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插秧季,在施甸县两用核不育系水稻繁育基地里,3万份水稻育种材料正在按节令进行移栽,科研院所将选出性状较好的“优等生”进行繁殖应用。
繁育基地里,工人们拔秧、捆秧、运秧、插秧,将绿油油的秧苗在田间铺展开来,不一会儿,水田就变成了绿色方阵,一块块写着数字和字母的粉红色小牌子整齐地插在秧苗旁。
“牌子上有年份信息、地点信息,还有品种信息。按照我们规定的株距和行距,栽插到指定的位置,能很好地区分这些育种材料。”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研究员奎丽梅介绍。
奎丽梅和同事们在这块繁育基地开展水稻繁育工作已有三个年头,三年间她们累计种植育种材料近1.5万份。
“在这1.5万份材料里面,我们从中筛选了两用核不育系的材料6份,并通过了云南省的技术鉴定,为下一步两用核不育系的选育提供了新的亲本材料。”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研究员奎丽梅说。
今年,除云南省农科院外,还有中国水稻研究所、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等10家科研院所在施甸开展水稻两用核不育系品种选育和繁殖工作。
目前,施甸县共建成核心科研基地500亩,亲本繁育基地5000亩,建成了和海南“冬繁”基地有机结合的全国杂交水稻育种“夏繁”基地,将常规8至10年的育种时间缩短为4至5年。2023年,施甸县繁种产业带动了近百户群众增收,实现产值1300多万元。