%、90%以上,处理率分别达到85%、75%以上。稳步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因地制宜采取纳管型、集中型、分散型等方式,系统治理。到2025年,力争二类县腾冲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66%,三类县隆阳区、施甸县、龙陵县、昌宁县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分别达31%、28%、26%、29%,列入国家农村黑臭水体监管清单的施甸县水长黑臭水体整治率达100%。 2.农村供水保障。开展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建设。在人口相对集中的地区推进规模供水工程建设,有条件的地方纳入城镇供水体系,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到2025年,新建供水工程138处,改造配套供水工程881余处,全面提升农村供水水质。 3.乡镇污水处理。建立完善乡镇镇区污水终端处理设施和收集管网,推动城镇污水管网向周边村庄延伸覆盖,到2025年乡镇镇区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基本实现全覆盖,污水处理率达70%。 4.农村公路建设。推动“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优化农村公路建设和管理,强化农村公路管理和养护,完善农村客货运输服务网络。实施乡镇三级公路建设、30户以上自然村道路硬化、村道安防设施建设、危桥改造等项目,建设昌宁县卡斯、龙陵县勐糯和镇安等一批综合服务站。到2025年,乡镇通三级及以上公路比例达到80%,30户以上自然村通硬化路比例达85%,农村公路优良中等路率达75%以上。 5.农村电网建设。推动保山电网高质量发展,加大农村电网建设力度,全面巩固农村电力保障水平,提升关键农网指标。到2025年,全市农网供电可靠率达99.9%,综合电压合格率达99%,户均配变容量达到2千伏安以上。 6.农村新一代信息网络。鼓励电信基础运营商用好用足政策,持续加强农村地区网络信息化建设。稳步推进信息网络补盲工程。做好农村家庭宽带,集团专线网络质量的改善提升,优化网络质量,提升用户感知。持续推广资费和终端优惠活动,切实提升用户满意度。加大人员、资金投入,加强农村地区基站管理和维护,不断优化提高服务质量,保证网络安全通畅。积极推进重点产业、重点环节的大数据或工业互联网应用平台建设。建设集智慧种植养殖、产品可追溯等功能的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平台1个以上,建设服务本地电商、物流、金融等为主的服务贸易平台1个以上。 |
持续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进云南教育专网建设和数字校园建设”,鼓励优秀校长、优秀师资向农村学校流动,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全部达到办学标准,加大幼儿园建设,到2025年实现有入园需求且适龄幼儿达10人以上的行政村幼儿园100%全覆盖。加大对乡村学校教师的培训力度,落实好特岗教师待遇。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满足乡村产业发展需要。强化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持续巩固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脱贫地区标准化达标率达100%。提升基层卫生服务能力,鼓励部分服务能力强的中心卫生院创建为二级医院。扎实推进县域紧密型医共体建设,鼓励优秀医务人员下沉到基层,建立专业人员到基层定期服务激励机制和乡村医务人员定期进修培训机制。加快城乡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构建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体系,推动养老服务设施向农村延伸。
专栏12 乡村公共服务能力提升建设重点 |
1.提升乡村教育质量。强化农村义务教育学校规范管理,认真落实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持续规范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行为,加强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和管理,全面提升乡村学校教育质量。 2.农村养老行动。统筹规划建设公益性养老服务设施,到2025年,80%的乡镇有1所农村养老机构。 3.全民参保行动。实现社会保险基础数据库的动态更新。以在城乡之间流动就业和居住农民为重点,鼓励持续参保,积极引导在城镇稳定就业的农民工参加职工社会保险。加大社会保障卡发放力度,不断提高乡村持卡覆盖率。到2025年,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5%,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26.57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146.5万人。 4.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通过订单、定向和定岗式培训,对农村初高中毕业生等新生代农民工开展就业技能培训,每年培训5万人次,使各类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都有机会接受1次相应的职业培训。 5.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推进基层公共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平台建设,实现就业服务全程信息化,开展网上服务,进行劳动力资源动态监测。提升基层服务人员能力。 6.关爱保护农村留守儿童。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工作领导机制,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教育关爱,严厉打击拐卖、拐骗、虐待、遗弃等侵害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权益的各类违法犯罪活动。 |
落实全省乡村振兴“百千万”示范工程,积极争取相关支持项目,有序推动乡村片区化、组团式发展,强化财政、金融和保险对乡村振兴的支持,高质量建设一批示范乡镇、精品示范村、美丽村庄。深入推进“大和顺”、潞江坝、司莫拉等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深入推进兴边富民行动,建设现代化边境小康村,提高互联互通水平,打造沿边开放重要窗口。全面实施改造提升5个县城,美丽坝区重点以中心城市和县城为核心辐射周边坝区。重点打造基础条件好、功能布局优、拓展空间大、辐射带动强、产业后劲足、承载能力强的中心集镇和抵边小集镇,充分发挥集镇集聚和带动效应。以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民族特色村、2A级以上旅游村庄和100户以上的中心村为重点建设“蓝天碧水、鸟语花香、绿树成荫、月明风清、宜居宜游、文化多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乡村。
专栏13 乡村振兴示范创建建设重点 |
1.乡村振兴“百千万”工程。积极申报“百千万”工程建设项目,2025年,建成20个乡村振兴示范乡镇(争取5个进入省级名单)、300个精品示范村(争取60个进入省级名单)、1000个美丽村庄(争取600个进入省级名单),每年实施2个以上乡村振兴示范乡镇、20个以上精品示范村、200个以上美丽村庄。 2.乡村振兴示范园创建。力争3年内创建1-2个省级乡村振兴示范园、10个市级乡村振兴示范园、10个县级乡村振兴示范园,在一流的产业基地附近乡镇政府驻地周边布局建设“三中心一平台”(农产品加工中心、农产品集散中心、“三农”服务中心、线上线下销售平台)集成产业特色小镇,以开发园区或周边旅游资源为手段提升乡村旅游发展水平,形成“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工农互促、城乡互补”的发展格局。 3.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深入推进兴边富民行动,以腾冲市、龙陵县和4个抵边乡镇为重点,深入实施“十百千万”示范引领工程,统筹谋划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乡村振兴、文旅融合和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等融合共促,加大统筹协调力度,整合项目资金深入推进11个抵边村开展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 |
以农业物联网场景应用为重点,加快生猪、肉牛、中药材、茶叶、咖啡等重点特色产业数字化建设,提高农业生产数字化水平。依托政务云系统,推动数字政务服务向农村地区覆盖,加快农村政务办理效率,提高农村综合治理现代化水平。加快5G网络建设,持续推进农村偏远地区和自然村4G网络补点建设,提升移动互联网覆盖率,推进有线接入网络建设。到2025年,农村互联网普及率达90%,4G网络覆盖率达到100%,5G网络重点乡镇全覆盖。
专栏14 数字乡村建设重点 |
1.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到2025年,依托全省农业农村基础数据库、数字化监管平台和服务平台的建成,“三农”数据实现互联互通、动态更新、全面共享,数字技术与农业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服务体系深度融合,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进入加速期,数字技术赋能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和乡村振兴的作用更加凸显。力争农业信息化覆盖率达80%,农业数字经济占农业增加值比重达到15%。推进保山数字乡村物联网大数据综合应用平台建设,加强以云农“12316”信息平台为基础的信息进村入户工程推广运用,建设数字农业示范基地3个以上,物联网示范运用项目15个以上,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80%以上接入省、国家级农产品质量追溯平台。 2.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培育龙头电商企业。依托国内外知名电商平台,打造一批具有影响力的本土平台和骨干龙头,提升保山电子商务品牌知名度。力争到2025年,培育年交易额超5000万元的企业10户以上。普及电子商务应用。推动电子商务应用全覆盖保山市重点行业和特色产业,力争到2025年,限额以上商贸企业电子商务普及应用率达7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应用率达80%。优化产业发展环境。构建起物流配送、网络支付、统计监测、质量追溯、安全认证和人才等配套支撑服务体系,电子商务成为带动就业、提供税收、拉动消费、促进发展的重要途径。 |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文明村镇、文明家庭创建为载体和平台,持续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以农民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在乡村深入开展“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和“自强、诚信、感恩”主题教育宣传活动,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广泛开展文明实践活动,大力弘扬时代新风。到2025年县级以上文明村镇创建率达到60%以上,5县(市、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运行实现常态长效。
专栏15 新时代乡村文明建设重点 |
1.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整合阵地资源,健全体制机制,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搭建宣传宣讲党的政策,培育践行主流价值的平台。到2025年,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覆盖率达100%。 2.文明村镇创建。将淳朴民风、文明乡风作为各级文明村镇评选的重要测评内容,在全市范围内评选具有典型示范作用的乡镇和行政村,引领乡村文明建设。力争到2025年,县级以上文明村和文明乡镇占比分别达到60%、75%。 3.道德模范评选。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建立健全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先进模范推选、帮扶、礼遇、管理制度,切实落实政治礼遇、生活关爱等关怀激励措施,形成学习模范、礼遇模范、争当模范的浓厚氛围。到2025年,选树保山市道德模范及提名奖数量40人以上。 4.平安乡村建设。深入落实平安保山建设领导责任制,推进农村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织密治安防控网络,统筹“雪亮工程”、公安视频监控、社会单位自建监控、边境立体化防控体系等人防物防技防设施建设。 |
划定乡村建设的历史文化保护线,加强农业农村文化遗产挖掘保护利用,保护文物古迹、传统村落、民族村寨、传统建筑、农业遗迹、灌溉工程遗产、古树名木等。保护好优秀农耕文化遗产,发挥农耕文化在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培育产业中的重要作用。深入推进民族文化“双百”工程,打造12个世居民族文化精品,推出全市全省全国知名的民族文化传承创新带头人。实施保山民族传统工艺传承保护计划,推动腾冲市腾越刺绣,隆阳区金鸡陶瓷,龙陵县傈僳族绣品,施甸县彩扎工艺,昌宁县苗族服饰及绣品等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民族民间手工艺品传承发展。实施民族民间歌舞乐扶持工程,推动《佤族清戏》《皮影戏》《民间唱书》《香童戏》等民族民间“歌舞乐”、传统剧节目发展成精品。
专栏16 乡村文化振兴建设重点 |
1.农耕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按照在发掘中保护、在利用中传承的思路,充分挖掘和利用腾冲槟榔江水牛养殖系统、司莫拉遗产村落等优秀传统农耕文化,加大农业文化遗产宣传推广力度。 2.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加大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力度,积极争取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资金补助,统筹实施市域传统村落“整体保护、连片发展”工程。 3.乡村特色文化产业示范。加强创意、设计与民族民间工艺品生产之间的深度融合,建设一批乡村特色文化产业示范工程。 |
聚焦“文、游、医、养、体、学、智”全产业链,精准推介旅游线路、推出旅游产品、推送旅游攻略,每年推荐1—2条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精品景点线路。巩固提升腾冲市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创建成果。依托农耕文化、农事节庆活动、农家生活、乡村美食、村居民宿、研学基地和农业设施,大力发展创意农业,打造最具特色化、差异化的乡村旅游产品,推进乡村旅游后备箱工程。大力支持发展文化创意设计和生产,构建咖啡、茶叶、热带水果、中药材为重点的文创旅游体系,打造具有保山产业特色优势的文化旅游伴手礼。践行健康保山战略,支持中医药养生、森林康养等产业发展,支持和鼓励县(市、区)、乡(镇)建设集旅游观光、健康服务、康复疗养、休闲度假、绿色人居于一体的田园养生养老农业休闲区。到2025年,累计创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5个以上。
专栏17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建设重点 |
1.乡村旅游升级建设项目。完善提升腾冲市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建设,争取创建1-2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建设5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推荐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精品景点线路。建设城市、自然风景区周边以及民俗民族风情乡村、传统农区乡村休闲旅游区,争取打造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5个以上。 2.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项目。完善提升昌宁县柯街镇和湾甸乡、龙陵县勐糯镇、隆阳区板桥镇农业产业强镇示范建设项目,加快腾冲市清水乡项目建设进度,创建5个以上农业产业强镇。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围绕挖掘优质农产品功能,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 |
坚持把乡村人力资源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加快培养农村实用人才、乡村公共服务人才、乡村治理人才、农业农村科技人才等五类人才。树立乡村一线锻炼、实干为先的用人导向,健全各类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强化人才振兴保障措施,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撑。进一步开展农业职业经理人、经纪人、乡村工匠、文化能人培育引进,大力发挥新乡贤作用,鼓励在外创业成功人士、退休人员、高校毕业生、农业科技人员等各类人才回乡下乡创业创新,加快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卫生健康、文化、旅游、体育等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培养乡村公共服务人才;加强乡镇党政人才和村党组织带头人、农村社会工作人才、农村经营管理人才、村官等队伍建设,加快培养乡村治理人才;外引内培结合培养农业农村高科技领军、科技创新、科技推广、科技特派员人才队伍,加强与农业科技院校合作,加快培养农业农村科技人才。充分发挥各类主体在乡村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建立健全干部培养锻炼制度,以及各类人才定期服务、统筹使用等制度,提高乡村人才服务保障能力。
专栏18 乡村人才队伍建设重点 |
深入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育,打造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培育培养农村创新创业主体、乡村企业家队伍,到2025年末农村实用人才达12.5万人。持续向重点村选派第一书记和工作队。继续执行产业发展指导员制度,选聘专业化水平高、农业农村工作经验丰富的中青年干部担任产业发展指导员。每年引导50名以上农业科技人员到乡镇、企业搞好技术指导服务工作。 |
深入推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改革,鼓励村集体经济组织领办创办各类服务实体,开展农业财政专项股份量化,支持村集体经济发展试点,因地制宜探索城市拉动、产业带动、资源开发、服务创收、入股合作等发展路径,盘活集体经营性资产、闲置固定资产、公益性资产。支持有条件的村,探索利用集体耕地、林地、“四荒地”、水面、滩涂等资源,开发现代农业项目,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进一步完善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稳定投入长效机制,加快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规范农村集体资产线上交易,保障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的合法权益。深入推进村级集体经济强村工程,到2023年使全市所有村(社区)集体经济收入均达到10万元以上。到2025年全市村集体经济组织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的村(社区)达100个以上,占全市总村数的10%以上;100万元以上的经济强村达50个以上,占全市总村数的5%以上。
专栏19 集体经济强村建设重点 |
集体经济强村项目。对脱贫攻坚期间尚未扶持过的113个脱贫村继续给予每个村20万元的资金扶持。依托中央、省、市实施强边固防“四位一体”及扶持壮大集体经济项目,以县(市、区)为单位,统筹整合资源、资产及各级财政扶持资金,谋划好项目,因地制宜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进一步增强村级自我保障和服务群众的能力。 |
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理顺农村各类党组织隶属关系,扩大党在农村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按照地域相近、规模适度、活动便利原则,探索以龙头企业带建、村企联建等方式联合建立区域性党组织。加快推进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农合联等新领域新业态党建工作,推动农村基层党组织与农村经济组织、社会组织深度融合。持续深化乡村基层组织先锋阵地建设,鼓励镇、村两级党群服务中心与便民服务中心统筹建设使用,新建和改扩建镇(街道)、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注重在农村现有优秀人员、青年农民、在外农民工优秀分子中培养和发展党员。严格党员日常管理监督,稳妥有序做好不合格党员处置工作。持续完善以村民委员会为管理执行机构、以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为主要决策机构、以村务监督委员会为监督机构的村民自治组织体系。推行村民议事制度,推进乡村治理机制创新。发挥红白理事会的积极作用,全面推进移风易俗,整治农村婚丧大操大办、高额彩礼、铺张浪费、厚葬薄养等不良习俗。因地制宜制定村规民约,提倡把喜事新办、丧事简办、弘扬孝道、尊老爱幼、扶残助残、和谐敦厚等内容纳入村规民约。推进乡村法治建设,增强基层干部法治观念,将各项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提高乡村德治水平,培养家庭家教家风。
专栏20 乡村治理能力提升建设重点 |
1.法治乡村建设。大力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深入开展“法律进乡村”活动,实施农村“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培育以村干部、人民调解员为重点的“法治带头人”。深入开展农村法治宣传教育。力争到2025年全市建成100个以上市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至少2个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 2.农村法律服务供给。加强乡镇(街道)司法所规范化建设。整合法学专家、律师、政法干警及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等资源,健全乡村基本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深入推进公共法律服务实体、热线、网络平台建设,鼓励乡镇(街道)党委和政府根据需要设立公职律师,严格落实法律顾问制度。完善村(社区)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进一步加强村(社区)法律顾问工作。 |
本规划遵循国家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符合国家及地方有关产业政策。经过采取一系列环境保护措施,对农业生产环境和生态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可以得到规避和有效减轻。本规划实施不会造成区域环境功能的改变,整体符合相关环保要求。
保山市位于云南省西部,地处横断山脉滇西纵谷南端,地势北高南低,自西北向东南延伸倾斜,海拔在535米至3780米之间,境内地形复杂多样,坝区占8.21%,山区占91.79%。全市耕地495.39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16.76%。保山市属低纬度山地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体气候特点,有7个气候类型。年温差小,日温差大,年均无霜期较长,适宜多种生物生长。全市境内分布有澜沧江、怒江、伊洛瓦底江三大水系,大小河流众多,降水充沛,水资源总量150.7亿立方米,是全省水资源量较为丰富的地区,耕地亩均占有水量6028立方米,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立体气候明显、地形地貌特殊、水资源丰富,造就了优良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生物资源。县域之间作物布局、品种分布、栽插节令差异较大,构成了明显的立体农业特色。各世居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积累了极为丰富的农耕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农业农村发展铺垫了厚实的基础。保山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水果、蔬菜、咖啡、茶叶、中药材、核桃、蚕桑等种植面积合计约640万亩,形成当地的天然碳汇库,在涵养水源、增加土壤肥力、吸收有害气体,释放大量氧气等方面发挥着重大生态功能。保山坝、潞江、腾冲3个大型灌区建设和完善,能改变水资源的时空分布,有利于动植物生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业绿色发展等工程的推进,将对农业面源污染、农村垃圾、污水治理等起到积极作用。
本规划实施过程中,如不采取及时有效的针对性措施,可能会产生不良环境影响。可能会对水环境造成影响的污染源主要有农业面源废水、农村生活污水,如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收集处理,会影响人畜饮水安全和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固体废弃物主要为农用塑料、农村生活垃圾和畜禽养殖废弃物等,如不合理使用和随意丢弃,会直接或间接造成土壤污染;秸秆燃烧产生废气等将使环境空气质量有所降低,但建设期内空气环境影响轻微;在农田大量施用单元素氮肥,其养分不能被作物有效地吸收利用,同时过量的氮磷钾容易导致土壤固结,形成各种化学盐类,长期在土壤中积累后造成养分结构失调,破坏土壤活性,严重时造成土壤中金属及病菌超标,物理性状变差,土壤性状恶化;农产品加工会产生“三废”排放,会对实施地的水质、土壤、空气产生局部污染。工程建设项目在建设期产生的工程占地、施工和弃渣将占用土地资源,会破坏地表植被,产生水土流失,并且对自然景观产生一定影响;外来物种的引进和培育,会改变原有的动植物结构,危及珍稀动植物保护。
严格执行国家生态环保法律法规,严格执行有关规划及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审查制度。坚持“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渔则渔”的原则,发展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建立区域生态补偿机制,从法律上加强对企业的约束和监督管理,把环境成本纳入生产成本,促进农业农村资源开发利用的可持续发展。推进农村地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配套建设污水收集管网,实施雨污分流,有效控制对水环境影响。建设配套粪污处理设施设备,完善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台账,建立粪污资源化利用长效机制,采用就地就近还田利用、委托第三方统一收集处理或加工成商品有机肥等方式处理畜禽粪污,实现清洁养殖、清洁田园,有效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建立健全农膜回收贮运和综合利用系统,以经济补贴方式开展农膜回收,提高农户主动回收积极性,使不可降解地膜回收率达到90%以上。按“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模式,完善农村生活垃圾收运系统。通过多种方式精确控制施肥量、调整化肥使用结构、改进施肥方式,在满足农田肥力需求的前提下减少氮肥的施用量,提高氮肥利用率,减少农田氨气的排放。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农业,推进水肥一体化技术本土化、轻型化和产业化,大量减少化肥用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稳步实施退耕还林,在土地利用规划的指导下,调整农用地结构,增加林地面积,提高土地生态效益。加强工程项目实施后可能影响的重要生态环境敏感区和重要目标的监测与保护,建立完善的监测体系,监测农田环境质量。加强重点工程项目实施的环境风险评价与管理,针对可能发生的重大环境风险问题,制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应急管理措施。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尽可能采用多支砌、少开挖的建设方案,开挖的土石方进行多点堆放、分散处理,尽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加强外来物种入侵防控,将隆阳区、龙陵县、腾冲市外来物种入侵防控工作作为高黎贡山地区生物生态安全防范工作重点,强化制度建设、引种管理、监测预警、防控灭除、科技支撑、责任落实,不断健全防控体系,进一步提升外来物种入侵综合防控能力。到2025年,外来入侵物种状况基本摸清,联防联控、群防群治的工作格局基本形成,重大危害入侵物种扩散趋势和入侵风险得到有效遏制。
坚持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以体制机制保障夯实党的农村工作根基。大力推行项目工作法、一线工作法、典型引路法,坚持任务项目化、项目清单化、清单具体化,牢固树立“今天再晚也是早、明天再早也是晚”的效率意识,采取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把中央、省委和市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推动规划顺利实施。
认真贯彻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工作要求,像抓脱贫攻坚那样抓紧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深入贯彻《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认真落实“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乡抓落实”的工作要求,将脱贫攻坚工作中形成的组织推动、要素保障、政策支持、协作帮扶、考核督导等工作机制,根据实际需要运用到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充分发挥各级党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牵头抓总、统筹协调作用。各县(市、区)建立由党委、政府统筹协调、农业农村部门牵头推进的规划落实机制,加强规划落实情况的跟踪调度和督导检查,将重点工作落实进展作为年度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情况报告重要内容,确保”十四五”农业农村各项发展目标任务落地见效。
多措并举争取建设用地指标。鼓励使用存量建设用地,盘活利用农村闲置土地,采取农用地转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多种方式合理保障农村新增建设用地。完善农村新增用地保障机制,优化城乡建设用地布局,年度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确定一定比例用于支持农业农村发展。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和重点项目建设用地,实行严格的用地规划、评价、考核和约束机制。完善乡村产业发展用地政策体系,明确用地类型和供地方式,实行分类管理。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项目和农产品冷链、初加工、烘干、仓储、机库等设施建设用地优先提供保障。强化农业设施用地监管,严禁以农业设施用地为名从事非农建设。
完善财政支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明确和强化政府“三农”投入责任,坚持把农业农村作为一般公共预算的优先保障领域,新增财力重点向“三农”倾斜,确保财政投入与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目标任务相适应。坚持以规划为引领,优化财政支农投入结构,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积极跟进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政策导向,大力争取中央、省级专项资金支持。分年度稳步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的比例。到“十四五”末,全市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业农村的比例达到50%以上。
健全完善农业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以发展乡村普惠金融为抓手,形成多样化的农村金融服务主体。鼓励涉农银行机构借助互联网等新技术手段创新信贷模式、服务模式。加快农村金融产品创新,鼓励支持金融机构开发设计多元化的云企贷。继续通过奖励、补贴以及落实税收优惠政策等方式,借助再贷款、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更多地将信贷资源配置到农业农村领域。打通金融服务“三农”各个环节,建立县域银行业金融机构服务“三农”激励约束机制,实现普惠性涉农贷款增速总体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扩大一部手机云企贷范围。用好差别化准备金率和差异化监管政策,切实降低“三农”信贷担保服务门槛,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中长期信贷支持力度。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大力支持符合条件的涉农企业通过主板、中小板、创业板和境外证券市场上市融资,鼓励企业在“新三板”市场挂牌。支持重点领域特色农产品期货期权品种上市。积极引入PPP等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农业农村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等项目建设。
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农业农村工作,严格执行涉农法律法规,在规划编制、项目安排、资金使用、监督管理等方面,提高规范化、制度化、法治化水平。深化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建强基层执法队伍,贯彻落实有关农业农村法规制度,梳理农业农村领域执法事项清单,健全农业综合行政执法体系。加强农业农村执法普法工作,切实维护农民群众合法权益,营造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环境。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及有关法律法规,严格按照“一岗双责”和“三个必须”要求,抓实抓牢农机、农药、农村能源、农村消防等行业领域安全生产工作。
宣传规划成果,策划举办专题新闻发布会、现场推介会,利用媒介宣传报道规划实施意义、目标任务、工程行动、重大项目、保障措施,制定和发布支持政策和服务措施,引导各类主体参与规划实施建设。引导农民全程参与,激发农民群众内生动力,鼓励农民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自主筹资筹劳建设乡村产业、美丽家园。搭建社会参与平台,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进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参与机制。创建乡村振兴示范乡镇、精品示范村、美丽村庄样板,总结可示范、可推广的典型经验,强化舆论导向,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按照扩面、增品、提标的要求,完善农业保险政策,进一步满足农户保险需求。建立健全多层次农业保险保障体系,推动政策性和商业性农业保险协同发展。积极争取开展水稻、小麦、玉米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试点,以茶叶、蔬菜、水果、核桃、咖啡、中药材、肉牛、生猪等产业为重点,因地制宜开展地方优势特色农产品保险,积极探索对地方优势特色农产品保险实施以奖代补试点,逐步提高地方特色险种占农业保险比重。
建立农业农村现代化监测评价指标体系,加强规划实施动态调度监测。引入第三方评估机制,适时组织开展规划实施中期评估和总结评估,调整完善规划相关内容。将规划实施成效纳入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年度实绩考核内容,考核结果作为各级党政干部年度考核、选拔任用的重要参考依据。坚持实事求是,树立正确政绩观,坚决杜绝“形象工程”,确保规划实施结果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