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1525503-0/20230928-00006 | 发布机构 | 保山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
公开目录 | 营商环境 | 发布日期 | 2023-09-28 |
文号 | 浏览量 |
保山召开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制度专场新闻发布会 9 月 19 日下午,保山市召开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制度专场新闻发布会,市委宣传部、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工商联、人民银行保山市分行等单位领导出席新闻发布会,向新闻媒体和社会各界深入解读市委、市政府出台的《保山市领导干部挂钩联系服务民营企业工作制度》《保山市优化营商环境会议制度》《保山市优化营商环境促进市场主体倍增工作约谈制度》《保山市营商环境投诉办理工作制度》《保山市银企合作沟通制度》《保山市优化营商环境宣传工作方案》6个制度,这 6个制度涵盖了从领导小组、下设专项工作组、各成员单位及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履职要求,到充分发挥领导干部以上率下、靠前服务的风向标作用,到畅通投诉渠道,及时回应企业诉求,切实维护经营主体合法权益,再到加强全市金融机构和企业之间的沟通联系、改善银企合作关系、畅通企业融资渠道等方方面面。下一步,保山将继续以“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 好的理念”,通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全面 促进经营主体倍增。 (市营商办供稿)
保山开启“医保+银行”便民新模式 市医疗保障局与中国农业银行保山分行达成合作意向,在县(市、区)5 个支行设置医保银行自助服务区,于 8 月 7 日举行了“医保服务银行延伸办”启动仪式。“医保服务银行延伸办”是指把医保业务“搬进”银行营业厅,即过去参保群众需要到医保窗口办理的 34项医保高频业务,现在到银行也能办理,最大限度满足参保群众医保业务的办理需求,推动全市医疗保障社会体系建设。(市医保局供稿)
保山推动经营主体的良好纳税信用转化为“真金白银” 为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鼓励企业诚信纳税,发挥纳税信用在普惠金融体系中的重要作用,保山以“银税互动”为载体,及时组建“云税贷”专班,通过多维度了解企业资信情况,帮助企业扫清政策盲点、疏通操作难点、争取低息信用贷款,推动市场主体将良好的纳税信用转化为“真金白银”。2023 年上半年,保山市共发放“银税互动”信贷支持 670 笔,贷款金额累计 4.76 亿元。(市税务局供稿)
保山着力构建“培训—孵化—成长”服务体系,不断优化创 新创业环境 一是全面提升劳动者职业技能水平。对高校毕业生返乡创业做电商的给予免费网络创业培训,截至目前,组织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 25348 人次、岗位技能提升培训 319人次、就业技能培训 5611 人次、创业培训 73 人次、专项培训 5929 人次、 合格证培训 1448 人次。二是强化创业孵化平台创建。支持高校创办“校园创业孵化园”,截至 7 月,全市共建成创业孵化基地 25 个,省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 3 个,省级创业平台 10 个, 市级创业平台 12 个,入驻企业 1332 户,带动就业 2468 余人,争取省级补助资金 1940 万元。三是提升个体工商户和小微企业创业主体获得贷款的便捷性。1—7 月,全市共扶持创业 1083 人(户),发放创业担保贷款 19421 万元,带动就业 3166 人。 四是推动落实就业见习计划。建立青年就业见习基地 133 个, 完成岗位募集数 514 个,组织到岗见习人数 248 人,支出就业见习补贴 109.2 万元。截至 7 月,全市收到中央直达就业补助资金 9954 万元,支出 5603.38 万元,支出进度为 56.3%,位居全省第 2 位。(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供稿)
保山“12345 热线”已成为便民服务的重要渠道 目前,保山市 12345 热线已覆盖市、县、乡(镇、街道)三级行政机关、公共企事业单位 451家,建立起“12345热线”与 110报警服务 台分流联动和会商交流机制。1—7 月,共接听企业和群众来电 42450 次,同比增长 2.58%,受理有效诉求 38194 件,同比增长 9.32%,办结率 100%,满意率达 99%以上,收到企业和群众表扬18 件,保山 12345 热线覆盖面、公众知晓率、群众满意度不断提升。 (市政务服务局供稿)
保山龙陵着力构建“农村客运站+电商+快递+物流”的交邮融合发展综合体系 成立了县邮政业安全发展中心,扎实推进县、乡、村三级“客货邮”融合网络体系建设;补齐县、乡、村交通基础设施短板,促进人流、物流、信息流的双向流通,实现了群众“出行易”、货物“进得来”、农产品“卖得快”;建成县级物流配送中心 1 个、乡镇物流配送站 10 个、物流配送点 75 个,实现快递网点乡镇覆盖率 100%、具备条件的建制村覆盖率 100%、抵边行政村覆盖率 100%;培育壮大电商物流与快递 人员队伍,培训电商物流与快递人员 700 余人,带动 15 户合作社参与合作,扶持 27 户企业,直接或间接带动就业人员 5000 余人,打通了工业品下乡“最后一公里”和农产品进城“最初一公里”。(龙陵县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